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1693年—1765年),字板橋,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1742年,49歲的鄭板橋步入仕途,出任范縣知縣。
1746年,濰縣相繼發(fā)生水災、旱災和蟲災,糧田絕收,百姓只得吃草根、樹皮等,甚至發(fā)生了人吃人的慘劇。面對重災,濰縣原知縣竟然棄官逃走,朝廷便將鄭板橋由范縣調到濰縣擔任知縣。
眼看著災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多次上奏朝廷建議開倉賑濟卻始終沒有回音,鄭板橋不顧副手縣丞和主管典吏的提醒和阻攔,冒著私開官倉犯死罪的風險,毅然開倉放糧;他大興工役,修城鑿池,以工代賑,讓饑民就食赴工;他下令不許富商大賈囤積居奇,不許高價出售糧食,并讓富商大賈輪流煮粥救助災民……這些舉措救活了數(shù)以萬計的災民。
鄭板橋居官謹慎、為政清廉,關心百姓疾苦,一心有功于國、有德于民,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詩中借竹抒懷,表達“出仕為官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飽含著對黎民百姓的關愛體貼之情——“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p>
1753年,60歲的鄭板橋卻被朝廷以“擅自開倉、貪污國庫錢糧”的罪名罷官。消息傳開,百姓含淚挽留,并自發(fā)地于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難能可貴的是,因賑濟百姓而被罷官后,鄭板橋依然無怨無悔,表現(xiàn)出為百姓辦事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操。他與濰縣父老分手的時候,拿出自己畫的一幅墨竹和一幅菊花,送給了兩位老人,并在上面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p>
臨終那年,鄭板橋在畫竹時還說:“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畫如其人,詩如其人。他浪漫率真地表達了鄙視官場腐敗、淡泊個人名利的凜然正氣。這在貪官成群、污吏橫行的當時,確實是不可多得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贊賞鄭板橋的為官之道和詩作??倳浽谥v話中提到,“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鄭板橋有一首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覀児伯a黨人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更要有這樣的情懷,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睂τ邳h員干部來講,這個“本”就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就是為民服務的永恒追求。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關鍵節(jié)點,格外需要各級黨員干部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牢記為民服務宗旨,在日復一日的砥礪修煉中凈化思想、洗滌靈魂、明確方向,時刻永葆那份對民族自豪、對國家忠誠、對人民熱愛的赤子情懷,帶著民本情懷去干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繼續(xù)朝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