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嘉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以來,該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由于該倡議橫跨歐亞非60多個國家,范圍極為廣泛,沿線國家具有四大文明、上百種語言,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不同,對倡議的解讀難免會存在偏誤與分歧。因此,在過去五年,沿線的一些國家仍心存疑慮,對倡議持觀望態(tài)度,甚至有些國家還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耙粠б宦贰背h如何能夠達到被理解、被認同的新高度,對于對外傳播工作來說,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不斷開拓新的傳播理念、尋找新的溝通途徑。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全球開放力度也會越來越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交往形式必將更加深入、更加多樣化。作為眾多交往形式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所具備的對外傳播作用也不容忽視。
美國華裔研究者蕭振鵬(Paul C. P. Siu)在《旅居者》一文中提出,旅居者是指在自愿的前提下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或合約而在某一國家或地區(qū)臨時居住一段時間的居民,他們可以是留學人員、訪問學者、駐外使節(jié)、駐外新聞工作者、傳教士、對外援助人員、企業(yè)家等①。蕭振鵬將旅居者的特點概括為三點:第一,旅居者是為完成某項“工作”②而旅居國外,他們具有鮮明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第二,旅居者在文化上是獨立的,在旅居國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原文化特征;第三,也是最能夠體現(xiàn)“旅居”特點的,是旅居者會不斷地在旅居國和本國之間往返流動,這種往返流動性會一直持續(xù)到旅居生活的結束。旅居者所具備的這些特點都成為了他們在對外傳播中所具備的優(yōu)勢。
一、消除偏見、改善態(tài)度:對外傳播中的“延伸接觸效應”
“延伸接觸效應”是指不同群體成員之間在沒有進行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也可以互生好感。這種好感來自于間接經(jīng)歷的友誼。如果一個群體感覺到外群體成員對本群體成員表現(xiàn)出了積極友好的態(tài)度,那么這個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也會對與外群體的交往產(chǎn)生正面的期待;如果本群體成員在與外群體成員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包容友好態(tài)度,那么也會影響到本群體其他成員對外群體的交往態(tài)度。通過“延伸接觸效應”可以消除群體之間的偏見,改善群體之間的態(tài)度。③
“延伸接觸效應”本身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使這一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對移民、旅居者、難民及社會中的邊緣群體的研究,也為我們認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的對外傳播作用帶來重要啟示。旅居者的“旅居性”特點使得他們能夠在中國與本國之間往返流動,他們有機會在中國與中國的民眾直接接觸、感知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貒院螅谌A旅居者就成為傳播中國信息的“意見領袖”,他們對于中國的解釋與評價會直接影響本國民眾對中國的理解與認知,而他們在華期間與中國人建立的關系也會影響到本國民眾與中國人交往的期待,這種期待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取決于在華旅居者展示出來的與中國人建立的關系狀態(tài)。作為橋梁人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在華旅居者連接的是中國與本國的民間社會,他們通過人際傳播將有關中國的信息傳遞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同學、鄰居,也可以憑借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和社交媒介分享自己旅居中國的感受和對中國的評價,影響自己國家更多的普通公眾。在華旅居者具備的“延伸接觸效應”可以增進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消除偏見、改善態(tài)度,是實現(xiàn)“民心相通”,體現(xiàn)“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渠道。
二、獨立的文化身份:對外傳播中的可信賴性
過去五年,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面對中國的日益崛起,“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對中國提出倡議的意圖仍不甚了解,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僅僅是為滿足中國的單方利益,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憂慮,如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擔憂“一帶一路”是否會挑戰(zhàn)現(xiàn)有區(qū)域乃至全球經(jīng)濟體制,排擠其他國家的利益;部分東南亞發(fā)展中國家擔心在“一帶一路”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中國的“經(jīng)濟控制”;還有一些國家則擔心在倡議的實施過程中,中國會掠奪當?shù)氐馁Y源等等。而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也抱有不少負面的猜測,甚至刻意抹黑,認為“一帶一路”是針對美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的挑戰(zhàn)。最近又炮制出針對中國的新概念——銳實力(Sharp Power),認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受政府控制,并且有對西方國家進行價值觀滲透、干預文化領域各種自由的政治目的,這種帶有冷戰(zhàn)思維的偏見和敵視傳達出西方社會對于中國崛起的焦慮與恐慌。西方社會傳遞出的種種負面情緒勢必會影響和干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中國的認知,加重沿線國本來就持有的對中國的疑慮和戒心。
