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產科,廣西南寧 530023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產婦由于不同因素,在分娩過程中選用剖宮產處理方式。該次研究將該院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期間接收并給予對應處理措施的初次分娩采用剖宮產方式的再次分娩產婦80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剖宮產單、雙層縫合方式的應用對術后康復及二次妊娠的影響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并給予對應處理措施的初次分娩采用剖宮產方式的再次分娩產婦80例作為研究樣本,依據(jù)產婦初次分娩采取的剖宮產縫合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最低為23歲,最高為33歲,平均為(28.83±3.27)歲,懷孕時間在 34~42 周,平均為(39.32±2.11)周;觀察組產婦年齡最低為22歲,最高為33歲,平均為(29.28±2.73)歲,懷孕時間在 35~41 周,平均為(39.83±1.12)周。對比兩組產婦相關基本信息,如年齡、懷孕時間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良好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單層縫合處理操作,縫合處理時選用0號可吸收線,對子宮肌層全層實施連續(xù)單層縫合處理,不對內膜作穿透處理[1]。觀察組采取雙層縫合處理操作,首先需要對患者膀胱反折腹膜作切開處理,下推膀胱,縫合處理過程應用0號可吸收線,第一層為對子宮肌層實施縫合處理,不對內膜作穿透處理,第二層為對子宮肌層及膀胱反折腹膜實施連續(xù)褥式縫合處理操作,關腹處理過程中需對皮下各層作縫合處理,縫合選用1-0號可吸收線[2]。
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再次妊娠過程中子宮瘢痕厚度變化情況、陰道試產成功實現(xiàn)情況、盆腔黏連情形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給予對應手術處理操作后,觀察組產婦再次妊娠過程中子宮瘢痕厚度增加趨勢顯著高于對組組產婦(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產婦子宮瘢痕厚度變化情況比較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及對照組中符合陰道試產相關標準的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27例、29例。在觀察組27例陰道試產產婦中,成功實現(xiàn)陰道試產例數(shù)為26例,即試產成功率為96.3%;在對照組29例陰道試產產婦中,成功實現(xiàn)陰道試產例數(shù)為26例,即試產成功率為89.7%。由此可見,給予對應手術處理操作后,觀察組產婦陰道試產成功實現(xiàn)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shù)值,提升趨勢顯著(P<0.05)。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中不存在粘連情形患者、輕度粘連情形患者、重度粘連情形患者對應的例數(shù)分別為29例、7例、4例,即觀察組粘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為27.5%;對照組中不存在粘連情形患者、輕度粘連情形患者、重度粘連情形患者對應的例數(shù)分別為21例、11例、8例,即對照組粘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為47.5%。由此可見,給予對應手術處理操作后,觀察組產婦盆腔黏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shù)值,下降趨勢顯著(P<0.05)。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完善,大部分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會將剖宮產方式作為臨床分娩方式,雖然剖宮產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胎兒的分娩成功率,但是剖宮產方式術后極易產生并發(fā)癥,形成術后瘢痕。術后瘢痕是人體組織經(jīng)歷創(chuàng)傷修復處理后形成的一種必然產物,對機體美觀性具有一定不良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對二次妊娠過程具有相關作用[3]。對首次剖宮產處理過程中手術切口方式實施改善處理,有助于提升產婦二次分娩過程中陰道試產的成功實現(xiàn)率,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剖宮產術后縫合處理方式包含單層縫合處理方式及雙層縫合處理方式[4]。不同術后縫合處理措施對患者瘢痕具備不同影響程度,對患者應用單層縫合處理操作時,在肌層對合及漿膜層對合方面整齊性較差,極易發(fā)生皺褶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對瘢痕組織的厚度均勻性造成影響,對患者應用雙層縫合處理操作時,能夠有效實現(xiàn)對位處理,促使瘢痕組織厚度顯著提升,對組織愈合具有積極作用[5]。選用單層縫合處理措施時,機體處于裸露狀態(tài)的創(chuàng)面組織極易發(fā)生粘合情形,而且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粘連狀況,在雙層縫合處理操作中,組織具備清晰的層次關系,切口表面光滑度較高,粘連情形不易形成,有效降低盆腔粘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6]。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對應手術處理操作后,觀察組產婦再次妊娠過程中子宮瘢痕厚度增加趨勢顯著高于對組組產婦;觀察組產婦陰道試產成功實現(xiàn)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shù)值,提升趨勢顯著;觀察組產婦盆腔黏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shù)值,下降趨勢顯著。
綜上所述,對選用剖宮產方式實施分娩處理的產婦,應用雙層縫合處理方式,相較于單層縫合處理技術,臨床療效顯著,對盆腔黏連情形發(fā)生的可能性降低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提升產婦再次妊娠分娩過程中陰道試產的成功實現(xiàn)率。
[1]段紅艷.子宮下段剖宮產單雙層縫合在妊娠陰道分娩安全性的差別[J].大家健康,2017,11(2上旬版):199-200.
[2]曹曉明,黃慶,史玉爽,等.不同剖宮產縫合方式對子宮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7,9(3):31-33.
[3]張鈞,潘勉.剖宮產子宮切口縫合方式與子宮下段肌層愈合情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24):67-70.
[4]劉艷.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愈合情況的超聲監(jiān)測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
[5]舒?zhèn)ト?剖宮產單、雙層縫合方式對術后康復及二次妊娠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5):80-81.
[6]王紅彬.剖宮產術子宮縫合方式對盆腔粘連與切口愈合的影響[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4,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