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鋒
(揚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揚州 225127,中國)
GB 7258-2017《機動車安全運行技術條件》于2018年1月1日實施后,GB 21861-2014《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尚未進行修訂,因此如何在GB 21861-2014標準未修訂的情況下,執(zhí)行GB 7258-2017的條款,是檢驗機構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根據GB 21861-2014附錄H《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表(人工檢驗部分)》中的檢驗項目(本文僅研究車輛特征參數檢查這部分內容,其他部分在后續(xù)的文章中研究),將GB 21861-2014條款與GB 7258-2017條款相比較,說明檢驗內容、檢驗方法及適用車輛類型。
2.1.1 GB 21861-2014條款:
6.3.1.1 機動車外廓尺寸不得超出GB 7258、GB 1589規(guī)定的限值。
6.3.1.2 注冊登記檢驗時,機動車的外廓尺寸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相符,且誤差滿足:汽車(三輪汽車除外)、掛車不超過±1%或±50mm,三輪汽車、摩托車不超過±3%或±50mm。
6.3.1.3 在用機動車檢驗時,重中型貨車、掛車的外廓尺寸應與機動車行駛證簽注的內容相符,且誤差不超過±2%或±100mm。
2.1.2 GB 7258-2017條款:
4.2 外廓尺寸
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的外廓尺寸應符合GB 1589 的規(guī)定,摩托車、拖拉機運輸機組的外廓尺寸限值見表1(GB 7258-2017中表2)。
表1 摩托車、拖拉機運輸機組外廓尺寸限值(單位為米 )
2.1.3 適用車型:
貨車、掛車、車長大于6m的客車、帶駕駛室的三輪汽車、摩托車。
2.1.4 檢驗要求:
用長度測量工具測量,重中型貨車、專項作業(yè)車、掛車應使用自動測量裝置,見GB 21861-2014附錄A。
2.2.1 GB 21861-2014條款:
6.3.2 軸距
6.3.2.1 注冊登記檢驗時,機動車的軸距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相符,且誤差不超過±1%或±50mm。
6.3.2.2 在用機動車檢驗時,機動車的軸距應與機動車登記信息相符,且誤差不超過±1%或±50mm。
2.2.2 GB 7258-2017條款:
無對應條款。
2.2.3 適用車型:
載貨汽車(三輪汽車除外)、專項作業(yè)車、掛車
2.2.4 檢驗要求:
用長度測量工具測量;有條件時,可使用自動測量裝置。
2.3.1 GB 21861-2014條款:
6.3.3 整備質量
注冊登記檢驗時,機動車的整備質量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相符,且誤差滿足:重中型貨車、掛車、專項作業(yè)車不超過±3%或±500kg,輕微型貨車、專項作業(yè)車不超過±3%或±100kg,低速汽車不超過±5%或±100kg,摩托車不超過±10kg。
2.3.2 GB 7258-2017條款:
4.3 軸荷和質量參數
4.3.1 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的軸荷及質量參數應符合 GB 1589 的規(guī)定。
4.3.2 機動車在空載和滿載狀態(tài)下,整備質量和總質量應在各軸之間合理分配,軸荷應在左右車輪之間均衡分配。
4.3.3 邊三輪摩托車處于空載及滿載狀態(tài)時,邊車車輪輪荷應分別為整備質量及總質量的 35% 以下。
