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云,張建春,張寶田,韓 愛
(1. 河北省第七人民醫(yī)院,河北 定州 073000;2.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3. 河北省易縣醫(yī)院,河北 易縣 074200)
隨著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逐年增高,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亦呈現(xiàn)同步增高的趨勢,已經成為危害人群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1]。心律失?;颊哂捎谛穆驶蛐穆僧惓?杀憩F(xiàn)為心悸、胸悶、氣短等,且常伴有一定的不良情緒,可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其中有20%~30%的患者可伴隨失眠癥,不僅對患者心理和生理、日常工作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還能夠進一步誘發(fā)心律失常[2-3]。因此,心律失常與失眠癥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目前,針對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的治療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如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同時輔以鎮(zhèn)靜促眠類藥物,雖然能夠控制心率、心律異常,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但綜合療效不甚滿意,且長期服用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4]。近些年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模式治療此類患者逐漸應用于臨床。2016年2月—2017年3月筆者觀察了養(yǎng)心定悸膠囊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對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患者24 h動態(tài)心電圖、心率變異性和睡眠質量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省第七人民醫(yī)院和易縣醫(yī)院上述時期收治的156例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心律失常診斷符合《內科學》[5]中的診斷標準;納入的心律失常類型為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非持續(xù)性心動過速(房性、室性)、竇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失眠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6]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且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SQI)評分[7]>7分;納入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能獨立完成調查問卷并配合檢查;排除嚴重惡性心律失常(持續(xù)性室速、室顫)者,植入起搏器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伴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軀體疾病者,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失眠者,精神藥物濫用或依賴所致失眠者,認知及精神功能障礙者。將156例納入研究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齡45~74(52.40±8.12)歲;病程1~24(5.12±1.23)個月。對照組78例,男49例,女29例;年齡42~75(53.64±7.54)歲;病程1~26(5.45±1.54)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戒煙戒酒、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向患者進行心律失常、失眠的健康教育,并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給予β受體阻滯劑(酒石酸酸美托洛爾,12.5 mg/次,2次/d)抗心律失常;對照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給予右佐匹克隆(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每晚睡前30 min口服,起始劑量為1 mg,之后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調整,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3 mg。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養(yǎng)心定悸膠囊 (石藥集團河北永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口服,6粒/次,2次/d。2組療程均為4周。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中房性早搏(總數、成對)、室性早搏(總數、成對)、非持續(xù)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發(fā)生次數,操作采用康泰公司生產的TCL4000型的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儀。②記錄2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主要參數包括24 h內平均正常R—R間距標準差(SDNN)、相鄰正常的R—R間距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內每5 min 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5)、連續(xù)5 min正常R—R間距標準差(SDANN)、相鄰正常的R—R間距差值>50 ms的心搏數占總R—R間距數的百分比(PNN50);HRV三角指數(TRIA)。③記錄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其中PSQI量表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項內容,所得數值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7]。④臨床療效:a.心律失??刂魄闆r。治愈:患者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緩解,復查24 h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發(fā)生總次數減少>90%;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24 h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發(fā)生總次數減少60%~9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24 h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發(fā)生總次數減少30%~59%;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24 h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發(fā)生總次數減少<30%,甚至增多。b.失眠控制情況。治愈:睡眠時間正?;蛞归g睡眠時間>6 h,睡眠深沉,睡醒后精氣神好;顯效:患者睡眠明顯改善,夜間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患者睡眠質量有所好轉,夜間睡眠時間增加<3 h;無效:患者睡眠質量無改善甚至惡化,夜間睡眠時間無增加。
