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文
5月7—13日,輿情熱度趨勢變化較為平穩(wěn),但有小幅波動。應急管理相關正面輿情占比約75%;中性輿情占比約16%;負面輿情占比約9%。根據輿情趨勢圖,此期間輿情于5月12日出現(xiàn)輿論峰值,主要因為: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報道以及“習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致信”被大量轉發(fā),形成輿論高點。另外,當天上海賽科公司儲罐檢修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生致6人死亡事故也引起部分媒體和網民關注,共同推高輿論關注熱度。
據不完全統(tǒng)計,5月7—13日的熱點中,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2日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致信,轉載評論千余次,形成輿論高潮;第二是媒體網民高度關注4月以來全國安全生產形勢,轉載評論500余條;第三為“上海賽科公司儲罐檢修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生事故 6人死亡”,轉載280余次。
輿情趨勢圖
在此期間,媒體關注焦點突出:一是央視播發(fā)1—4月份安全生產形勢以及防災減災各項報道,5月12日當天全頻道播發(fā)相關消息字幕20余條,其中2條為“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 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倡導:積極行動、人人參與、共筑安全家園”。二是新華社刊發(fā)防災減災“十年鑄‘劍’‘盾’”、時刻“守夜人”綜述等10余篇報道評論。三是《人民日報》刊發(fā)“一起行動起來 科學防災減災”“深化防震減災國際合作 共同守護人類美好家園”等5篇新聞稿。四是中央廣播電臺播發(fā)1—4月份安全生產形勢以及防災減災報道百余篇。
同時,網友針對習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致信、“應急管理部兩名正部級主官聯(lián)名發(fā)表署名文章”、全國各地開展防災減災應急演練、遇災自救等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評論。
另外,針對本周熱點,鳳凰網發(fā)表評論認為,權責明確的營救點搜救更有效。專業(yè)救援力量配置分散、缺少聯(lián)動是汶川地震的教訓之一;而在應急救援過程中,管理部門臨時組織調動的應急救援力量間因職責不明、協(xié)同不夠等因素會產生巨大的運行成本。
《新京報》評論認為,汶川地震重塑應急管理理念。一是重視應急管理相關立法,并及時修訂,要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調整。二是突破過去的閉門立法、部門立法,要做好科學立法工作。三是加強執(zhí)法,要考慮到執(zhí)法的效果,激勵機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是《中國青年報》發(fā)表“巨災應對經驗刷新應急管理體制,學者建議建立高層次應急協(xié)調機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宏偉建議,國家成立高層次的“中央應急委員會”,將辦公室設在應急管理部。此外,解放軍、武警、民兵預備役是我國應急救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在新軍改的背景下,應急管理部應深入探索如何強化軍地協(xié)同救災機制,并將其與社會動員機制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