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鍵
對于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朝君臣外示鎮(zhèn)定,內心的確有幾分急切,原因在于噶爾丹正在興兵作亂,漸漸殺向東北,成為康熙帝的心腹大患。
生來就野心勃勃的噶爾丹,出身可謂高貴,稟賦學識亦不同凡響。他是蒙古瓦剌部也先(曾俘獲明英宗)之后裔,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第六子,先后隨四世班禪與五世達賴學習佛法,同時苦練密宗功夫??滴蹙拍辏?670)秋,準噶爾內亂,掌權的僧格(噶爾丹之兄)被殺。他迅速返回故鄉(xiāng),將哥哥那些逃散的部屬召集起來,雖只有千余騎,卻勇敢地向對手發(fā)起進攻。噶爾丹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中殺入敵營,毫發(fā)無傷,一時有神佛轉世之說。以后十余年間,噶爾丹一統衛(wèi)拉特各部,被五世達賴授于“丹津博碩克圖汗”稱號,馬鞭所指,南疆的葉爾羌汗國,中亞的哈薩克、布魯特、吉爾吉斯等相繼而下,“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余城”。就這樣,在古老中華的西域,在少年康熙親政未久,一個空前強盛的“準噶爾汗國”突然崛起。
清人繪《北征督運圖》冊頁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討伐噶爾丹時,為充實軍需,特遣內閣學士范承烈督運西路大軍的軍糧。此套圖冊根據范承烈運送軍糧的經歷繪制
噶爾丹對清朝表面上臣服,頻頻派貢使與商隊往來,私底下已有“并吞四極,窺視中原”之心。他的基本路數是結交勾連俄羅斯,由西向東,逐步統治整個蒙古地域,然后再與清廷對決。康熙帝第一次發(fā)兵進剿雅克薩時,準噶爾騎兵相距還遠;當清軍再次圍打該堡,噶爾丹率3萬大軍侵入漠北,擊潰喀爾喀部,大量蒙古貴族與百姓被迫南逃,漫山遍野而來,使奉旨與俄人談判的索額圖無功而返。正是噶爾丹這背后一刀,致使在貝加爾湖一帶阻擊俄軍的蒙古土謝圖汗倉促撤兵,也給中俄的邊界談判帶來無形壓力。我們知道,康熙帝本計劃拿下雅克薩后接著收復尼布楚,后來改變主意,主要應是這一原因。玄燁已經決心剿滅噶爾丹,與俄羅斯盡快締結和約,既避免兩面作戰(zhàn),又能化解對手的一個強援,無疑是一種智慧的戰(zhàn)略抉擇。
從今天所能見到的中俄兩方面史料,可證俄國談判大使戈洛文與噶爾丹確有勾結,即便在兩國簽約后仍保持聯絡。烏蘭布通決戰(zhàn)中,曾參與尼布楚會談的一等公佟國綱率騎兵沖陣,即是被俄制滑膛槍擊中身亡。噶爾丹戰(zhàn)敗遁逃,不久又傳來“噶爾丹向俄羅斯請兵,冬季復來”的消息??滴醯巯轮寂c俄國人挑明,兵部擬稿,寫道:噶爾丹無故在邊境作亂,經朝廷大軍剿殺,嫌疑倉皇敗逃。此前就有人見到噶爾丹兵中有你們的十幾人,這次又聽說他要去俄國借兵。你我兩國既簽訂和約,應該不會援助叛軍。倘若俄國認為噶爾丹勢大,不可不援,那就隨你的便吧。這封外交信函譯成俄文、蒙文、拉丁文,一式三份,以索額圖的名義發(fā)出,由理藩院派出一名章京馳送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送達尼布楚。
此時的尼布楚督軍已換為戈洛文使團成員、莫斯科火槍兵上校斯克里皮增,他認真接待了清朝信使,答應進行調查。次年4月,斯克里皮增致函索額圖,說是一年前確有人持噶爾丹書信來此地,經過翻譯,方知噶爾丹向沙皇請求援兵,相約共同討伐喀爾喀,并請尼布楚督軍“撥派熟悉地形、又通語言者二三人前往”,但沒有撥兵,并告知已與中國議定邊界條約。他承認派過3個人為噶爾丹來使帶路,也承認先前由伊爾庫茨克派遣10人往噶爾丹大營,卻說這些人是去做和解工作的,曾被噶爾丹扣留,現已經回到尼布楚。此時戈洛文尚未返回,斯克里皮增的回復,當是二人商量后的標準答案。
