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赟捷
1 試驗內容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龍粳46,成熟日數(shù)127天左右。積溫2250℃左右11片葉,橢圓粒型,株高91.6厘米左右,穗長15.8厘米左右,每穗粒數(shù)108粒左右,千粒重26.9克左右。
1.2 防治對象
水稻紋枯病
1.3 試驗地情況
試驗地位于第十五管理區(qū)13號地,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為草甸白漿土,有機質4.35%、堿解氮154.3mg/kg、速效鉀141.4mg/kg、速效磷34.5mg/kg、PH值6.43,地勢平坦。
1.4 栽培管理
采用旱育稀植“三化兩管”栽培模式進行栽培管理。4月14日播種,5月16日機械插秧,插秧規(guī)格30cm×12cm。尿素15kg/畝,磷酸二銨7kg/畝,50%硫酸鉀10kg/畝。氮肥施用比例按基:蘗:穗=4∶3∶3分期施入,基肥在插秧前施入,分蘗肥在4葉后半葉施入,穗肥在倒2葉前半葉施入。磷肥全部基施;鉀肥50%基施,50%穂施。
2 試驗方法
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6個處理,每處理300平方米,大區(qū)對比,不設重復。電動背負式噴霧器莖葉噴霧,噴液量:15或30 kg/畝。
2.1.1 施藥時期及用量
2.2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2.2.1 氣象及其他
記錄用藥時天氣情況,及天氣明顯變化情況。
2.2.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shù)
紋枯病調查方法:五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叢,調查病情指數(shù)(病害分級按國家田間試驗準則),藥效計算和防治效果按國家田間試驗準則。
第一次調查:末次藥后7~10天調查紋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數(shù),并計算防效;第二次調查:末次藥后30天調查紋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數(shù),并計算防治效果。
2.2.3 對水稻的影響
與空白處理對比,目測是否發(fā)現(xiàn)有生長抑制、褪綠、畸形和死亡等癥狀。
3 結果與分析
3.1 安全性分析
施藥后5天對試驗藥劑處理目測觀察,未發(fā)現(xiàn)有生長抑制、褪綠、畸形和死亡等癥狀。
3.2 不同藥劑對紋枯病的防效
通過表2可以得出,施藥后10天,對紋枯病防效最高的藥劑為24%噻吩酰胺15ml/畝,防效為95.39%,施藥后10天對紋枯病的防效排序為24%噻吩酰胺15ml/畝>紋曲迪17g/畝15L水,相同用水量(15L),紋曲迪17g/畝較本地常規(guī)藥劑(24%噻呋酰胺15ml/畝)低15.28個百分點。
通過表3可以得出,施藥后30天,對紋枯病防效最佳的藥劑為24%噻吩酰胺15ml/畝,防效為80.96%,施藥后30天對紋枯病的防效排序為24%噻吩酰胺15ml/畝>紋曲迪17g/畝30L水>紋曲迪17g/畝15L水,相同用水量(15L),紋曲迪17g/畝較本地常規(guī)藥劑(24%噻呋酰胺15ml/畝)低8.56個百分點。
通過表2與表3對比可以得出,相同施藥處理隨著距施藥日時間的增加,藥效逐漸降低,施藥30天后的防效低于施藥后10天的。其中,施藥后30天,24%噻吩酰胺15ml/畝的防效80.96%防效好,持效期長。
綜上所述,紋曲迪的有效成分為井岡霉素,屬于生物制劑,低于化學制劑24%噻呋酰胺對紋枯病的防效。相同施藥處理隨著距施藥日時間的增加,藥效逐漸降低,施藥30天后的防效低于施藥后10天的。
(作者單位:156300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第十五管理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