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迎兵 戴金森
【摘要】 目的:對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在肝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及判定。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肝癌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為A組,另選取同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及乙肝患者作為B、C組,各30例,將3組患者經(jīng)診斷后的血清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AFP-L3)進行比較,記錄不同濃度的AFP下AFP-L3%于良惡性肝病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并比較AFP及AFP-L3%的ROC曲線下面積及臨界值下效能。結果:A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jīng)檢驗后的AFP-L3陽性率為56.67%,顯著高于B組及C組急、慢性乙肝組的13.33%、25.00%、14.29%,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AFP濃度為20~200 ng/ml時AFP-L3%鑒別良惡性肝病的特異度、敏感度、準確度均高于濃度為20~400 ng/ml及200~400 ng/ml時,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依據(jù)ROC曲線,其AFP低(20~200 ng/ml)、中(200~400 ng/ml)濃度的條件下,其AFP-L3%的Youden指數(shù)為0.56、AUC值為0.772,高于AFP的0.21、0.624,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AFP于20~200 ng/ml低濃度時,其AFP-L3的準確度及特異度較高。結論: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在肝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顯著,于20~200 ng/ml的AFP濃度下,AFP-L3%于肝癌確診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肝癌; 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 診斷價值; 肝硬化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6-0067-02
原發(fā)性肝癌(PHC)為我國具有較高發(fā)病率的惡性腫瘤[1]。多年來,甲胎蛋白(AFP)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但對于部分非腫瘤肝病,例如肝炎性肝硬化、慢性肝炎,其AFP多呈低中水平升高趨勢。相關研究表明,早期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其AFP≥400 ng/ml的僅占比25.70%[2]。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AFP-L3)作為高度特異性的標志物廣泛應用于原發(fā)性肝癌檢測中,AFP-L3腫瘤標志物的應用相比影像學技術,對于PHC的早期診斷可有10個月~1年的提前時間[3]。伴隨著吸附離心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AFP-L3對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準確率不斷提高。本研究為探討AFP-L3在肝癌臨床診斷中的價值,將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及其他類型肝病患者進行比較,以此體現(xiàn)其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肝癌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為A組,另選取同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及乙肝患者作為B、C組,各30例。納入標準:(1)符合肝炎、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的患者;(2)對本次研究知情且接受檢驗的患者;(3)80歲以下的肝病患者;(4)血清標本保存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1)血液疾病的患者;(2)個體資料不齊全的患者。A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3~75歲,平均(50.39±7.88)歲。B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4~76歲,平均(51.36±7.54)歲。C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6~79歲,平均(54.69±7.81)歲,其中急性乙型肝炎8例,慢性乙型肝炎7例,重型肝炎15例。3組肝病患者除病情外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空腹狀態(tài)下采取外周靜脈血,并將血清離心分離后3 h內(nèi)進行檢測[4-5]。采取吸附法將血清中AFP-L3分離,試劑為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原裝配套試劑對患者血清AFP-L3及AFP含量進行測定,并得出AFP-L3占AFP比率,即為AFP-L3%,本研究以AFP-L3%≥10.00%作為原發(fā)性肝癌的陽性臨界值[4-6]。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3組肝病患者經(jīng)檢驗后的AFP-L3陽性率及不同AFP濃度下AFP-L3%于良惡性肝病鑒別的各項指標,并將其AFP、AFP-L3%于PHC的診斷效能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的AFP-L3陽性情況比較
A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經(jīng)檢驗后的AFP-L3陽性率為56.67%,顯著高于B組及C組急、慢性乙肝組的13.33%、25.00%、14.29%,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AFP濃度下AFP-L3%于良惡性肝病鑒別的特異度、敏感度及準確度比較
AFP于20~200 ng/ml低濃度升高時,其AFP-L3%的敏感度、準確度、特異度高于AFP于20~400 ng/ml及200~400 ng/ml時,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AFP及AFP-L3%的ROC曲線下面積及臨界值下效能比較