不知是出于有意無意,斯克里皮增還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噶爾丹曾在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之間居住過,距尼布楚不遠,更是逼近黑龍江上游索倫之地。他沒有說明何時在此與待了多久,也不會講噶爾丹在這里做了些什么,推測應與兩國簽約同時或稍前。沒準正是戈洛文留的一個后手,一旦與清軍打起來,可以召其相助。噶爾丹軍中的羅剎僅僅是向導和信使嗎?鬼才會相信。
康熙三十三年(1694)七月,寧夏總兵王化行密奏:屬下千總帶領一名關外來的蒙古人朝章素來報告邊情,說是在察哈爾阿喇蒲坦處,見到噶爾丹差人,告知已起兵前往板城,阿喇蒲坦隨即帶兵往板城會合。朝章素說他沒有見到噶爾丹,也不知他有多少兵馬,“聞得他帶有大鼻子同去”。王化行是陜西人,武進士出身,熟知兵法,精悍有謀略,曾任臺灣、襄陽、登州等地總兵,正是為了防范噶爾丹,一年前將他調任寧夏。大鼻子,我國東北百姓對俄國人的俗稱,朝鮮史料中又叫“大鼻韃子”,可見流傳之廣。王化行約束部伍甚嚴,偵騎四出,聽到這一消息立即命各營戒備,同時密報上司與飛奏朝廷。
三十五年(1696)正月,康熙帝決心剪除噶爾丹,再次御駕親征。清朝大軍分作三路:中路為大清精銳前鋒營、火器營等,皇上親自統領,出張家口一直向北;西路為撫遠大將軍費揚古,提前自京起行,赴歸化城與孫思克所率陜寧兵會合;東路為薩布素所領黑龍江、盛京與吉林騎兵。約期4月下旬會師于土喇(今蒙古國境內)。為在火力上能壓倒敵人,玄燁預備了充足的大炮,僅西路軍一部就配備了“沖天炮3門、神威炮10門、景山制造子母炮24門、江南炮55門”,后又命兵部增加新造炮8門,連炮手一起馳送費揚古。
其時嚴冬未消,越往北寒意越濃。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出師?大約還在于易于穿越河流和搜索敵人。而行軍之艱,實也超出想象。路上缺水缺糧,西路軍竟有近千人死于凍餓,以至于誤了會師日期。中路的情形略好一些,康熙帝命將士每日一餐,自己也與大家同甘共苦。穿越沙漠后,東西兩路都未能如約會合,又傳來噶爾丹自沙俄借兵2萬的消息,大營彌漫著惶恐氣息,索額圖等人力勸回師,被皇上嚴詞拒絕。玄燁是個堅定而又謹慎的統帥,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嚇退敵人,派出使者與幾名準噶爾俘虜,命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還不相信康熙帝會親自抵達,從山頂望見御營黃幄龍纛,又見清軍鱗次翼張而進,整齊嚴密,肅然無聲,越過山谷河流徐徐推進,頓時嚇破了膽子,丟棄輜重器具,連夜遁逃。所謂借得俄羅斯兵2萬,不知是他自己嚇唬人,還是玄燁近臣捏造,總之純屬胡扯。經過幾年觀察,估計俄國人已看出他成不了氣候,加上索額圖的揭露抗議,將原先派的一些大鼻子,也都要回去了。
康熙帝不戰(zhàn)而勝,勝在使敵人軍心動搖。他派出領侍衛(wèi)內大臣馬思喀為平北大將軍,率領前鋒營、火器營與親隨護軍,湊足20天口糧,繼續(xù)跟蹤追剿。都統巴渾德、齊世,護軍統領鄂克濟哈為參謀,還有一大幫都統、護軍統領、副都統隨征,真是旌旗招展,將領如云。十余天后傳來捷報,西路軍在昭莫多大勝敵軍,斬首3000多級,其中有噶爾丹之妻阿奴。那是另外一段故事,是清軍的一次大勝,但噶爾丹再次脫逃。(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