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文 余天泰
心力衰竭(HF)是一種由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臨床綜合征,多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高血壓引起[1],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西醫(yī)治療本病多采用去除病因、消除誘因,并由利尿、擴血管、強心等治療,更強調神經內分泌拮抗、改善心肌重構及心功能,但患者生存質量仍不能滿意,再住院率較高。筆者結合中醫(yī)藥理論及臨床經驗,提出采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本病,尤以辨證為血瘀水停型者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心內科收治的符合心力衰竭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血瘀水停型的患者共計60例,采集其一般信息(包含姓名、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程、病情輕重、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用藥情況等)。采用隨機數表法將60例病例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病例在安全性指標(肝、腎功;血常規(guī))、各項評估量表積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年)診斷標準[2],有冠心病病史,典型心力衰竭癥狀(依據病史、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或冠狀CTA等);(2)NYHA心功能分級Ⅱ~Ⅲ級;(3)年齡50~80歲;(4)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血瘀水停型者。
中醫(yī)辨證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及臨床實際情況制定:主癥:呼吸困難、下肢水腫;次癥:胸痛胸悶、神疲乏力、咳嗽咳白色泡沫痰;舌苔:舌淡,苔水滑;舌邊尖有瘀點瘀斑;脈象:脈濡;脈弦澀。診斷血瘀水停證,主癥需全部具備,次癥至少具備一項,舌苔脈象需具備至少一項。
排除標準:(1)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2)惡性腫瘤患者;(3)凝血功能障礙患者;(4)肝腎功能異?;颊?。
對照組按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給予規(guī)范的西藥抗心衰及冠心病原發(fā)病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基本藥物組成:當歸10 g,白芍45 g,川芎15 g,茯苓15 g,澤瀉20 g,生白術15 g,生黃芪30 g,制附子10 g,丹參15 g,桂枝15 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共取汁450 ml,分早晚2次,飯后半小時服用。加減:陽虛甚者,改制附子為15 g(先煎1小時);氣虛甚者,改生黃芪為45 g,并加黨參30 g;血瘀甚者,加丹參為30 g,余皆隨證加減。
兩組均以2周為一個治療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1)臨床癥狀療效比較;(2)患者6MWT及BNP水平;(3)治療3個月后的再住院率。
療效標準評定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4]制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且持續(xù)時間較短;好轉:臨床癥狀及癥狀持續(xù)時間均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前臨床癥狀均無變化。
運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中位數或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正態(tài)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經χ2檢驗,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6MWT及NT-ProBN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隨訪觀察兩組患者3個月,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因不能耐受西藥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導致心衰加重及復發(fā),再次入院治療;有3例患者因心功能狀況較差導致心功能不能有效控制,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端坐呼吸來院就診,觀察組患者再住院人數為5例,再住院率為16.7%;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西藥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導致心衰加重及復發(fā),再次入院治療;有4例心功能極差患者,3個月后再次因為心力衰竭住院治療,對照組患者再住院人數為8例,再住院率為26.7%。
兩組患者在試驗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事件,且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證實兩組治療安全、可靠。
心衰是絕大多數心臟病患者的最終歸宿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國,冠心病和高血壓是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其治療包括病因治療,調節(jié)心衰患者的代償機制以及使用中醫(yī)藥綜合治療等[5]。
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明確分述于祖國醫(yī)學“水腫”“喘證”“胸痹”等范疇。胸痹心水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貼切病名,以心陽不振、陽氣阻遏為核心,心脈失于推動、溫養(yǎng),導致血瘀、水停是其主要病理機制。從整體的觀念辨證論治出發(fā),活血利水、溫陽通脈,標本兼顧,恢復心陽、心氣及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是治療心衰的核心。臨床實踐證實,運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安全可靠,療效滿意。
當歸芍藥散出自于《金匱要略》,主要組成為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澤瀉、白術,具有養(yǎng)血調肝、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于血水互結、血瘀水停諸證。五臟陽以竭是胸痹心水病機的最好闡述,體現在心陽、心氣、與心主血脈當中,包含陽氣衰竭、和陽氣阻遏。心陽虛衰則不主血脈,血不利則心陽阻遏,溫煦氣化失司,則為水、為瘀,且互生互化而加重。根據血不利則為水的相同病機,以及心“陽以竭(遏)”的本質病機,筆者運用當歸芍藥散異病同治于心衰的基礎上,加桂枝溫心陽以行血,血行則水行;加黃芪貫宗氣助心行血、利水消腫;加制附子溫腎陽、化寒水,同時防白芍、丹參苦寒之弊;加丹參加強活血通心脈以通陽,同時防止瘀水久而化熱之勢。正方及藥物組成如下:當歸10 g,白芍45 g,川芎15 g,茯苓15 g,澤瀉20 g,生白術15 g,生黃芪30 g,制附子10 g,丹參15 g,桂枝15 g。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利水、溫陽益氣通脈之功。對于臨床中辨證屬于血瘀水停型心力衰竭患者,切中病機,療效顯著。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表2 治療前后6MWT(m)及BNP(pg/ml)水平比較
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當歸芍藥散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氧化、改善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擴張血管內徑、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以及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6-8]。對于本研究正方當中單味藥物如茯苓、澤瀉、桂枝、附子在傳統(tǒng)心衰治療強心、利尿、擴血管方面作用已有明確的藥理及中西醫(yī)專家共識[8-11]。而且白芍、茯苓主要成分白芍總甙、茯苓素,抑制心肌重構、拮抗醛固酮受體,符合現代心衰的拮抗神經體液內分泌因素作用[11-12]。
綜上所述,運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總有效率達到90.0%,明顯高于對照組,6MWT、BNP水平以及3個月后再住院率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優(yōu)勢。臨床實踐亦證實,運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能明顯改善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遠期療效顯著。本方標本兼顧、攻補兼施,且因人制宜、一人一方,試驗過程中未見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事件,安全性良好。
[1] 孫武,馬文靜.溫陽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5):36-37.
[2]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3] 沈軍.加味當歸芍藥散治療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4):137-138.
[4] 張小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強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4):111-112.
[5] 徐淑樂,周媛.扶正養(yǎng)心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緩解期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8):55-56.
[6] 陳金秋,邰長利.自擬養(yǎng)心活血湯輔助治療氣虛血瘀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35):50-52.
[7] 牛思泉.探討心臟介入性治療中并發(fā)心臟壓塞的原因及診斷治療 [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2):132-134.
[8] 葉璽.加味真武湯治療陽氣虧虛、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6,16(7):41-42.
[9] 劉建和.心痹湯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水停證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5(1):57-59.
[10] 任龍,宮麗鴻.復方強心湯聯合體外反搏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水停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6(8):1320-1322,1339.
[11]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心血管病學專家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3):225-232.
[12] 李遠梯,陸陽,劉顯勤,等.桂附方治療心衰?。枤馓澨?、血瘀水停證)臨床觀察簡[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