勸服傳播研究認為,受眾對于傳播信息的信賴程度與傳播者的傳播動機和意圖密切相關,如果受眾認為傳播者有特定的勸服目的、希望通過傳播來獲取某種利益,那么傳播者的受信賴程度會大大降低。由于旅居者在旅居國的生活是一種暫居狀態(tài),在旅居期間,旅居者對旅居國做出的文化適應僅僅止于社會文化技能層面,如語言、工作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改變,而不會在價值觀上有深刻的變化,更不會被旅居國的文化所同化,他們更像是旁觀者,游離于旅居國文化之外,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原文化特質。旅居者文化身份上與旅居國的這種距離感和游移性,令這一群體在傳播旅居國的信息方面能夠獲得更高的可信度。以自我為傳播中心的對外傳播模式,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依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傳播的中國形象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三、助人成長的中國敘事:對外傳播中的感召力量
與在中國生活的西方旅居者不同,“一帶一路”沿線發(fā)展中國家的旅居者,很多都有在華留學或培訓的經(jīng)歷,當他們完成學業(yè)或培訓之后,有些人會為了獲得更好的個人發(fā)展而選擇留在中國工作。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和沿線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合作將會更加深入,更加富有針對性。目前,中國政府設立的“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在現(xiàn)有國家獎學金的基礎之上,每年向沿線國家額外提供3000個獎學金名額,該獎學金的投放主要有三個渠道:與相關部委合作設立獎學金,在能源、交通、通訊、金融、海洋等重大領域儲備沿線國家戰(zhàn)略人才;加強省部合作,加大對沿線?。▍^(qū)、市)的獎學金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高校與國家大型企業(yè)、沿線國家政府部門或高校合作,開展訂單式或定向培養(yǎng)項目,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達31.72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人數(shù)的64.85%,增幅達11.58%,高于各國平均增速。④如果留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在中國工作,他們會是各個領域的專門人才,一般能夠在中國擁有比較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個人素養(yǎng)較高,自己成功的成長經(jīng)歷就是向沿線國家講述中國故事的最好素材。例如,在巴基斯坦被傳為佳話的伊克拉姆家族,兩代人中先后有七人曾經(jīng)在中國留學。第一代的伊克拉姆先生是巴基斯坦第一批赴中國的留學生,1974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一年的中文,1975年至1979年在天津大學學習無線電專業(yè),返回巴基斯坦以后應聘到巴基斯坦一家以生產(chǎn)坦克而聞名的軍工企業(yè)工作,致力于中巴國防方面的合作項目。2005年伊克拉姆受公司委派再次來到中國學習,在北京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伊克拉姆在中國前前后后待了十余年,他對中國深厚的感情,也影響到他的家人。他的女兒、女婿和兒子都先后來到北京理工大學留學,大女兒就讀于北理工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相繼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大女婿獲得北理工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學位;二女兒在北理工大學已經(jīng)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碩士學位,并攻讀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二女婿在北理工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yè)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小兒子進入北理工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yè)本科學習,后來攻讀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碩士學位。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孩子都在中國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正在就讀的孩子也希望今后能夠留在中國工作。⑤伊克拉姆一家只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不斷開放,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的成長經(jīng)歷所具有的感召力量會吸引本國民眾關注中國、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jù)以上分析,對如何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做好對外傳播,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的文化適應
目前,國內對于旅居者的研究相對欠缺,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以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華旅居者為研究對象,涉及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由于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居者在中國生活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文化沖擊”,他們的文化適應過程將直接影響其對中國的生活滿意程度、對中國的認知程度以及對中國的整體評價。研究旅居者的心理、情緒以及對中國社會文化的認同程度,對沿線國家的在華旅居者加以引導和幫助,使他們逐步適應中國的生活,建立起對中國的良好印象,這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形象的基本前提。
(二)培養(yǎng)“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對中國的深度認知
