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羅彬
【內容提要】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呈現(xiàn)出全方位、多角度、快捷迅速、碎片化的趨勢。媒體為了順應這一時代要求,報道方式也出現(xiàn)新的方式,即新聞報道“標簽”的采用。在順應時代之需的同時,無可否認的是,新聞“標簽化”的過度使用也嚴重損害了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诖祟惉F(xiàn)象,本文旨在探究新聞“標簽化”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并適當給出合理性的建議,促進新聞良好形象的構建。
【關鍵詞】“標簽化” 新聞報道 社會形象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通過對新聞進行貼“標簽”處理,能使新聞的“個性”得以顯現(xiàn),在短時間內,受眾可以了解到新聞事件的概貌。不可否認,新聞“標簽”的使用是新聞主體與受眾迅速溝通的有效手段。但是對新聞“標簽”過度使用而導致新聞“標簽”泛化,或者“標簽”使用不當,造成受眾對新聞“標簽”的過度解讀,不但會導致新聞的失真現(xiàn)象,甚至會給社會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一、新聞“標簽化”現(xiàn)象及其泛化
霍華德·貝克爾,標簽化理論(Labeling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觀點是,“越軌是被社會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與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越軌者”主觀意識上的犯規(guī)不一樣,而是社會依據(jù)特定的規(guī)則制定出來特定的規(guī)范,去衡量那些不符合此規(guī)范的行為,行為者的不規(guī)則行為被稱為“越軌”,并因此將這一類人標簽為“越軌者”,亦稱之為“局外人”。筆者認為,“標簽化”就是人們簡單的認知,將某一類人或者事物高度匿名化,凡是符合被規(guī)定特質的對象,均被貼上這樣或那樣的代表特質的標簽,而忽視個體的個性特征。標簽使用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在社會中迅速了解對象的特質,隨后,“標簽”式的傳播在新聞報道中大量運用,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尤其如此。如“網(wǎng)紅”“釘子戶”“富二代”等詞語的出現(xiàn)。
附庸于有爭議的事件、行為等社會熱點事件,是新聞報道“標簽化”現(xiàn)象泛化的表現(xiàn)。媒體在短時期內對同質的引起公眾關注的事件大肆報道的過程中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使之成為社會焦點。在攪動民眾情緒的同時,媒體的報道對當事者一方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
二、新聞“標簽化”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
“標簽化”成為新聞報道中的一種慣?,F(xiàn)象,報道中“標簽”有高度凝練的特質,通常用某個詞或語句來展現(xiàn)被報道對象。新聞報道“標簽化”是多種原因促成的結果。
(一)社會轉型時期矛盾重重,社會結構固化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但并非問題不存在,人們收入差距加大,貧富鴻溝出現(xiàn),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被分化出來,成為兩類對立的群體。新聞報道中的“標簽”詞語,很多都與社會熱點問題相關。這些引起極大社會關注的問題觸及了在社會轉型期潛在的問題和突出矛盾,是國家發(fā)展過程中問題的外在表現(xiàn)。比如“釘子戶”反映的是城市建設和居民住房利益的沖突,當然還有更多的故鄉(xiāng)情節(jié)在內,但是這個問題反映的更多的是城市發(fā)展中日益嚴峻的土地問題;“富二代”則是對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的反諷與思考。
(二)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缺位,過多地追求眼球經(jīng)濟
從主觀方面來講,新聞報道“標簽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及其泛化的趨勢,是媒體社會責任感缺位的表現(xiàn),也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思想懈怠,一味追求眼球經(jīng)濟的后果??陀^真實地進行新聞報道,全面平衡地報道新聞事實真相,是新聞媒體的一條最基本要求。然而,在經(jīng)濟利益的刺激下,媒體之間競爭加劇,加之處于網(wǎng)絡大環(huán)境時代中,媒體為了能搶到獨家新聞報道,為了能在這個以注意力經(jīng)濟為主導的時代脫穎而出,大肆使用能夠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詞語,包括一些圖片的使用。在這個瞬息萬變、信息爆炸的時代,誰能吸引更多的受眾注意力,誰就能獲取更大的收益。
