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wèi)娟
韋辛夷,坊間有贊:“俊朗清舉、靜穆溫文”,“博古深知、和煦圓通”。其創(chuàng)作風格凝重奇譎,頗具感染力和人文內涵。被譽為“融古今中外于一體,得詩文史輿之四味”的實力派畫家。
“我做”“做我”,“我畫”“畫我”
2008年,“5.12”大地震發(fā)生后第十天,韋辛夷完成了畫作《拯救希望》。
十年之后,再談起這幅畫,韋辛夷依然動容。
戰(zhàn)士像一座堅不可摧的“鐵塔”,大步正面走來,充滿張力;戰(zhàn)士臉色黝黑,是健康色也是煙塵色。而懷抱中的兩個孩子眼中卻一派天真,沒有害怕也沒有慶幸。這幅畫,沒有上色,卻自有五色。
這是他為生命而歌、為大愛而歌,也是為永不放棄的希望而歌。
在創(chuàng)作完《拯救希望》之后,他再填《傷春曲》(又名滿江紅)一詞,上闕是“驟失庭院”,下闕卻是:“奪鬼簿、尋羅店、神兵降,出霄漢。競雷霆時速,救危宵旰。大愛無他唯濟世,興邦任爾來多難。算禋煙終過好巴川,金甌現!”
在那段舉國矚目災區(qū)的日子里,于震動、感動中,他收集了上百張抗震救災的圖片。那些影像和情感在他的心中激蕩著,最終化做振奮人心的藝術形象。兩個月后,他作為濟南市文藝家首發(fā)慰問團的成員,親臨災區(qū),在北川擂鼓鎮(zhèn)感受到了濟南人的大愛——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高質快速建成安置災民板房6000余間。他感動得寫下了《浣溪沙》 慰問濟南援川人員:
旋掩廢墟起板村,
儼然巷陌桃源津。
大仁大義濟南人!
飄雨助興來伴舞,
流云擁繞是知音。
川民擂鼓謝殊恩。
作為曾經的軍人、現在的藝術家,他緊扣時代的脈搏,貼近現實生活,他用自己的畫作提煉了時代精神,具象了這個民族新的國民基因。這一點,是他作為當代山東畫家領軍人物的獨特價值。
2016年,他在《稷下學宮》創(chuàng)作札記里先后寫下這樣的話:
這畫完全是給自己畫的,對,給自己畫?。?016年1月22日)
我的畫我做主,我的畫做我的主?。?月8日正月初一)
畫到現在,不是我在畫畫,是畫在畫我。(3月24日)
我只做好我自己。正如古人說“寧做我!”(5月14日)
在他的耳順之年,這樣談到“我做”“做我”,“我畫”“畫我”,已經是一種明確的文化選擇。而這個“我”,并非小我,而是有相當的文化自信、歷史自覺基礎上的一種選擇。
在圖書館允許拾荒者進入的新聞鋪天蓋地之前,一次他出差外地,老習慣去書店走走。進門看到一位拾荒者風塵滿面地坐在地上,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物我兩忘地讀著。靜謐的燈光打在他的身上,韋辛夷頓時進入畫境,迅速記錄了下來,留存了這一刻的心動。一幅讓世人關注的《拾荒者》就這樣應運而生。特別富有匠心的是,他的這幅作品中,只有拾荒者手中的書和面容上略有一點舊舊的暈黃和暗紅,讓觀者不由自主地將目光匯集在他的聚精會神之處。
他在作者手記里這樣寫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集體無意識”不讀書會怎樣?……“集體有意識”讀書又會怎樣?……“拾荒者”既是身份表述,又是精神訴求。
此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并成為全國美展上為數不多的寫意人物畫力作。有媒體這樣報道:韋辛夷延續(xù)了他在《闖關東》中已經大獲成功的筆墨探索,并在《拾荒者》中有所拓展?!妒盎恼摺芬噪y度極大的線性筆墨結構畫面,使得作品極具表現力,這幅畫證明,用純正的中國筆墨也可以創(chuàng)作出有塑造感、情感細膩、震撼人心的現實主義作品。
拋開筆墨的開拓不提,韋辛夷在現實主義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確實是漸入佳境:2013年的《闖關東》、2014年的《拾荒者》、2016年的《茍壩的馬燈》和《稷下學宮》、2017年的《臘月二十三》……
“香木”辛夷是天生高士,是屈原的高懷意象。所以我們并不意外他的高士聽琴、美人賞月之衣冠飄逸淡然蘊藉。但顯然,屈原的沉郁慷慨也是他文化生命的重要底色,《蓄須明志》《廣陵散》等大創(chuàng)作,體現了韋辛夷的寄托遙深。而到了《拾荒者》和《臘月二十三》,則體現了他對于現實的文化體察和歷史擔當。
在《臘月二十三》創(chuàng)作札記里,他這樣寫道:“我是眾生的定格者,時代的記錄者”?;蛟S,他本來是要定格時代的新民俗——用最現代化的運輸手段去完成一個最古老的親情儀式,卻在不經意中,攝取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焦灼與孤獨。大家同處于一個空間挨挨擠擠,卻像夜空的星星一樣各有軌跡、各自匆匆。所以,即便拿掉這個題目,每個人也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身處喧囂,皮膚以內是沉默(張嘉佳語)”。
