張沛霈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通過Op.15這部精美的鋼琴小品,筆者捕捉到最多的是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具有統(tǒng)一性的音樂主題,它們在作品中常?;蛑苯映尸F(xiàn),或隱晦暗藏。這些音樂主題打破了句與句、段與段,甚至首與首之間的界限,出現(xiàn)頻率之多、手法之豐富使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舒曼創(chuàng)作中呼之欲出的深刻戲劇性。在音響效果上,有些音調如下行音組常常表現(xiàn)出嘆息等哀傷情緒,有些上行大跳的音調則表現(xiàn)出呼喚等渴望的情緒,這些成為了作曲家個人的性格符號。
《童年情景》的主題音調原形出現(xiàn)在第一首《異國與異國人民》之中,在后續(xù)的12首作品之中,這些主題音調均以不同的形態(tài)再次出現(xiàn)。筆者把這三個較為典型的主題進行單音旋律的重新打譜,有以下三種:
主題a
主題b
主題c
在舒曼《童年情景》中,最常見的主題音調擴展手法是通過在材料呈現(xiàn)過程中加入插入性的成分使主題音調得以擴展。比如,在第二首《奇怪的故事》中,主題a在第一個音出現(xiàn)后進行了將近兩小節(jié)的拉長才出現(xiàn)了下行音列,開篇就顯得十分神秘。
在加入插入性成分的基礎上,舒曼有時會通過變化重復主題音調中的動機來擴展。這種手法非常突出地表現(xiàn)在第七首《夢幻曲》這首小曲的音樂主題創(chuàng)作中。
舒曼《童年情景》中主題音調縮減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式是僅呈現(xiàn)主題音調中的某個或某幾個樂匯。例如,在第5首《無比的幸?!分?,全曲沒有主題c,僅由縮減的主題b+a構成全曲。
這種手法在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第十二首《入眠》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樂曲的感情基調是柔和甜美的,延續(xù)了上一曲的故事,孩子們在驚嚇后安穩(wěn)地入眠。最大的特點在于音型化的旋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與后附點音符的結合,貫穿了全曲。到了樂曲的中段,右手變成了柱式和弦的四分音符與小切分,而左手則把前段的后附點音符改成了小切分。運用這樣音型化的旋律譜曲,恰如其分地把孩子們不被打擾的睡態(tài)呈現(xiàn)出來??s減的主題a出現(xiàn)在中段,與第一首同音,但以切分節(jié)奏呈現(xiàn)且左右手同音不同八度,一直重復直到中段結束,都是這四個音,顯示了一種單純寧靜的入眠環(huán)境。
主題音調的對話是指樂曲中同一主題在不同位置重復呈現(xiàn)或變化重復呈現(xiàn),構成前后呼應的關系。在《童年情景》組曲中,這種主題音調對話手法多次出現(xiàn)。結尾處的主題b第一次在左手出現(xiàn),接著右手旋律聲部出現(xiàn)了提升一個八度的對話,節(jié)奏上由緊到松。
有時這種主題音調的對話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聲部之間的關系,比如第五首作品《無比的幸?!贰T撉闹匾攸c是采用卡農式的主題旋律,構成了左右手旋律的對話。在樂曲開篇,主題a以變形的方式出現(xiàn),右手的旋律快要結束時,左手該主題旋律的下方五度重復著右手的單音旋律,這樣加深了主旋律以避免單調乏味的重復。在大調的色彩下,把心中的幸福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重疊是指不同的主題音調(a、b和c)疊在一起,構成新的旋律。這種主題音調發(fā)展手法在《童年情景》中有廣泛的運用。在主題重疊構成的新旋律中,帶休止的附點節(jié)奏是這首曲子的特點,緊迫的節(jié)奏型和整體較歡快的基調把孩子好奇天真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由上一個故事發(fā)展而來的,新鮮而好奇的孩子們開始了對陌生國度的探險。
有的樂曲則體現(xiàn)出主題a與主題c的重疊,例如第八首《在壁爐旁》。樂曲開頭,縮減a和前一首相同都是弱起,但這首音域高一個八度且呈現(xiàn)半音階下行,緊接著主題c進行四音上行。在后續(xù)的樂句中,a和c再次出現(xiàn)。
舒曼《童年情景》(Op.15)屬于其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通過對該作品典型譜例進行音樂分析和挖掘隱含的主題音調,進一步挖掘出舒曼音樂作品的內涵,有助于深化作品的理解層次。舒曼鋼琴套曲《童年情景》(Op.15)作為當今鋼琴教學不可或缺的曲目,本研究可能將在一定程度上為鋼琴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1]唐納德·杰·格勞特,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許金昕.論舒曼《童年情景》主題貫穿性的組合原則[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