新聞媒體走的正是這一條道路。為了追求閱讀量和點擊率,他們了解受眾的喜好追求,使用受眾喜歡的字詞句,個別新聞媒體甚至利用受眾求新求趣求異的本能,制造低俗、驚悚、充滿刺激的新聞產(chǎn)品。這些新聞媒體深諳一個規(guī)律:叫人大喊一聲“啊呀”的新聞信息遠比平淡陳述基本事實的表達方式更能引起受眾的注意。
(三)刻板成見和認識框架缺乏理性思考
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社會經(jīng)驗或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說法來看待或者理解事物而不加思考,形成很直觀的印象,即刻板成見。在多元化思維的社會,在人們自我意識、自我表達欲愈加強化的社會,原本某類新聞就已經(jīng)是被新聞媒體加工處理過了,加之刻板成見的引入,人們對于某類事物的理解則更偏離而缺乏真實認知,這樣的后果是十分嚴峻的。諸如我們一看到“富二代”就會有一種蔑視的感覺,看到“90后”就會有一種“任性、沒有責任心”等負面偏見,但加之理性的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而是媒體在對某一件事進行大肆報道渲染之時,這一群體被“污名化”的一種現(xiàn)象?,F(xiàn)實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戴著一種有色眼鏡去看待某類群體,會加重對這類對象的刻板化與臉譜化印象,不能形成理智真實的社會認知。
三、新聞“標簽化”現(xiàn)象的影響
我們并不是說新聞不可以使用“標簽”,相反,新聞標簽的正確、恰當?shù)氖褂?,能使新聞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符合網(wǎng)絡化時代受眾“淺化閱讀”“點水閱讀”的閱讀習慣。新聞標簽的恰當使用,會增加新聞的幽默風趣意味。那些觸及社會矛盾的新聞報道中標簽的使用,是媒體關注社會、承擔責任、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表現(xiàn)。但是,凡事都有個“度”的限制,對于新聞標簽的使用,過度則不利于新聞行業(yè)良好健康地發(fā)展,當然,也會產(chǎn)生許多不良的社會影響。
(一)污名化現(xiàn)象嚴重,貶損社會形象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污名”(stigma)這個詞語經(jīng)由社會學家戈夫曼解說,成為一個學術概念。戈夫曼認為,污名是一種使個體有異于普通尋常人的一種“不名譽”的現(xiàn)象與特征,而這樣的后果則是將主體真實的身份損壞,將完整意義上的人降低為不完整意義的人。污名是社會建構的越軌標簽,而其最集中最經(jīng)常見到的“污名”方式則是新聞報道中“標簽”的使用。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信息社會中,因地域、時間、精力等條件的限制,我們對于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接收都是來自于媒體。而媒體在使用新聞標簽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給受眾帶來對某事物或者某類人“刻板印象”的后果。諸如一旦提起網(wǎng)絡青少年,我們就會不可避免地將其與“暴力”“網(wǎng)癮少年”“個性暴躁”等負面詞匯聯(lián)系起來,而造成這樣現(xiàn)象的原因,多數(shù)緣于媒體對相關群體的報道所致。
而“污名化”典型的表現(xiàn)則是集中和擴大某類群體的特征,再加之受眾的刻板印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會抹去對某類群體或者事件的失真認知。長此以往,必然會帶來不必要的社會沖突與矛盾,形成對某類事物或者某類人的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而缺乏理性的分析與平和舒緩的眼光。
(二)錯誤引導受眾認知,干預事件的正常發(fā)展
新聞媒體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是其首要的職責,但是近年來呈現(xiàn)的趨勢卻是:一些媒體工作人員在進行報道之前,并沒有做到對事實的真實了解而僅憑聽到的只言片語信息進行新聞報道,抑或是媒體工作人員為了追求更多的受眾注意力而選取被報道對象最突出的特點進行語言濃縮,這樣的后果很容易給受眾帶來刻板的第一印象,且很多印象是呈現(xiàn)負面性質的。媒體在引導受眾對社會事物的認知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媒體尤其是在對一些負面性新聞的報道中,使用了諸如“廣場大媽”“富二代”“釘子戶”等這樣的標簽詞語,無形中也在對這類人群進行著是非判斷,忽視了對被報道對象的全面真實的了解認知。
