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內燃機研究所 天津 300072)
近年來,摩托車行業(yè)不斷發(fā)展,逐漸由運輸方向轉向娛樂和文化等方向,大排量摩托車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產(chǎn)銷量也不斷增加。因此,消費者對于摩托車性能及外形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廠家的新潮設計應接不暇[1-2],相關標準也隨之更新。GB 7258-2017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3]于2017 年9月29 日發(fā)布,2018 年1 月1 日正式實施。其中,標準中新增“11.6.10 兩輪普通摩托車、兩輪輕便摩托車和邊三輪摩托車主車的每個駕乘人員的固定座墊長度應大于或等于220 mm”的要求。
2017 年11 月17 日,認監(jiān)委TC12 技術專家組正式發(fā)布技術決議,明確摩托車座墊長度和測量方法。
座墊長度指在車輛縱向中心線上,座墊和靠背(若有)均未被壓陷時,座墊上表面前后端具有駕乘人員乘坐功能的兩個端點之間的長度。
平面座墊或與水平面夾角小于等于30°的斜面座墊,選取座墊邊緣的最高點為前后端點。
座墊邊緣是超過30°的向上斜面,以與水平面成30°角的座墊交點確定為前后端點。
1)測量時,座墊應處于摩托車上的正常安裝狀態(tài)。
2)若座墊長度可調節(jié),選取較短長度位置進行測量。
3)先確定座墊表面的縱向中心線,做好標記。
4)根據(jù)座墊的結構和乘坐功能,以及座墊的實際形狀,在座墊上表面的縱向中心線上確定前后端點,并做好標記。
5)沿座墊表面,用軟尺測量座墊前后端點的距離,即為測量結果。
6)測量結果單位用mm 表示,數(shù)值保留至整數(shù)位。
其中縱向中心線與座墊前后端點的確定,是比較有爭議的難點。
日本法規(guī)JASO T 104 :2009[4]中對于座墊長度測量方式有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其測量設備為3D 面數(shù)據(jù)測量機,測量點選擇如下所述。
該標準適用范圍:可在公路上行駛的摩托車上裝備的乘用座墊。
座墊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以穩(wěn)定的乘車姿勢坐下,座墊中心線上的最前方的位置稱作“有效前端”,最后方的位置稱作“有效后端”。
“有效前端”與“有效后端”的水平距離稱作“有效座墊長度”。如圖1 所示。
圖1 有效座墊長度、有效前端及有效后端
座墊安裝在摩托車上,在空車狀態(tài)下直立放置時,車左右中心的截面形狀上,座面外形線的切線與水平線之間形成的最大角度叫做“傾斜角度”。如圖2所示。
坐墊固定在空車狀態(tài)的角度,如果是單人用座墊時,測量有效前端到騎手座墊的有效后端的水平方向長度,如圖3 所示;如果是雙人用座墊時,測量有效前端到乘客一側座墊后部的有効后端的水平方向長度,如圖4、圖5 所示。
圖3 單人用座墊
圖4 雙人用座墊
圖5 雙人用座墊(分體)
有效前端的決定方式:
1)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A)
前方傾斜角在0°以上且不到30°;前方座面高度高于座面最低位置的水平線50 mm 以上。選取高于座面最低位置水平線50 mm 的位置為有效前端如圖6 所示。
2)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B)
前方傾斜角在30°以上,與水平線前方成30°夾角畫一條直線,選取與座墊前側形狀的切點為有效前端,如圖7 所示。
3)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C)
前方傾斜角在0°以上且不到30°,前方座面高度不到50 mm,水平向前下方畫一條20°夾角的直線,選取與座墊前側形狀的切點為有效前端,如圖8 所示。
圖6 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A)
圖7 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B)
圖8 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C)
4)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D)
前方傾斜角不到0°,從水平線向前下方20°夾角畫一條直線,選取與座墊前側形狀的切點為有效前端,如圖9 所示。
圖9 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D)
5)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E)
座墊前方帶限制落座位置的擋板,選取與擋板后端相接的垂直線與座墊之間的交點為有效前端,如圖10 所示。
圖10 有效前端位置的決定方式(E)
有效后端的決定方式:
1)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A)
后方傾斜角在30°以上,從水平線向后上方畫一條30°夾角的直線,選取與座墊的切點為有效后端,如圖11 所示。
圖11 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A)
2)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B)
后方傾斜角不足30°,從水平線向后下方畫一條20°夾角的直線,與座墊的切點為有效后端,如圖12所示。
圖12 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B)
3)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C)
后方傾斜角不足0°,從水平線向后下方畫一條20°夾角的直線,與座墊的切點為有效后端,如圖13所示。
圖13 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C)
4)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D)
后方帶另行裝備的座椅靠背,采用靠背后端為有效后端的決定方式如果比(A)、(B)、(C)決定的有效后端更靠前,則靠背前端畫一條垂直線,選取與座墊的交點為有效后端,如圖14 所示。
圖14 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D)
5)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E)
帶另行裝備的座椅靠背,靠背后端如果比(A)、(B)及(C)所決定的有效后端更靠后的話,選?。ˋ)、(B)及(C)決定的點為有效后端,如圖15 所示。
圖15 有效后端位置的決定方式(E)
中國與日本法規(guī)的區(qū)別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同:
1)量取方式:中國為沿座墊表面,用軟尺測量座墊前后端點的距離;日本為“有效前端”與“有效后端”的水平距離。中國法規(guī)為曲線長度,而日本法規(guī)為直線長度。
2)測試設備不同:中國為角度尺、軟尺,日本為3D 面數(shù)據(jù)測量機。
3)縱向中心線確定方式不同:中國為量取劃線,日本為三維數(shù)據(jù)掃描生成。
4)“有效前端”與“有效后端”確定方式不同:日本更為具體,并分別列出多種形式的測量方式。
1)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摩托車座墊長度,試驗設備可采用3D 面數(shù)據(jù)測量機。
2.)“有效前端”與“有效后端”的選擇,可參考日本的選取方式,來應對越來越新穎的座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