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虎
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文交流工作,中外人文交流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譜寫了新的宏偉篇章,為我國對外開放事業(yè)的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力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指出,要豐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內涵和領域,打造人文交流國際知名品牌;要健全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門、各類組織和群體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潛力和資源;要構建語言互通工作機制,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語言互通,開辟多種層次語言文化交流渠道。其中,教育、留學、合作辦學、高校、科研機構等詞匯被多次提及。
2018年2月6日召開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談會也傳遞出一種精神:要加強品牌建設,豐富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講好中國故事,擴大覆蓋面,增強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與度,以深耕厚植讓友誼之樹枝繁葉茂。要將人文交流理念貫穿對外交往各領域,實現(xiàn)學界、文化界、商界、媒體、智庫等各行各界參與,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chuàng)人類社會美好未來注入更多正能量、暖力量。
2018年1月2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中國教育的世界影響力加快提升。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全方位推進,成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張亮麗名片。
據(jù)統(tǒng)計,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shù)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來華留學人員突破48萬,生源地國家和地區(qū)總數(shù)204個,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超過2600個。海外辦學邁出實質性步伐,已舉辦100多個本科以上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與188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教育合作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交流,與47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xié)議。中國成功加入《亞太地區(qū)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中國教育的話語權不斷擴大。推進省部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基本實現(xiàn)主要節(jié)點省份簽約全覆蓋。完善中外人文交流頂層設計,建立中俄、中美、中法、中英、中歐、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人文交流同政治互信、經(jīng)貿(mào)合作共同構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支柱。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遍布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qū),全球漢語學習人數(shù)達1億人,中華語言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
2017年11月,教育部設立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并點明設立中心的大背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的戰(zhàn)略部署,進一步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中心的主要職責是:承擔中外人文交流機制項目的具體組織實施,參與組織安排中外人文交流機制高級別會晤、雙方會議等活動,參與協(xié)調對接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外方委員會,宣傳推廣中外人文交流成果等。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教育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溝通民心、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未來、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正在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人文交流也對我國教育改革開放和教育發(fā)展成果的互學互鑒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