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年76歲的馮驥才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他人在天津,每周二和周六這兩天下午5點之后,他是閉門不待客的——這是他給母親預留的“專屬親子時間”。
每次會面之前,年逾百歲的馮母必定會提前梳妝打扮,有時還會穿上箱底珍藏的旗袍,滿心歡喜地等候兒子。母親希望通過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親情會面方式,把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最好的面貌呈現(xiàn)給兒子,讓兒子覺得母親還很健康、很精神,工作時能徹底放心。
從小到大,每個本命年,馮母都會親手為兒女們扎紅腰帶。馮驥才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自己72歲本命年時,母親已經(jīng)98歲高齡了,卻依舊信守承諾,一進入臘月就提前準備好了紅腰帶,還親手在上面繡了“馬年大吉”四個字。
每次扎紅腰帶時,馮母都十分認真:她先是兩手執(zhí)帶,輕輕繞過兒子的腰;接著小心翼翼地調(diào)整帶面,把正面朝外;然后把帶子兩端匯集到腰前正中,稍用力拉緊拉直;最后結(jié)扣時,更是特意要結(jié)得像蝴蝶結(jié)那樣好看,并把帶端的字露在表面。母親做得一絲不茍,滿臉虔誠,這種莊重的“儀式感”讓馮驥才真實地感受到這一古老風俗里對生命的敬畏。
馮母的良苦用心,在讓馮驥才感動的同時,也對親情和孝道多了更深的理解。每年春節(jié)給母親拜年,馮驥才都堅持備足八樣傳統(tǒng)年貨——玉豐泰的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茶、寧波的年糕、津地吊錢、漳州水仙等。在馮驥才看來,自己置辦的不是年貨,而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春節(jié)習俗和年的味道,不僅讓母親感受到傳統(tǒng)佳節(jié)的團圓氣氛、兒子對她的孝心和崇敬,也給晚輩們做了表率,把親情的溫暖和“百善孝為先”的家風傳承下去。
(摘自《北京日報》 王世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