2.3.3 適用車型:
整備質量測量要求僅針對注冊登記檢驗時,適用車型是:載貨汽車、專項作業(yè)車、掛車、三輪汽車、帶駕駛室的正三輪摩托車。
(1)汽車的整備質量,亦即我們以前慣稱的“空車重量”或“自重”。根據GB/T 3730.2的定義,汽車在正常條件準備行駛時的重量,包括:冷卻液、潤滑劑、燃油(油箱至少要加注至制造廠設計容量的90%)、清洗液、備用車輪、滅火器、標準備件、三角墊木、標準工具箱,不包括駕駛員。
(2) 機動車的整備質量相對誤差、絕對誤差中,只要滿足其中一項即為合格,如一輛中型箱式貨車出廠合格證記載的整備質量5000kg,實際檢測的整備質量為5300kg,超過±3%的相對誤差,但未超過±500kg的絕對誤差,該車整備質量判定為合格。
2.3.4 檢驗要求:
整備質量測量可選擇地磅或軸(輪)重儀(包括帶稱重功能的平板試驗臺)等方式進行測量。三軸及三軸以上車輛如采用軸(輪)重儀測量時,應保證軸(輪)重儀有足夠的有效測量長度,確保雙聯和三聯的各并裝軸同側輪同時停在一塊稱重板上。
2.4.1 GB 21861-2014條款:
6.3.4 核定載人數
6.3.4.1 機動車的核定載人數應符合GB 7258-2012中4.5.2至4.5.6、11.6的核載規(guī)定。
6.3.4.2 注冊登記檢驗時,機動車的核定載人數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相符。
6.3.4.3 在用機動車檢驗時,機動車的座位(鋪位)數應與機動車行駛證簽注的內容一致。
2.4.2 GB 7258-2017條款:
4.4.2 乘用車、旅居車乘坐人數核定
4.4.2.1 前排座位按乘客艙內部寬度大于等于1200mm 時核定 2 人,大于等于 1650mm 時核定 3人,但每名前排乘員的座墊寬和座墊深均應大于等于400mm,且不應作為學生座位核定乘坐人數。
注:前排座位乘客艙內部寬度,系指在兩側門窗下緣延伸至車門后支柱處,量取的車門內飾板間最小值;如車門設計和制造上有擱手區(qū)域,則量取擱手平面上方的車門內飾板間最小值。
4.4.2.2除前排座位外的其他排座位,在能保證與前一排座位的間距大于等于 600mm 且座墊深度大于等于 400mm(對第二排以后的可折疊座椅座間距大于等于 570mm 且座墊深度大于等于 350mm)時,按座墊寬每 400mm 核定 1 人;但作為學生座位使用時,對幼兒校車按每 280 mm 核定 1 人,對小學生校車按每 350 mm 核定 1 人,對中小學生校車按380mm 核定 1 人。單人座椅座墊寬大于等于 400mm時核定 1 人。
注1:學生座位(椅)是指幼兒校車上專門供幼兒乘坐的座位(椅)、小學生校車上專門供小學生乘坐的座位(椅)及中小學生校車上專門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使用的座位(椅)。
注2:可折疊座椅是指靠背、座墊鉸接且折疊在一起后能完全收起的座椅。
注3:座間距是指座椅座墊和靠背均未被壓陷、座椅處于滑軌中間位置、靠背角度可調式座椅的靠背角度及座椅其它調整量處于制造廠規(guī)定的正常使用位置時,在通過(單人)座椅中心線的垂直平面內,在座墊上表面最高點所處平面與地板上方 620mm 高度范圍內水平測量所得的座椅間距數值。
注4:座墊寬是指在座椅座墊未被壓陷時,在座墊最前端以后200mm(對第二排以后的可折疊座椅為150mm)處座墊上表面測量所得的座墊寬度數值;對既可分離、又可組合的同排座椅,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的標注,選擇一種座椅狀態(tài)測量。
注5:座墊深是指在由制造廠設定的座椅前后位置和靠背角狀態(tài),座椅座墊和靠背均未被壓陷時,在座墊寬度方向中間位置、沿座墊平面測量取得的座墊最前端至座墊靠背垂直投影面的距離。
4.4.2.3 旅居車、設計和制造上具有行動不便乘客(如輪椅乘坐者)乘坐設施的乘用車,設置有后向座椅時,在與相向座椅的座間距大于等于1150mm 且座墊深度大于等于400mm 時,按座墊寬每400mm核定1 人。