2.12組治療前后心律失常檢測情況比較 2組治療后24 h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非持續(xù)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發(fā)生次數均顯著減少(P均<0.05),且觀察組以上心律失常次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心律失常檢測情況比較次/24 h)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比較 2組治療后SDNN、SDANN、SDNN5、rMSSD、PNN50、TRIA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2組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PSQI各項評分及PSQI總分均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2組臨床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心律失常、失眠癥治療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其與睡眠障礙或失眠有明顯相關性。有研究顯示,在引起失眠的心律失常主要類型中,常見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各類早搏、非持續(xù)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緩慢性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緩[2-3]。目前,關于心律失常、失眠的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心率變異性異常在心律失常、失眠共同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8-9]。通常條件下機體內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活性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當致病因素打破兩者平衡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而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患者出現(xiàn)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心率變異性相關參數指標顯著降低),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的發(fā)生[10],心律失常發(fā)生后則能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促進自主神經功能惡化,并誘導腦內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增強了下丘腦和腦干的促覺醒核團功能,從而誘發(fā)失眠[11]。而失眠發(fā)生后機體交感-腎上腺髓質軸激活,又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自主神經功能惡化,又能引起患者心律失常、心悸等[12]。由此可見,心律失常和失眠可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患者生活質量、預后康復造成不良影響。
表2 2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心律失常和失眠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目前關于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的治療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如給予β受體阻滯劑抑制機體交感神經活性,穩(wěn)定心肌細胞膜電生理,減慢心肌耗氧量和心率,還能夠逆轉心室重構,對防治各類心律失常具有較好的療效。除此之外給予鎮(zhèn)靜催眠藥物,本研究中采用的右佐匹克隆是一種非苯二氮類藥物,其能夠與腦內γ-氨基丁酸受體相結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緩解大腦過度興奮,縮短睡眠潛伏期,改善睡眠質量[13],且半衰期短,不存在記憶損害、宿醉現(xiàn)象、藥物依賴等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好。
中醫(yī)學中認為心律失常屬于“怔忡”“心悸”范疇,并認為其基本病機為氣虛兩陰、氣虛血瘀;而失眠發(fā)生原因主要為機體陰陽失調,陰虛不納陽,陽盛不入陰,致陰陽不交,陽不入陰所致。故治宜通陽復脈、滋陰養(yǎng)血、活血通絡。本研究采用的養(yǎng)心定悸膠囊是臨床治療心悸、失眠的常用藥物,該藥以《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為基礎精制而成,其成分中的生地黃具有滋陰養(yǎng)血、益氣通絡之功效;人參、炙甘草、大棗補脾氣,益心氣;阿膠、麻仁、麥冬則能夠養(yǎng)心血、滋心陰;生姜、桂枝通血脈,溫心陽;諸藥合用共奏復脈定悸、益氣養(yǎng)血之功,使患者陰陽得調、氣血得通?,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養(yǎng)心定悸膠囊能夠調節(jié)心肌細胞電生理傳導,抑制心臟異位起搏點興奮性和心肌重構,促進自主神經功能恢復[14]。人參中含有的人參皂苷Rb1具有心血管活性調節(jié)功能,能夠影響心肌細胞膜中的鈣、鉀等離子通道的轉運而揮抗心律失常的功效[15]。炙甘草則能夠安神、鎮(zhèn)靜鎮(zhèn)痛,能夠顯著改善失眠合并心悸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睡眠質量[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各類心律失常發(fā)生總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SQI中各項評分及PSQI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心律失常、失眠癥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養(yǎng)心定悸膠囊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能夠顯著改善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患者心率變異性,提高臨床治療療效,改善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謙. 心律失常中醫(yī)治療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2):129-131
[2] 李梅. 心律失常與失眠相關性研究及導師臨床經驗總結[D]. 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
[3] 何明,劉金濤,王麗慧,等. 心律失常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心電與循環(huán),2017,36(2):100-102
[4] 吳朝進. 針刺配合心理療法治療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癥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7,36(3):279-282
[5] 陸再英. 內科學[M]. 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21-224
[6]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S].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
[7]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8] 南敏敏,龔一萍. 心律失常中醫(yī)證型與心率變異性相關研究探討[J]. 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8(6):19-20
[9] 王艷,郭先菊,郝興華,等. 失眠癥患者心率變異性與執(zhí)行功能的相關分析[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8):684-686
[10] 王永成,馬度芳,李曉. 炙甘草湯對心律失常氣陰兩虛證患者心率變異性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1):165-170
[11] 郝興華,郭先菊,王艷,等. 失眠癥患者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率變異性的關系[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6,26(1):35-37
[12] 張英. 失眠伴驚悸不安患者相關因素、證型及心率變異性的相關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
[13] 王玉玲,張紅亮,郭志平,等. 右佐匹克隆治療老年原發(fā)性失眠癥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3(2):200-201
[14] 謝皛,褚福永. 養(yǎng)心定悸膠囊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冠脈介入術后病人室性早搏及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4):448-451
[15] 陳梅卿,李衛(wèi)華,石桂秀. 人參皂苷Rb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5,21(3):506-509
[16] 徐風玲. 炙甘草湯運用于失眠心悸的臨床觀察[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