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乾
日子不停地轉(zhuǎn)動著,世間所有的物質(zhì)都不會保持嶄新的模樣。但那枚銀針在我腦海里,卻永遠是我初見它時的樣子。
那枚針是姥姥最喜愛的物件。
我還記得那個溫暖的夜,雨后地面上一灘灘水洼在院落里橘黃色的燈光下閃閃發(fā)亮。姥姥坐在孤燈下,手中的針線靈活地穿梭著,我光著腳跑出來:“姥姥不睡覺嗎?”
姥姥慢慢站起身來,抱起我走進堂屋,摸著我的頭說道:“孩兒啊,姥姥縫完衣裳就睡呢。”
姥姥手里的那根針,是看起來已經(jīng)有些年頭的東西,甚至微微有些彎曲。我好奇地看著姥姥拿起我的衣服嫻熟地縫補起來,還一邊念叨著:“好孩子,你長大后可要好好念書啊,走到大城市去看看,可千萬不要像姥姥一樣,一輩子拿著針縫縫補補……”
“好,” 我歡喜的答應(yīng)著,“姥姥,這銀針看起來好亮啊!”
“唉……”姥姥長嘆一聲,“這根針陪了我一輩子??!”
姥姥告訴我,那是她的父親送給她的。姥姥的母親去世很早,留下一個僅幾個月大的弟弟,而父親也要每天在農(nóng)田里干活。所以姥姥八歲那年,父親送給她一枚銀針,一些線和布料。姥姥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學(xué)做針線活,為家里分憂。
20世紀60年代,已經(jīng)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姥姥卻堅持供孩子讀書,那個連解決溫飽都困難的時期,想要供孩子讀書更是艱難,姥姥卻說:“我這一輩子沒念過幾天書,大字也不識幾個,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再受苦,即便再困難,也要讓他們以后過上好日子。”姥姥的生活更加艱苦了,除了辛苦勞作外,還曾背過石頭,姥姥的右手拇指在一次事故中受傷嚴重,再沒有恢復(fù)。
“那時候啊,你姥爺總喜歡喝點酒,”姥姥頓了頓,繼續(xù)說道:“我便每晚等他呀,閑來無事,就隨便縫幾件衣裳。晚上困了,也舍不得放下衣服,那時候沒啥好吃的,但總要讓他們穿得暖和,穿得舒服,不要讓人家笑話?!?/p>
我能想象,在多少個春去秋來里,在煤油燈微弱的燭光下,一位手拿銀針的母親,身邊躺著熟睡的孩子,將針和線穿梭在布衣間,還不時抬頭看看門口……
于是,姥姥便把她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最好的時光縫進了家人的溫暖里,那銀針也像是姥姥日益消逝的黑發(fā)一樣,閃耀著銀光。
在這個縫紉機代替針線的時代,姥姥選擇了針線;在那個貧窮籠罩的時代,姥姥選擇了堅忍。
后來,姥姥走了。她沒有轟轟烈烈的一生,但卻是不平凡的一位老人。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就像那枚針陪著姥姥一樣,姥姥的精神會一直陪伴著我,陪伴我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
指導(dǎo)教師 劉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