4.4.2.4 旅居車設置的側向座椅,及車長大于等于6m 的乘用車設置的側向座椅和不符合4.4.2.3 規(guī)定的后向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數。
4.4.2.5 旅居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 9 人,但車長小于6m 時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6 人。車長大于等于6m 的貨車底盤改裝的旅居車,駕駛室與旅居車廂之間無法保證人員的走動時,旅居車廂不核定乘坐人數;車長小于6m 的貨車底盤改裝的旅居車,駕駛室與旅居車廂之間有面積大于等于(4.0×105)mm3 且能內接一個500 mm×700 mm矩形的貫通開口時,旅居車廂可核定乘坐人數。旅居車的鋪位(包括由桌椅轉換而來的鋪位)不核定乘坐人數。
車長大于等于 6m的乘用車設置的側向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數。(此條為GB 7258-2012規(guī)定條款,GB 7258-2017將其刪除)
4.4.3.5 幼兒校車、小學生校車和中小學生校車按4.4.3.2 和4.4.3.4 核定乘員數,其他客車以 4.4.3.1、4.4.3.2及4.4.3.3 計算的乘員數取最小值核定乘員數。幼兒校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45 人,其他校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56 人。未設置乘客站立區(qū)的客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56 人,其中二軸臥鋪客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 36 人,三軸臥鋪客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 40 人。
4.4.4 其他機動車的乘坐人數核定(摩托車除外)
4.4.4.1 駕駛室(區(qū))的前排座位,按駕駛室(區(qū))內部寬度大于等于 1200mm 時核定 2 人,大于等于1650mm 時核定 3 人,但每名前排乘員的座墊寬和座墊深均應大于等于 400mm。
注:駕駛室(區(qū))內部寬度,系指在兩側門窗下緣延伸至車門后支柱處,量取的車門內飾板間最小值;如車門設計和制造上有擱手區(qū)域,則量取擱手平面上方的車門內飾板間最小值。
4.4.4.2 雙排座位駕駛室的后排座位,按座墊中間位置測量的車身內部寬度,在能保證與前排座位的間距大于等于 650mm 且座墊深度大于等于 400mm 時,每 400mm 核定 1 人。
4.4.4.3 帶臥鋪的貨車,臥鋪鋪位不核定乘坐人數。
4.4.4.4 有駕駛室的拖拉機運輸機組和使用方向盤轉向的三輪汽車,除駕駛人外可再核定一名乘員,但其座墊寬應大于等于 350 mm,座椅深應大于等于300 mm,且座椅不應增加拖拉機運輸機組或三輪汽車的外廓尺寸;不具備上述條件時,只準許乘坐駕駛人1 人。
4.4.4.5 貨車核定乘坐人數應小于等于 6 人,專項作業(yè)車(消防車除外)核定乘坐人數應小于等于 9人,危險貨物運輸貨車的核定乘坐人數應小于等于3 人。
4.4.5 摩托車乘坐人數核定
4.4.5.1 兩輪普通摩托車和前面兩個車輪、后面一個車輪的正三輪摩托車,除駕駛人外,有固定座位的再核定乘坐1人。
4.4.6 特殊規(guī)定
4.4.6.1 設計和制造上具有行動不便乘客(如輪椅乘坐者)乘坐設施的載客汽車、裝備有擔架的救護車等用于載運特定乘客的汽車,設有輪椅(或擔架)及其使用者的約束系統時,每一套約束系統核定1人,其他座位(座椅)參照 4.4.2.1、4.4.2.2、4.4.2.3、4.4.3和4.4.4 核定乘坐人數。
4.4.6.2 消防車、醫(yī)療車、體檢醫(yī)療車等專項作業(yè)車的乘坐人數,參照 4.4.2.1、4.4.2.2、4.4.2.3、4.4.3和4.4.4核定。