依據(jù)ROC曲線,其AFP低(20~200 ng/ml)、中(200~400 ng/ml)濃度的升高條件下,其AFP-L3%的Yuden指數(shù)為0.56、AUC值為0.772,高于AFP的0.21、0.624,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甲胎蛋白可作為原發(fā)性肝癌的診療指標已在大部分研究中證實[7-8],且受醫(yī)學界廣泛認可,但臨床中大部分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肝病患者血清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跡象,相比于早期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其AFP水平易出現(xiàn)重疊分布跡象[9-10],故于AFP輕中度濃度升高的情況下,較難對肝癌及其他肝病進行區(qū)分。其糖鏈的結構隨不同組織細胞合成的AFP的差異性亦顯示出不同差異[11],對于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結合能力亦有不同,該糖鏈結構不同的AFP為AFP異質(zhì)體,又稱為AFP亞型,主要存在于惡性肝癌細胞中[12]。
本研究以AFP-L3%≥10.00%作為原發(fā)性肝癌的陽性臨界值,其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AFP-L3陽性率為56.67%,顯著高于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組(P<0.05),與重型肝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于重型肝炎下,其AFP-L3%的水平與肝癌相當,故臨床中需加強對重型肝炎的診療及監(jiān)護。不僅如此,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AFP于20~200 ng/ml低濃度升高時,其AFP-L3的準確度、特異度高于AFP于20~400 ng/ml及200~400 ng/ml時,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AFP<200 ng/ml低濃度升高的原發(fā)性肝癌中,AFP-L3%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ROC曲線作為一種數(shù)理統(tǒng)計學方法廣泛應用于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當中,該曲線綜合特異度、敏感度等指標,可將診斷試驗的正確性進行全面的評價。本研究中,于設定常規(guī)臨界值為10.00%的基礎下,其AFP-L3%的特異度為92.00%,敏感度為60.97%,此種情況下,致使體驗效能下降,故甲胎蛋白(AFP)于20~400 ng/ml的情況下,設定AFP-L3%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臨界值為12.75%,對提高AFP-L3診斷效能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在肝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顯著,于20~200 ng/ml的AFP濃度下,AFP-L3%于肝癌確診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旭,唐哲,吳陽,等.射頻消融聯(lián)合化療栓塞對肝癌肝功能及甲胎蛋白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3,22(6):820-822.
[2]章健,葉迎賓,黃秀香,等.高爾基體糖蛋白73與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百分比及總膽汁酸在原發(fā)性肝癌的表達及其臨床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5,22(2):116-118.
[3]翁雪芬,劉翠月,黃旭純,等.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在肝癌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轉化醫(yī)學雜志,2014,3(6):340-342.
[4]張鋒,楊屹.射頻消融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和Th1、Th2細胞因子的影響[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22(5):1103-1106.
[5]黃婭,張鳳美,范志娟,等.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聯(lián)合檢測在肝細胞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5):882-885.
[6] Zhang Z,Zhang Y,Wang Y,et al.Alpha-fetoprotein-L3 and Golgi protein 73 may serve as candidat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ng alpha-fetoprotein-neg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Onco Targets Ther,2016,9(1):123-129.
[7]焦揚,呂曉嫻,劉冰.α-1,6巖藻糖基轉移酶與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在原發(fā)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22(8):1897-1898.
[8]黃繼超,姜德清,王宗山,等.血漿多聚免疫球蛋白受體(PIgR/SC)與甲胎蛋白(AFP)聯(lián)合檢測對肝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23):15-18.
[9]楊貴敏,楊運強,趙運勝.血清異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聯(lián)合甲胎蛋白檢測在原發(fā)性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3,42(7):783-785.
[10]吳君榮,趙惠柳,舒宏,等.抗凝血酶-Ⅲ在甲胎蛋白陰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鑒別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20):2875-2876.
[11]周永均.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在肝癌早期診斷的應用價值[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14):78-79.
[12]徐飛,牛文彥.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價值[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20(6):475-476.
(收稿日期: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