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摘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對于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影響深遠。然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在我國的部分幼兒園中仍然存在。幼兒園課程“小學化”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持續(xù)存在的誤區(qū),既違背實施與幼兒發(fā)展水平相適宜教學的規(guī)律,又戕害幼兒稚嫩而脆弱的身心,不僅不利于學前階段幼兒基礎性知識的獲得,還會影響幼兒的長期發(fā)展。它的存在有其表面原因,也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需要深刻分析其中的復雜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使幼兒真正體會到童年的天真快樂、幼兒園的愉快美好。
關鍵詞:課程 小學化 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179-02
近年來,隨著各項幼教政策的頒布實施、對幼兒教育財政撥款的傾斜及各地學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展實施,我國的幼兒教育發(fā)展如火如荼。學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令人振奮的。而即使在當前的態(tài)勢下,學前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一些發(fā)展誤區(qū),如幼兒園課程的“小學化”傾向。
一、幼兒園課程“小學化”的現狀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幼兒園在幼兒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小學教育的辦學宗旨、教育理念、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管理方法、評估方式以及教學規(guī)范等應用在其中,使得小學教育的內容在幼兒教育中趨于常規(guī)化、狀態(tài)化、普遍化的教育現象。[1]過去,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表現是外顯而易見的,如個別幼兒園的小學式的桌椅擺放方式、分科教學的課程表、班級授課制式的集體教學活動等做法。
而隨著《教育部關于規(guī)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的頒布,其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含學前班)要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科學制訂保育教育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的一日生活。尤其要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等多種活動組織形式,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習慣,培養(yǎng)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2]
如今,明顯小學式的幼兒園教學模式、管理手段、評估方式已經因為政策的頒布實施消失了,但“小學化”的學前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其表現方式更加隱蔽,如幼兒園課程自身雖然排除了直接教授拼音字母、漢字的認識與書寫、數字的加減運算等超出學前階段幼兒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小學化內容,但卻有諸多的幼兒教育輔導機構與幼兒園合作,在幼兒園教室內以興趣班的形式組織大班幼兒的拼音、識字教學。看似只是幼兒園提供了場地,借班上課的形式,但此種現象說明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仍然脫離不了揠苗助長的錯誤傾向,幼兒園對該現象是有組織、鼓勵之嫌的。
二、幼兒園課程“小學化”的表現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具體到課程領域主要表現在課程的來源、目標設計、內容和實施方式四個方面。
(一)課程方案的來源
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園的園本教研仍處于早期階段,沒有完全獨立編制幼兒園課程的能力,在實踐中大多采用多種教材參考,經過學期初的年級教研組成員討論之后統(tǒng)一制定幼兒園本園各年級的教學主題、課程類型、參考教材,再由各班教室按照教材執(zhí)行即可。這種以從現成教材中選擇為主的課程方案,缺乏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生成的目標和內容,仍然是脫離幼兒的實際表現,由教師硬性規(guī)定的,是讓幼兒來適應課程的做法。
(二)課程目標的設計
幼兒園課程在目標設計方面多為預設課程,更注重目標的可控制程度,而忽視目標隨情境變化的不斷生成。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片面追求對教學秩序的把控及每個預設目標的達成,并不考慮目標是否適合幼兒的發(fā)展階段、引起幼兒的濃厚興趣,對幼兒提出的新的興趣點以忽視為主,不能及時調整目標。另一方面,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設計中偏重知識能力和技能目標,輕視情感態(tài)度目標。情感目標的設置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籠統(tǒng)的目標為主,難以與不同的活動類型相結合進行調整。在活動實施之后教師也不關注情感目標的完成與否。
(三)課程內容的設計
當前大部分幼兒園采用的都是綜合主題課程,但并沒有形成完整嚴密的主題網絡框架。一個主題內部的各領域活動之間并無聯系,與主題的相關性也不高,并不能起到與主題相容共生的作用。名為主題課程,實為分科課程的變式而已。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中與兒童生活相聯系的部分也存在牽強附會的現象,其中設置的生活情景并不能真正地鏈接起活動的知識點,只是掛一個某某游戲、幫小動物回家等游戲名稱而已,幼兒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師的意圖,更無法在生活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四)課程實施的方式
當前,幼兒園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以活動為主的課程理念,通過生活活動、集體教學、區(qū)域活動、自由游戲等不同活動來組織幼兒的一日生活,提供幼兒探索、操作、交流、體驗的機會。但幼兒的活動方式仍然存在以下問題:活動方式仍以教師講授、幼兒模仿為主;活動時間短暫,幼兒不能重復探究;活動材料單調,難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需要;活動中教師控制較多,幼兒如牽線木偶般被動,缺乏對活動的深切體驗。
三、幼兒園課程的發(fā)展方向
(一)課程設計理念
幼兒園課程開發(fā)目前主要運用的是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由于這兩種模式在知識觀、兒童觀、教師觀等方面表現出眾多差異,決定了兩種模式之間有互補性。因此,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fā)中更強調綜合運用兩種模式。[4]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堅持學習者中心取向,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設計課程;考慮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遵循國家統(tǒng)一課程的要求,課程建設要遵循前瞻性、整體性、立足幼兒的立場、與社區(qū)教育相融合。
(二)課程內容
在學前教育過程中,要在實踐層面切實貫徹以游戲為主,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索世界、獲取經驗,以保持其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斷發(fā)展自己的身體、認知、社會性及情感等方面,為今后的長遠發(fā)展打好基礎。
教育內容回歸生活。幼兒園更多是通過環(huán)境、氛圍、人際交往等方面發(fā)揮隱性課程的作用,逐漸引導課程內容回歸兒童的生活本身,不是由成人主觀想象和決定的,而是周圍的真實生活世界,它對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價值重大。
(三)課程實施方式
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可以實現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條件,讓幼兒真正地“動”起來,動態(tài)參與到獲取直接經驗的過程中來,兒童才能變內隱為外顯,以達到真正有效地與環(huán)境、他人互動,學會交往,認識周圍的世界。因此學前課程的實施應重視學生的“做”,即學生的時間獲得。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主要是生活、游戲和工作三類活動,它們應該方向一致,共同促進幼兒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身心發(fā)展。因此,首先,教師要提供幼兒選擇活動方式的自由,盡量減少統(tǒng)一組織的集體活動,以避免幼兒消極等待的現象。其次,教師要保證幼兒活動時有足夠的實踐,給幼兒探索、試誤的機會,兒童才能有深層次的提升。再次,活動離不開其材料載體,教師注意為兒童提供數量充足、種類多樣、質量安全與衛(wèi)生有保障的材料,同時盡量增加自然物和廢舊物品的利用。
參考文獻:
[1]張平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4):142.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規(guī)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Ies/moe/s5972/201201/129266.html.
[3]張娜.從一則案例透視學前教育課程中的“小學化”現象[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5):95.
[4]蔣文飛.幼兒園課程小學化的現狀及分析[C].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2012(12):4.
[5]李季湄.關于幼兒園課程的幾個問題——幼兒園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及其課程模式[J].學前教育研究,2001(1).
[6]張麗莉.回歸生活的幼兒園課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
[7]王春燕.學前教育價值取向的百年追思與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1(9):36.
[8]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藝術[J].今日教育,2008(5):1.
[9]陶金玲.私營幼兒園課程小學化現象解析[J].學前課程研究,2007(3):43-45.
責任編輯:景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