4.4.6.3 旅居掛車不核定乘坐人數。
4.4.6.4 貨車駕駛室(區(qū))以外部位設置的座椅和臥鋪不核定乘坐人數。
2.4.3 適用車型:
載客汽車、載貨汽車(三輪汽車除外)、專項作業(yè)車、帶駕駛室的正三輪摩托車在注冊登記檢驗和在用車檢驗時核定載人數。
2.4.4 檢驗要求:
目視檢查,目測座椅寬度、深度及駕駛室內部寬度等參數偏小時使用量具測量相關尺寸。采用檢驗智能終端(PDA)等設備拍攝檢驗照片(或視頻)
2.5.1 GB 21861-2014條款:
記錄項,不評價。
2.5.2 GB 7258-2017條款:
無對應條款。
2.5.3 適用車型:
載貨汽車、掛車
2.5.4 檢驗要求:
注冊登記檢驗時記錄載貨汽車、掛車的核定載質量(kg)。
2.6.1 GB 21861-2014條款:
6.3.5 欄板高度
6.3.5.1 機動車欄板高度不得超出GB 1589規(guī)定的限值。
6.3.5.2 注冊登記檢驗時,貨車、掛車的欄板高度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駕駛室兩側噴涂的欄板高度數值相符,且誤差不超過±1%或±50mm。
6.3.5.3 在用機動車檢驗時,貨車、掛車的欄板高度應與機動車登記信息、駕駛室兩側噴涂的欄板高度數值相符,且誤差不超過±2%或±50mm。
2.6.2 GB 7258-2017條款:
無對應條款。
2.6.3 適用車型:
欄板貨車、欄板掛車、自卸車、倉柵車等有欄板結構的車輛,在注冊登記檢驗和在用車檢驗時欄板高度的檢驗要求。
2.6.4 檢驗要求:
用鋼尺等長度測量工具測量。
2.7.1 GB 21861-2014條款:
6.3.6 后軸鋼板彈簧片數
6.3.6.1 注冊登記檢驗時,貨車、掛車、專項作業(yè)車的后軸鋼板彈簧片數應與機動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一致,且不應有明顯“增寬、增厚”情形。
6.3.6.2 在用機動車檢驗時,貨車、掛車、專項作業(yè)車的后軸鋼板彈簧片數應與機動車登記信息一致,且不應有明顯“增寬、增厚”情形。
2.7.2 GB 7258-2017條款:
4.17.7 新出廠的機動車,其安全裝置的配備應與批準的狀態(tài)一致,質量和尺寸參數與批準數值的偏差應符合規(guī)定。在用的貨車、貨車底盤改裝的專項作業(yè)車、掛車,其貨廂(罐體)結構及尺寸、鋼板彈簧片數及形式、輪胎規(guī)格等技術參數和結構特征應與注冊登記時一致,整車整備質量、貨廂內部尺寸、外廓尺寸(長、寬、高)等主要技術參數應與注冊登記時記載的技術參數保持在合理的偏差范圍。
2.7.3 適用車型:
載貨汽車(三輪汽車除外)、專項作業(yè)車、掛車。
2.7.4 檢驗要求:
目視檢查。采用檢驗智能終端(PDA)等設備拍攝檢驗照片(或視頻)。
2.8.1 GB 21861-2014條款:
6.3.7 客車應急出口
6.3.7.1 客車應急出口的數量、標志應符合GB 7258、GB 13094、GB 18986、GB 24407的相關規(guī)定;且2013年9月1日起出廠的設有乘客站立區(qū)的公共汽車車身兩側的車窗如面積能達到設置為應急窗的要求,均應設置為推拉式應急窗或外推式應急窗。
6.3.7.2 注冊登記檢驗時,目測應急出口尺寸偏小的,還應測量應急出口的尺寸參數,尺寸參數應符合GB 7258、GB 13094、GB 18986、GB 24407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2.8.2 GB 7258-2017條款:
12.4 應急出口
12.4.1 基本要求
12.4.1.1 客車應設置與其乘坐人數相匹配數量的乘客門、應急窗。
12.4.1.2 車長大于等于 6m 的客車(乘坐人數小于20 的專用客車除外),如車身右側僅有一個乘客門且在車身左側未設置駕駛人門,應在車身左側或后部設置應急門。車長大于 7m 的客車(乘坐人數小于 20 的專用客車除外)應設置撤離艙口。臥鋪客車的臥鋪布置為上、下雙層時,側窗洞口應為上下兩層。
12.4.2 應急門