僅從某種文化的外部理解其文化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是由相互關聯(lián)的部分組成,對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做孤立理解,否則必然會導致文化誤讀與文化沖突?!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的在華旅居者,在華期間沉浸于中國社會文化內部,能夠獲得在本國無法感知到的新信息,這些新信息有助于加深對中國的理解,打破以往的負面刻板印象,而新認知的建立又取決于獲取東道國信息的廣度與深度。因此,組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交使節(jié)、新聞記者、留學生、企業(yè)家、訪問學者等旅居者,以各種形式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向他們介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經(jīng)驗以及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邀請他們參與交流,共同探討“一帶一路”的合作機遇,以引導他們深度解讀中國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三)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搭建通向國際社會的話語平臺
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有來自于他們視角的認知與評價,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有表達的意愿。2017年,以色列籍在華青年高佑思以創(chuàng)業(yè)的方式推出系列短視頻《歪果仁研究協(xié)會》,通過街頭隨機訪談的形式采訪在華外國人對中國的感受,視頻在微博和嗶哩嗶哩網(wǎng)站播出,迅速受到中國人的喜愛,擁有眾多粉絲。近年來,國內媒體也制作了不少外國人的中國故事一類的新聞報道或電視節(jié)目。而要讓在華旅居者的聲音傳播到國際社會,還需要我們在對外傳播方面幫助他們搭建通向國際社會的話語平臺: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進行合作,聯(lián)合制作在華旅居者中國生活題材的媒體內容;充分利用國際社交媒介的傳播影響力,向海外公眾推出在中國生活的“洋網(wǎng)紅”;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群體,舉辦研討會、夏令營、培訓、考察、旅游等多種形式的以中國為主題的活動,并邀請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在活動中分享自己對中國的認知和感受等。
(四)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以職業(yè)化身份講述中國故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旅居者大多擁有明確的職業(yè)身份與社會角色,其中一些旅居者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中還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旅居者從各自不同的職業(yè)出發(fā)講述中國故事,不僅會產(chǎn)生多樣化的傳播內容,在傳播形式上也能夠有更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最重要的是在傳播效果上可以大大淡化宣傳色彩和官方背景,減少國際受眾的抵觸心理,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在這方面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2017年12月,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長安門》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長安門》是由著名印度作曲家維杰·烏帕德亞雅(Vijay Upadhyaya)以“一帶一路”為主題創(chuàng)作而成。維杰·烏帕德亞雅自2009年起擔任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的客座指揮和作曲家,并在中國兩所音樂學院任客座教授。作為旅居中國的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長安門》時,維杰·烏帕德亞雅將西方交響樂技巧、合唱技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學及哲學思想融合,在音樂內容上融入了《論語》《詩經(jīng)》《道德經(jīng)》中的中國文化精華,在音樂表達形式上將中國傳統(tǒng)吟唱、語言與音樂和聲結合,從而建立了一種全新的音樂對位風格。⑥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不僅獲得了演出的成功,更讓人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感受了中國文化。
「注釋」
①Paul C. P. Siu:“The Sojourne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2, 58(1), 34-44.
②蕭振鵬在這里使用的是“job”而不是“career”,他解釋說所謂“工作”只是個人職業(yè)的一個部分,在這里“工作”可以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如留學生在國外留學、學者在國外考察研究、傳教士在國外傳教等都可以看作是“工作”。
③Wright, S. C., Aron, A., McLaughlin-Volpe, T., & Ropp, S. A.. “The extended contact effect: Knowledge of cross-group friendships and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3, 73–90;Rhiannon N. Turner, Miles Hewstone, Alberto Voci, Stefania Paolini, Oliver Christ“.Reducing prejudice via direct and extended cross-group friendship.” Eu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 18, 212–255.
④數(shù)據(jù)來自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http://www.moe.gov.cn/,查閱日期:2018年3月30日。
⑤李斌、魏夢佳:《巴基斯坦家庭兩代7口人的“北京故事”》,《新華每日電訊》第6版,2017年4月24日。
⑥《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長安門〉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舞臺》,國家漢辦官網(wǎng),http://www.hanban.edu.cn,查閱日期:2018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