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齊志義(吳橋雜技藝術學校)
◎ 圖︱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提供
河北吳橋雜技以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能人世代輩出、技藝精湛古老,以及對國內外雜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貢獻,被贊譽為“雜技之鄉(xiāng)”。法國“明日”與未來雜技節(jié)主席莫克萊爾先生曾來吳橋訪問,他在參觀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時說:“吳橋雜技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雜技搖籃?!?/p>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誕生于“雜技之鄉(xiāng)”的沃土上,肩負傳承和弘揚雜技藝術、培養(yǎng)國內外雜技人才的光榮使命,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已為全國各省市雜技團體培養(yǎng)雜技人才兩千多名,1999年被文化部批準為“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2001年4月,經河北省相關部門對我校辦學資質、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基礎設施、人文環(huán)境等進行調研,同意我校承接外籍雜技學員培訓工作。2009年,經教育部批準,我校開始招收國外雜技留學生。2016年,經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lián)合批復,我校成為國家級民族藝術特色教育示范基地,這使我校中職雜技藝術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現有教職工80人、高級講師10人、講師28人、助講20人、客座教授5人,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綜合教研樓5500平方米,多功能演出排練廳1800平方米,文化教學樓2210平方米,學生公寓、餐廳5600平方米。這些都是做好外培項目的基礎。從1987年編排的《晃板》參加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jié)拿到第一枚國際金獎,到2017年編排的《中國功夫——蹬人流星秀》榮獲“金獅獎”,彈指30年,學校參加國內外大賽四十余次,獲金銀獎三十多個,一批節(jié)目摘金奪銀的激動場面,吸引著全世界喜愛雜技藝術之人的目光。
2002年,受商務部、文化部委托,學校開始培訓第一批來自坦桑尼亞的六名雜技學員。至2018年,學校已連續(xù)15年為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委內瑞拉、贊比亞、科摩羅、蘇丹、阿富汗等三十多個國家培訓雜技學員357人。學校還在埃塞俄比亞、老撾、美國建立了三家雜技實訓基地,培訓雜技教練五人。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在我校建立了留學生、研究生教學基地,為來自非洲的學員傳授中國文化。
基本功訓練
這些非洲學員畢業(yè)后,將中國雜技傳播到非洲國家。如第一批坦桑尼亞學員回國后,組建了“非洲夢雜技團”,并兼做非洲雜技團總輔導;埃塞俄比亞學員葉納、泰斯范回國后,組建了雜技藝術學校和演出團,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還有十多人成為雜技明星和主持人,四十多人在各國雜技團體里成為教練和主要演員。他們常年活躍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不僅解決了就業(yè)問題,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些雜技學員走到哪里,就把在中國學到的雜技帶到哪里,成為中非雜技藝術交流的友好使者。
學校遴選教師首先注重選擇政治成熟、有責任感、事業(yè)心強的教師。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外培項目是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重大政治任務,所培養(yǎng)的不僅是雜技人才,也是在培養(yǎng)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其次,挑選業(yè)務精、能示范的教師。在學校配備的六名專業(yè)教師中,有兩名副教授任專業(yè)課,隨時為學生做示范,便于學生模仿和學習,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再次,配備素質全面、愛崗敬業(yè)的管理人員,且有一定的英語水平,日常能夠和留學生深入交流,增加對留學生本國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的了解,可以在相互尊重和友好的氛圍中完成培訓;最后,為最大效果地完成培訓,學校還專門聘請了雜技界權威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定期指導留學生的訓練,對他們所學的節(jié)目進行編導,力爭使每名學員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雜技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豐富內涵與創(chuàng)新活力。