12.4.2.1 應急門的凈高應大于等于 1250mm,凈寬應大于等于 550mm;但車長小于等于 7m 的客車,應急門的凈高應大于等于 1100mm,若自門洞最低處向上 400mm 以內有輪罩凸出,則在輪罩凸出處應急門凈寬可減至 300mm。
12.4.2.2 車輛側面的鉸接式應急門鉸鏈應位于前端,向外開啟角度應大于等于 100°,并能在此角度下保持開啟。如在應急門打開時能提供大于等于 550 mm 的自由通道,則開度大于等于 100°的要求可不滿足。
12.4.2.3 通向應急門的引道寬度應大于等于300mm ,不足 300mm 時允許采用迅速翻轉座椅的方法加寬引道。專用校車沿引道側面設有折疊座椅時,在折疊座椅打開的情況下(對在不使用時能自動折疊的座椅,在座椅處于折疊位置時),引道寬度仍應大于等于 300mm。
12.4.2.4 應急門應有鎖止機構且鎖止可靠。應急門關閉時應能鎖止,且在車輛正常行駛情況下不會因車輛振動、顛簸、沖撞而自行開啟。
12.4.2.5 當車輛停止時,應急門不用工具應能從車內外很方便打開,并設有車門開啟聲響報警裝置。允許從車外將門鎖住,但應保證始終能用正常開啟裝置從車內將其打開;門外手柄應設保護套或其他能手動拆除的保護裝置,且離地面高度(空載時)應小于等于 1800mm??蛙嚥粦惭b有其他固定、鎖止應急門的裝置。
12.4.3 應急窗和撤離艙口
12.4.3.1 應急窗和撤離艙口的面積應大于等于(4×105 )mm2 ,且能內接一個 500mm×700mm(對車長小于等于 7m 的客車為 450mm × 700mm)的矩形;如應急窗位于客車后端面,則能內接一個350mm×1550 mm、四角曲率半徑小于等于 250mm 的矩形時也視為滿足要求。
12.4.3.2 應急窗應采用易于迅速從車內、外開啟的裝置;或采用自動破窗裝置;或在車窗玻璃上方中部或右角標記有直徑不小于 50mm 的圓心擊破點標志,并在每個應急窗的鄰近處提供一個應急錘以方便地擊碎車窗玻璃,且應急錘取下時應能通過聲響信號實現報警。
12.4.3.3 設有乘客站立區(qū)的客車車身兩側的車窗,若洞口可內接一個面積大于等于 800mm×900mm的矩形時,應設置為推拉式或外推式應急窗;若洞口可內接一個面積大于等于 500mm×700mm 的矩形時,應設置為擊碎玻璃式的應急窗,并在附近配置應急錘或具有自動破窗功能。
注:側窗洞口尺寸在車輛制造完成后從側窗立柱內側測量。
12.4.3.4 公路客車、旅游客車和未設置乘客站立區(qū)的公共汽車,車長大于 9m 時車身左右兩側應至少各配置 2 個外推式應急窗并應在車身左側設置 1 個應急門,車長大于 7m 且小于等于 9m 時車身左右兩側應至少各配置 1 個外推式應急窗;外推式應急窗玻璃的上方中部或右角應標記有擊破點標記,鄰近處應配置應急錘。其他車長大于 9m 的未設置乘客站立區(qū)的客車,車身左右兩側至少各有 2 個擊碎玻璃式的應急窗(車身兩側擊碎玻璃式的應急窗總數小于等于 4 個時為所有擊碎玻璃式的應急窗)具有自動破窗功能的,應視為滿足要求。
12.4.3.5 安全頂窗應易于從車內、外開啟或移開或用應急錘擊碎。安全頂窗開啟后,應保證從車內外進出的暢通。彈射式安全頂窗應能防止誤操作。
2.8.3 適用車型:
客車。
2.8.4 檢驗要求:
目視檢查,目測應急出口尺寸偏小的,使用長度測量工具測量相關尺寸。采用檢驗智能終端(PDA)等設備拍攝檢驗照片(或視頻)。
2.9.1 GB 21861-2014條款:
6.3.8 客車乘客通道和引道
6.3.8.1 客車的通道應無明顯通行障礙,通向應急門的引道寬度應符合GB 7258的相關規(guī)定。
6.3.8.2 注冊登記檢驗時,目測通道、引道偏窄或高度不符合要求時,還應使用通道、引道測量裝置檢查,應符合GB 7258、GB 13094、GB 18986、GB 24407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2.9.2 GB 7258-2017條款:
11.2.3 客車應設置乘客通道或無障礙通路,并保證在不拆卸或手動翻轉任何部件的情況下,符合規(guī)定的通道測量裝置能順利通過。幼兒專用校車乘客區(qū)應采用平地板結構(輪罩處的局部凸起除外)。
