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郁蓉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江蘇 海門 226100)
伴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醫(yī)學知識的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殘根殘冠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在殘根殘冠修復的過程中經(jīng)常需借助根管樁,以使修復效果更好,進而減少修復體脫位和基牙折斷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在治療過程中醫(yī)生通常需加固患者的牙齒,避免基牙折斷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對治療中出現(xiàn)的脫位現(xiàn)象,醫(yī)生選用纖維樁和金屬樁加以固定。金屬樁固定法為傳統(tǒng)醫(yī)學修復法,使用該法有許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很多缺點,比如會影響人們的美感,同時牙本質對彈性模量低,這些缺點限制了金屬樁的使用范圍。纖維樁彌補了金屬樁在修復過程中出現(xiàn)的缺點,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不僅可以減少不良癥狀的發(fā)生,還可以增加修復的成功率,提高咀嚼效率,且有較好的咬合力,預成纖維樁是其中修復效果更理想的一種,和可塑性纖維樁相比,它的美感和彈性模量更好,可塑纖維是新出現(xiàn)的一種復合材料,是天然樹脂經(jīng)過處理之后形成的,和天然牙齒較為相似,沒有腐蝕性,且有較好的相容性,此次研究我院使用回顧分析法對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采用預成纖維樁和可塑纖維樁進行分析,旨在提高我院患者牙齒的咀嚼功能,增加修復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具體結果如下。
使用回顧分析法對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對照組,參照組40例患者有46顆患牙,對照組40例患者有44顆患牙;其中參照組患者男女分別為:26例、14例,所占比重分別為:65.0%、35.0%,年齡最大和最小分別為:60歲、19歲,平均為(39.21±6.78)歲;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5例、15例,所占比重分別為:62.5%、37.5%,年齡最大和最小分別為:61歲、20歲,平均為(38.73±6.42)歲,納入標準:(1)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2)順從性較高患者;(3)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則參與此次研究,且簽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器官損傷嚴重者;(2)配合度較低者;(3)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分析兩組年齡等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可參與研究。
治療之前全面詳細檢查兩組患者牙槽、周和牙齒磨合及周圍軟組織等相關情況,對口腔結構進行仔細研究,對牙齒的損壞情況進行整體評估,之后進行根管治療。對照組使用可塑纖維樁加以修復,標記纖維樁,纖維樁的應用程度參考殘根長度,將多余纖維樁剪掉,光滑處理完成后對其佩戴。參照組修復使用預成纖維樁,該樁的大小參照牙根長度,之后將該樁置入樁道中,固定好后將牙根處的牙本質加以處理,將其中的液體用吸水紙清理干凈,最后進行光照固化并使用粘結劑[1]。
觀察兩組咀嚼功能和修復效果。
用計算機軟件收集數(shù)據(jù),將收集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0.0軟件中,對其分析和統(tǒng)計,用t和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參照組咀嚼效率為(91.53±9.76),咬合力為(143.55±13.82),對照組的咀嚼效率為(75.88±8.84),咬合力為(115.24±12.75),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咀嚼功能對比(x-±s)
參照組患牙修復成功率為93.48%,對照組患牙修復成功率為81.82%,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修復效果對比(n/%)
纖維樁是一種新的復合材料,是樹脂做了相應的處理,和天然牙齒很相似,且具有不腐蝕的特性,可以和生物很好的相容,和金屬樁相比,其優(yōu)勢更為明顯,不僅操作簡單,同時美感也更好,預成纖維牙樁是目前治療效果更好的一種,可以保證牙根的強度,可塑纖維有抗疲勞效果,但它的美感和彈性模量不及預成纖維[2]。
楊勝華等學者通過研究得出了與此次研究相接近的結論,采用相同方法得出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在此次研究中,參照組患者的咀嚼能力和修復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采用預成纖維對患牙進行修復可取得較好效果,不僅可以增加修復成功率,還可以減少并發(fā)癥,值得進一步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1]賈祥榮.預成纖維樁和可塑纖維樁修復殘根殘冠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咀嚼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31):153-153.
[2]黃河平.兩種口腔纖維樁修復殘根殘冠的價值及對咀嚼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2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