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軒
還記得2017年4月的一個周三,當(dāng)邁凱倫F1車隊官方宣布兩屆F1世界冠軍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不參加摩納哥大獎賽轉(zhuǎn)而參加印地500大賽時,這一舉動給印地賽車(IndyCar)界帶去了巨大的曝光度。不管參加印地500是邁凱倫老板扎克·布朗(Zak Brown)的巧妙運作還是阿隆索對當(dāng)時邁凱倫在F1處境的短暫逃避,現(xiàn)役F1車手跨界參賽的操作都讓其他賽事開始產(chǎn)生大膽的想法。
印地500成功的表現(xiàn)讓阿隆索開始逐漸把視野從單座方程式拓展至耐力賽事,本來就屬于邊緣賽事的耐力賽對于阿隆索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長期被F1、納斯卡和印地賽車等賽事壓制的耐力賽終于有機(jī)會揚眉吐氣。如果說去年5月阿隆索去印地500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么今年阿隆索確認(rèn)參加耐力賽的計劃則把本來風(fēng)平浪靜的耐力賽攪了個天翻地覆。
不管你有多喜歡耐力賽,放眼全球體育賽事,縱然有勒芒24小時的百年加持,耐力賽仍然是一項極其小眾的運動。阿隆索的到來的確會帶來額外的曝光度和關(guān)注度。但是西班牙人真的能給賽事主辦方帶來期待的效果嗎?
早在阿隆索還在為法拉利F1車隊效力的時候就有傳言說他計劃參加勒芒24小時,兩屆F1世界冠軍也從不掩飾自己拓展參賽計劃的雄心。去年在印地500的首秀是他正式挑戰(zhàn)賽車界三大滿貫賽事的第一步。三大滿貫賽事包括 F1摩納哥大獎賽,印地500大賽和勒芒24小時耐力賽,是一項非正式的榮譽(yù)。數(shù)十年來無數(shù)征戰(zhàn)的車手中僅有格拉漢姆·希爾(Graham Hill)一人征服過三大滿貫。
去年印地500中,不靠譜的本田引擎讓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阿隆索鎩羽而歸。安靜了大半年后,出現(xiàn)在WEC世界汽車耐力錦標(biāo)賽巴林新秀測試中的他又把跨界操作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為豐田車隊測試LMP1賽車是他首次駕駛原型車。這樣公開大膽的舉動幾乎是在向全世界宣稱這一回合他要再次跨界挑戰(zhàn)三大滿貫賽事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
當(dāng)然,阿隆索的首場原型車比賽要比人們預(yù)想的勒芒24小時早5個月。一月,他代表邁凱倫老板布朗的United Autosports車隊駕駛利吉爾LMP2賽車參加了另一項著名的耐力賽——戴通納24小時。
就在該賽事結(jié)束后不到48小時,豐田車隊正式宣布阿隆索將代表日本制造商不僅參加勒芒24小時,還有WEC全年的分站。
有了之前巴林的新秀測試和戴通納24小時的預(yù)熱,這一次豐田的官宣雖然在震撼程度上要比去年阿隆索宣布參加印地500時差不少。但對垂死掙扎的WEC來說,賽事老板杰勒德·內(nèi)沃(Gerard Neveu)顯然不會放過這個增加賽事曝光度的機(jī)會。
豐田當(dāng)時的新聞通稿上寫著:“由于WEC賽歷上的富士站和F1賽歷上的美國站沖突,阿隆索將不會參加WEC富士站的比賽?!?/p>
眾所周知,富士賽道是豐田的主場,豐田花大力氣讓阿隆索為自己參賽卻缺席主場的比賽。或許是感受到了富士賽道的壓力,WEC在之后的幾天內(nèi)宣布對賽歷進(jìn)行調(diào)整以方便阿隆索能夠代表豐田參加主場的比賽。
如果只看WEC和F1的賽歷的話,WEC的決定似乎很合理,不過WEC修改賽歷這種事卻掀起了連鎖反應(yīng)。畢竟世界上的賽車運動不只是有F1和WEC。
調(diào)整日期后的WEC富士站將和小勒芒撞期,小勒芒雖然不是WEC的分站,但是很多WEC的正式車手每年都會參加小勒芒的比賽。更為可笑的是,WEC最早在確定富士站比賽日期時就是為了避免與小勒芒發(fā)生沖突。所以繞了一圈之后,就為了一位車手參賽,就要讓一大票車手,甚至車隊以及工作人員來面對兩個賽事沖突的情況。
阿隆索是兩屆世界冠軍不假,他的名氣的確能給其他賽事帶去額外的關(guān)注和曝光。但是為了他一個人,就無視一堆人的需求?除了阿隆索外,WEC還會為了第二個車手而改變賽歷嗎?老實說,我真不覺得WEC還會這么做。
WEC貴為FIA國際汽聯(lián)旗下的世錦賽,不可以也不應(yīng)該為了照顧某一位車手的安排而罔顧其他人對已經(jīng)制定好的賽歷進(jìn)行改動。無關(guān)這個人在全世界賽車運動的影響力有多大。
對WEC的很多車手來說,參加比賽是他們的工作。5個月前,他們得到WEC的承諾,不會有賽事沖突并且已經(jīng)安排好了全年的行程,而現(xiàn)在突然要在兩場重要的賽事中做出唯一的選擇。別以為少跑一場比賽沒什么大不了,對很多車手來說意味著總冠軍,意味著飯碗。
而這一切都因為一個人。
即使阿隆索參加勒芒24小時和WEC全年的比賽,僅憑他一人之力也很難為整個WEC賽事翻身。有一項數(shù)據(jù)我一直都沒有寫出來,去年阿隆索參加印地500看似造成了很大的轟動,賽前賽后數(shù)周滿滿都是有關(guān)他參加印地500的報道。但是,2017年印地500,即使有阿隆索的參賽,收視率依然創(chuàng)下了歷史的低值。1月份的戴通納24小時的收視率亦是如此。
所以從整體上看,某位巨星的參與只能在短期內(nèi)提升某個賽事的影響力。畢竟印地500過后,印地賽車還是那個印地賽車,多數(shù)車迷看的還只是F1。
因此WEC修改賽歷的決定只會招來更多的疑問,甚至開創(chuàng)了不良的先例。
現(xiàn)在的修改只是處理了2018賽季,而WEC是跨年賽季,2019年怎么辦?難不成,斯帕、賽百靈,甚至勒芒都要跟著改?
賽歷修改的舉動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這件事影響著整個賽車運動的局面。賽歷難免有些沖突。無論如何,為了照顧一位車手而修改賽歷這件事真的做得有點過了。
誠然,阿隆索參加WEC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參賽歸參賽,畢竟還不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雖然沒法拯救WEC,但你大爺還是你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