2.9.3 適用車型:
客車。
2.9.4 檢驗要求:
通道是指乘客從某個座椅至其他(排)座椅、乘客門引道以及乘客站立區(qū)域的行走空間。引道是指從乘客門向車內直到最上一級踏步的外邊緣(通道的邊緣)的延伸空間。當車門處無踏步時,引道為從乘客門向內300mm的空間。
目視檢查,目測通道、引道偏窄或高度不符合要求時,使用通道、引道測量裝置檢查。采用檢驗智能終端(PDA)等設備拍攝檢驗照片(或視頻)。
2.10.1 GB 21861-2014條款:
6.3.9 貨廂
車輛不應有“加長、加高、加寬貨廂”“拆除廂式貨車頂蓋”“拆除倉柵式貨車頂棚桿”等情形。
2.10.2 GB 7258-2017條款:
11.3 貨運機動車的特殊要求
11.3.1 貨廂(貨箱)應安裝牢固可靠,且在設計和制造上不應設置有貨廂(貨箱)加高、加長、加寬的結構、裝置。
11.3.2 貨箱或其他載貨裝置,其構造應保證安全、穩(wěn)妥地裝載貨物,欄板和底板應規(guī)整且具有足夠的強度。集裝箱運輸車和集裝箱運輸半掛車的構造應保證集裝箱運輸過程中始終安全、穩(wěn)妥地固定在車輛上。
11.3.3 貨車和掛車的載貨部分不應設置乘客座椅。
11.3.4 貨車和掛車的載貨部分不應設計成可伸縮的結構,但中置軸車輛運輸列車的主車后部的延伸結構除外。
11.3.5 貨車駕駛室(區(qū))最后一排座位靠背最上端(前后位置可調座椅應處于滑軌中間位置,靠背角度可調式座椅的靠背角度及座椅其它調整量應處于制造廠規(guī)定的正常使用位置)與駕駛室后壁(駕駛區(qū)隔板)平面的間距對帶臥鋪的貨車應小于等于950mm,對其他貨車應小于等于 450mm。
11.3.6 倉柵式載貨車輛的載貨部位應采用倉籠式或柵欄式結構。載貨部位的頂部應安裝有與側面柵欄固定的、不能拆卸和調整的頂棚桿;頂棚桿間的縱向距離應小于等于500 mm。
11.3.7 自卸式載貨車輛的車箱欄板應開閉靈活,鎖緊可靠;根據需要應安裝手動鎖緊機構,確保在行駛中不自行打開,或自動開啟裝置失效時卸貨安全。側開式車箱欄板與立柱、底板之間以及后開式車箱后欄板與車箱后斷面之間應貼合。
11.3.8 廂式載貨車輛的貨廂的頂部應封閉、不可開啟(翼開式車輛除外),其與側面的連接應采用焊接等永久固定的方式;貨廂的后面或側面應設有固定位置的車門。
11.3.9 側簾式載貨車輛應設置有豎向滑動立柱、橫向擋貨桿、托盤、固貨繩鉤等防護裝置;且車廂內應設置有用于對貨物進行必要固定和捆扎的固定裝置,簾布鎖緊裝置應鎖緊可靠。
11.3.10 所有集裝箱車、集裝箱運輸半掛車的載貨部位應采用骨架式結構。
11.3.11 液體危險貨物運輸罐式車輛的常壓罐體應符合GB 18564.1 和GB 18564.2 的規(guī)定,且在設計和制造上其進料口、卸料口的型式、位置應考慮受到意外撞擊時的安全防護要求。
11.3.12 危險貨物運輸貨車應裝備單燃油箱,且單燃油箱的容積應小于等于400L。
2.10.3 適用車型:
所有的三輪汽車,以及有貨廂的載貨汽車、掛車。在實際檢驗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欄板貨車、欄板掛車、廂式貨車、倉柵式貨車、倉柵式掛車等重點車型。
2.10.4 檢驗要求:
目視檢查,目測貨廂有超長、超寬、超高嫌疑時,使用長度測量工具測量相關尺寸。采用檢驗智能終端(PDA)等設備拍攝檢驗照片(或視頻)。
車輛特征參數檢查項目中,GB 7258-2017中內容變化比較大的檢驗項目有:核定載人數、客車應急出口、貨廂等3項,其余項目也有少部分變化。參與人工檢驗的檢驗員務必對變化的內容實施的時間、檢測的方法加以研究。
GB 7258-2017第4.4.2.2條中注4 座墊寬、注5座墊深的規(guī)定對第二排以后的可折疊座椅從2019年1月1日起執(zhí)行;GB 7258-2017較 GB 7258-2012 新增的涉及車輛結構及安全裝置的技術要求,以及4.4.3.5 中未設置乘客站立區(qū)的客車的核定乘員數應小于等于 56 人的要求,不適用于GB 7258-2017實施之日前出廠的機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