無論是“藥家鑫案”還是“李xx案”,受眾對案件中的當事人認知都來自媒體在報道中對“富二代”標簽的強化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有意無意之間對事件進行了預設審判,引起公眾的激憤情緒,干擾了事件的正常發(fā)展態(tài)勢,也在很大程度上進行著媒介審判,違反了正常司法程序。后來,即便媒體對藥家鑫“富二代”身份進行了解釋說明,但公眾已經(jīng)沉溺于對藥家鑫的道德審判,看不到事情的完整過程,很難做到理性與理智?!皹撕灮背蔀榧凼鼙娗榫w的工具,是媒介審判的強力推助器。
(三)弱化受眾認知,引發(fā)逆向標簽化
使用“標簽”進行新聞報道,會使受眾認知簡單化,當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也節(jié)省了受眾不少時間。但是“標簽”的使用,就如同是人物夸張漫畫的描述,我們了解了某個人的某個相貌特征,但是其本真的面貌卻很難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完整的印象。這跟在新聞中使用“標簽”是一樣的道理,其結果必將是對被報道對象缺乏全面的認知。
“標簽”的使用,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會造成受眾不加思考地接受被“標簽”的人或事物的形象,缺乏自主判斷能力。受眾單憑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慣習化的分析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人或者社會現(xiàn)象,是一種對多數(shù)人的曲解傳授。
使用太多負面標簽也會歪曲受眾的認知,如普通受眾對“富二代”“官二代”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集體怨恨情緒,這樣的激憤情緒所引導的輿論浪潮,往往會呈現(xiàn)出另一種現(xiàn)象,即弱勢群體將一些負面特征施加在某個強勢群體身上,可稱之為“逆向標簽化”。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種“逆向標簽化”在信息可以轉瞬即逝的情況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成為受眾情緒宣泄的爆發(fā)口,易形成對立情緒,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四、結語
媒體對被報道對象使用“標簽”進行報道,也不是全是弊端,在高速化、瞬息化、碎片化的網(wǎng)絡化時代,其也能給受眾帶來便利、簡短、形象、幽默的感覺,新聞更具有可讀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個“度”,新聞標簽的過度使用,危害很多。對此,我們不得不引起注意。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尤其是媒體方面,要將新聞專業(yè)主義堅持到底,做好“瞭望者”的角色。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對于容易引起集體情緒的標簽要謹慎使用,在報道新聞時要將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永記于心,公平公正報道新聞,不能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和追求經(jīng)濟利益濫用標簽。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諾斯.經(jīng)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朱力.泛標簽化扭曲社會認知[J].人民論壇,2012(09):43.
[3]仝鵬.客觀性原則下網(wǎng)絡熱點事件“標簽化”傳播負面影響研究[J].出版廣角,2016(9).
[4]李雪.貼標簽行為的形成機制與刻板印象趨勢[J].新聞知識,2014(06).
[5]卿志軍.標簽化:負面新聞對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J].當代傳播,2014(5).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的儀式傳播與文化認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XXW003;新疆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計研究中心項目“新疆農(nóng)村文化產(chǎn)業(yè)需求受眾心理動態(tài)分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50316C03】
作者簡介:劉清華,新疆財經(jīng)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羅彬,新疆財經(jīng)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