每期留學生在校學習僅一年,所學節(jié)目要達到完美演出的效果,可謂時間短、任務重;而每名留學生的身體素質、基本功的差異也較大。學校在訓練中堅持以下幾點:一是摸清底數、建檔立案。對于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來校一周后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測試,從基本功到專業(yè)技能,逐一記入個人檔案,為有的放矢的教學積累第一手資料;二是因材施教,制訂方案。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學校留學生管理處與教師一起,根據個體情況差異共同研究,制訂出適合留學生特點的專業(yè)訓練計劃。在制訂教學訓練計劃中,既充分考慮每個人的特點特征,又統(tǒng)籌考慮一個國家的整體效益。每個人的節(jié)目發(fā)展與來校全體學員節(jié)目相統(tǒng)一,各個國家學員學習的節(jié)目與整個留學生訓練計劃相統(tǒng)一,以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揮和回國后的整體效果;三是明確責任,確保實效。學校在制訂科學嚴謹的訓練計劃后,根據每名教師的專業(yè)特長、綜合素質,將責任目標落實到人頭,簽訂目標責任狀,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小結,確保整個訓練計劃的完成。如2006年4月,為使新入學的埃塞俄比亞學生和肯尼亞學生全部參加同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演出,學校專門制訂了訓練計劃,并明確兩名教師負責,在限定時間內達到目標。最終,留學生們在表演中表現非常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說,培訓的短期高效,是因人制宜、科學合理的訓練舉措得到扎實落實的結果。
在吳橋過圣誕節(jié)
在雜技留學生培訓中,雖然他們來自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但學校一律用無私的親情去關愛他們,讓每名留學生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些雜技學員,年齡最大的36歲,最小的10歲,由于他們年齡上的差異,學校既要教授他們如何學習技藝,也要教導他們如何做人。在為他們開設的文化課教學中,專門設置了文明禮貌、日常行為規(guī)范常識等課程,使他們懂文明、講禮貌。一旦發(fā)現他們中有不團結或拿人錢物的現象,及時教育他們增強自尊心,要團結為民族爭光,幫助他們改掉壞毛病。在生活方面,不斷改善他們的伙食,搞好營養(yǎng)搭配,既尊重他們的飲食習慣,又使他們接受中國健康的飲食。管理人員還把每名學員的生日記錄在冊,每到留學生生日時,學校就組織學生一起慶祝、訂做生日蛋糕,并精心安排好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獨立日、新年等重大節(jié)慶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在中國過節(jié)的幸福,讓美好的愛扎根于留學生心中。這其中有很多動人的事跡,如肯尼亞學員愛琳感冒臥床,教師王麗麗每天都去看望和照顧她,給她喂飯端藥。病好后,愛琳眼含淚水地說:“王老師就是我的親媽媽?!泵慨攲W員畢業(yè)離校時,都會與老師緊緊擁抱、與教練抱頭痛哭,回國后也常打來電話,雖然他們會講的中國話并不多,卻在地球另一邊的國際長途電話里連喊帶哭地說:“老師我想你,我還想去中國!”
雜技外培項目在重大活動中備受矚目。2002年學校培訓的首批六名坦桑尼亞雜技學員,2003年參加了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宴會上的演出,受到出席會議的非洲國家領導人的熱烈歡迎和稱贊;2006年11月4日,23名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學員參加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陪同48個非洲國家元首、總理觀看了演出,并給予了高度贊譽;2008年7月28、29日,22名學員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jié)非洲之夜的演出,得到各國使節(jié)的好評;2010年,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上,學員們的演出受到商務部、文化部的表彰和非洲國家駐華使館的好評。
由于學校的教學符合學員實際、管理科學、效果突出、口碑卓著,還出現了“父走女來,兄離妹至”競相前來學習的場面。如坦桑尼亞學員阿巴斯在2003年回國后成為坦桑尼亞國家藝術團的教練,2008年他15歲的女兒又來到學校學習;埃塞俄比亞學員賽伊迪期滿回國后,又資助其妹費雯自費來校學習。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自2002年迄今已培養(yǎng)了12批外國雜技學員。針對每期學員的實際情況,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與留學生學習、生活有關及留學生班主任工作職責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做到“平時在校有人管,放假外出有人盯,訓練教練負全責,突發(fā)事情有預案”,確保留學生在培訓期間各方面的安全,強化留學生培訓責任,嚴格責任制度。
2015年5月12日,商務部研修學院李小兵院長參加了學?!?014年非洲發(fā)展中國家雜技培訓班結業(yè)典禮”,對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外培工作給出了高度評價。學校也以“講政治顧大局、代表中國政府形象”的高度認識外培工作。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文化建設的需要,配合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不斷實施,外籍雜技人才培訓工作更加需要一代代雜技人拼搏奮斗,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為國家爭光,為中非友誼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