有這樣一種說法:山東并濟南缺少王氣,美術界亦如此。其實,在“寧做我”這件事情上,韋辛夷頗具“王氣”,他不耽于小品的逸氣,更以獅子搏象的氣魄苦樂于大創(chuàng)作的格局。
曰遁翁, 有所遁,有所不遁。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畫”歸來再讀書
遁翁,是六十之后。之前,韋辛夷是遁公,他自嘲說行年六十才生羽毛。在瓦泉齋,他“遁世無悶”,多年遁出了樂趣。
大年初一,他關掉手機鉆進畫室。2016年,他在濡墨《稷下學宮》;2017年,他在揮毫《臘月二十三》;2018年,暫時不透露給讀者……他玩的是:關門即凈土,關機是靜心,在讀與畫中“流年暗渡”。
在《稷下學宮》中,四個青銅基座和石柱頂天立地,撐起了大齊氣魄。光是這柱子,他考證、論證、藝術想象……簡直可以寫一篇專業(yè)的論文?!稜I造法式》之類的專業(yè)書籍、戰(zhàn)國文史資料堆積案頭床側,晚上他以此催眠,早上以此醒神。沒有這些案頭功夫,他就沒有可能把《史記》中57個字具象之。
劉守文先生在《海棠依舊添新詩》中這樣評價:“先生為人也高,為學也博,書畫詩文莫不精能,允為當世翹楚、藝壇領軍?!贝搜苑翘?。
多年來,每年大年三十,他都會將自撰生肖春聯(lián)懸于門庭,猴年雞年都有佳構。今年狗年春節(jié),他更撰奇聯(lián):高觀世象皆因坐,細嗅埃塵豈是蹲。橫批:曾喻圣尊。上下聯(lián)是貌似為犬類寫照,實則也是他丹青生涯的自況。而橫批,則隱著使命在身的孔夫子,讓人忍俊之余有滄桑悲涼堅毅奮發(fā)之概。
這對聯(lián)的背后,是相當的國學功底和文化情懷,這樣的才華,在他的書房清玩中隨處可見。筆架上寫的銘文是:堪任江山;印泥盒上燒制的是:一點芳心;筆洗是:澄之不清 、淆之不濁;水盂是:洵為甘露,一滴為多。而在他的文集中,我們在他對當世畫家、畫作的評點中,可以看到技藝的分析與分享,可以看到山東當代的畫壇生態(tài),也可以看到當代藝壇領軍人物的高度、寬度和溫度。
韋辛夷出版的文集《提籃小賣集》《擔水劈柴集》 在業(yè)內外得到一片好評。文集的名字是信手拈來,便成風景,他把 《紅燈記》中李玉和的一段唱詞拿來就用: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他。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孩子早當家。顯而易見:第三冊、第四冊的名字已經確定:《里里外外》和《早當家》 。第一冊是2008年出版,第二冊是2017年出版,他不趕時間,不弄浪頭,單說第二冊,就采用積薪之法排列。不計文章長短,也不看畫家頭銜,把給畫家朋友們的“鼓吹文章”按時間先后簡單排列結集而成。這樣的簡單,可以看做是一種了無掛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共樂天真”。是一種形式選擇,也是一種價值取舍。
在“春天的期待”一文中,他借董橋的書《一紙平安》談李靜的畫品與人品。也引用曾文正公的對聯(lián)“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zhàn)歸來再讀書”談李毓澍的創(chuàng)作。他談花鳥畫里的人性關照和理性思考,也論人物畫的“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理念承載。他的文章,固然是寫他人和他作,但常常于不經意間吐露了自己。比如在評李恩成的創(chuàng)作時,他寫道: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其他藝術門類何嘗不是如此),是“結殼”和“破殼”交替進行的過程。當一種手法駕輕就熟之后,就會固定手法,就是通常說的“結殼”了,這時創(chuàng)作者就會“起膩”,產生厭倦感,就試圖探索新的手法,這時候創(chuàng)作者的學養(yǎng)和境界開始發(fā)生作用。這種嘗試是冒險的,它意味著要舍去已獲得的東西,而新的獲得卻不確定,這時的勇氣加上才情,再有學養(yǎng)和境界的支撐,探索的跋涉就可以啟程了?!Y殼,還要繼續(xù)破殼。這樣的周期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
從《鴻蒙初辟》《馬陵道》《靈山法會圖》到《闖關東》《拾荒者》《臘月二十三》,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技法上無問西東的借鑒與突破,也能看到支撐他跋涉的學養(yǎng)和境界。還是王騫先生概括的精到:“一生幾座山!”,“大刀闊斧繡花針!”
所謂墨授于天,作為少有的具有歷史使命感、定力與能力皆備的山東畫界的領軍人物,韋辛夷于他的畫作中,在文化意義上成就了這一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