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泉生
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司法體制改革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黨的十五大報告曾明確提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從而拉開了歷時十多年的司法改革大幕。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讓民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義。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
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堅強可靠的司法保障。司法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體現(xiàn)于司法公正、司法獨立和司法權威三個方面,其中司法公正是首要的目的,司法公正即通過司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這是司法的目的,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
筆者通過親歷的司法實踐工作和從事理論教學科研,深深地認識到司法體制改革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影響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一、探析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主要問題
1、司法受制于內、外權力的影響
人們無法預測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會遵循什么樣的準則,法官依法辦案時,其適用的國家法律卻越來越變得模糊不清了。除了法官腐敗等因素外,讓案件判斷出現(xiàn)如此不確定的原因就是法官無法擺脫來自法院內外的權力的影響。以法院審判權力為例,一是來自法院內部的干預。盡管法院實行員額制后,司法責任明確:“誰審理,誰裁判”,但是一些法官怕?lián)熑稳哉埵就ラL、院長才放心下判,特別是一些庭長、院長習慣于這種請示匯報,將其個人的觀點影響主審法官;法官自身的腐敗墜落更是一劑毒藥侵蝕司法的公平正義;還有來源于人民檢察院對法院判決的干預,檢察院舉起“抗訴”之劍或“法律監(jiān)督”之名,施壓于主審法官,無奈法官的裁判文書內容只能是傾向檢察官。法官寧愿得罪當事人,也不愿得罪手握公權力的檢察官。二是法院外部的行政干預。由于人民法院的人、財、物均受制于地方。使得國家設在地方的法院變成“地方”所屬的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憲法職能不能有效發(fā)揮,“地方化”成為學界和社會民眾詬病司法不公的一個重要理由。一些地方領導仍習慣于行政權力的影響力,向檢察院、法院長打招呼,迫于行政壓力,司法的公正必然受到擠壓和偏離。
司法界形象的說法是,“公安局是做飯的,檢察院是端飯的,法院是吃飯的。”聽上去法院好像很省心,但是問題在于,公安做什么,你也只能吃什么。司法機關的人、財、物過度地受制于地方,司法機關能否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領導的全局觀念、政治理論、法律素質和從政水平,其結果除司法獨立和國家法制統(tǒng)一遭到破壞外,還導致了司法權的地方化。如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難以遏制,“執(zhí)行難”問題愈演愈烈,等等,都是體制弊端帶來的突出表現(xiàn)。
2、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受阻
以審判權的運行為例: 一是上下級法院案件請示制度——破壞二審終審和審判獨立。在審判實踐中,下級法院就重大疑難案件向上級法院請示,上級法院進行指導,這種習慣做法使兩審終審只有形式意義而失去實質內容。使得原先設計的二審終審制用于糾錯的設想完全落空,也讓二審終審實際上成為了一審,因此,大量的案件不能形成終審,不斷地申訴和上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同級法院內部院長、庭長行使審判權的方式——影響法官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院長、庭長參與審判案件,主審法官仍習慣于請示匯報;有的還出于行政力的影響必然聽從或遷就于院、庭長。三是人民法院內部的各類考評指標和考評制度設置不科學——喪失了司法公正的效力。法院對維判率、改判率作為考察和考核法官和法院的考評指標,仍而上級法官對下級法院的判決必然予以關照和偏袒,從而引發(fā)司法不公。
3、審理與判決脫節(jié)嚴重
部分法院由審判委員會或者行政性質的會議以集體名義行使對案件的裁判,獨任庭、合議庭只對案件事實負責,形成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局面。這種審理與判決的嚴重脫節(jié),其結果是誰也不能對案件負責,誰也不會去對案件負責。法官缺乏責任心,群眾則失去了對司法公正的信心。在當前的審判方式改革中,必須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在法院內部必須廢除“層層把關、層層審批”的做法,實行法官獨立審判和責任制。
4、內外監(jiān)督乏力
司法機關的管轄區(qū)域與地方國家機關的管轄區(qū)域完全重合,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在實踐中很難實現(xiàn)。上下級審級監(jiān)督受到很大的沖擊。如有的地方,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進行審級監(jiān)督的立足點不是國家的法制統(tǒng)一和有效實施,而是地方和部門利益是否受到有效保護。
法官獎懲監(jiān)督體制和法官管理體制均受地方行政機關的限制多,法官對外代表法院履行職權,卻不能獨立對外作出裁判。
5、維穩(wěn)有時誤導審判
維穩(wěn)司法理念指導著法院的審判工作。建立完全還權于獨任法官和合議庭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必須以人民法院整體的相對獨立和法官高度的職業(yè)化水平為條件。維穩(wěn)理念應由“功利性維穩(wěn)”向“價值型維穩(wěn)”轉變,充分發(fā)揮審判的獨立性,不受案外其他因素的各種制約。
二、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公平正義,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1999年版)中的意思就是說公正而不偏袒沒有偏私,一般來說,反映的是人們從道義上、愿望上追求利益關系特別是分配關系合理性的價值理念和價值標準。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會產生公平正義的問題。但要準確把握公平正義的內涵,必須用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眼光來分析。
針對司法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如何消除人為的障礙和克服司法機制和體制上的缺陷,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保障司法運行經費,規(guī)避利益驅動式司法
充分保障司法機構的運行經費,不讓權力異化,屈從于司法創(chuàng)收目標,規(guī)避利益驅動式司法。一是立法層面和制度上真正解決司法地方化的問題,將法官任免、人員編制、人事管理提高到省一級統(tǒng)管,經費保障納入省級和國家財政預算,使司法權的國家屬性和憲法地位得以彰顯。二是逐步探索建立與行政區(qū)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qū),專門審理行政案件、跨地區(qū)商事糾紛案件以及環(huán)境保護案件,減少地方干預,確保司法公正。三是人大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由上級人大監(jiān)督下級司法機關,而不宜由同級人大監(jiān)督同等司法機關。
2、保證司法信息公開,讓司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建立全國性案件公開查詢網絡平臺;執(zhí)行機構信息網絡平臺和庭審直播網絡平臺的建設。認真落實和嚴格執(zhí)行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的規(guī)定。如何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司法公開。司法公開是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制約司法專斷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法官業(yè)務素質、提高裁判質量、防止外部干擾的有效途徑。
3、確立審判責任制,構建審判權力運行新機制
完善司法責任追究機制,以剛性化管理促公正。按照“目標管理、考核監(jiān)督、問責到位”的思路,完善審判執(zhí)行、隊伍管理、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人員的一般工作過錯、不當審判執(zhí)行過錯、司法不廉潔等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監(jiān)督。堅持問責到位,責任到人,使目標產生壓力,問責兌現(xiàn)壓力,壓力變動力,動力生責任,環(huán)環(huán)相扣,保證工作人員公正廉潔司法。
以提高審判效率為目標的初審程序改革;以提高審判質量為目標的二審程序改革;以保障法律統(tǒng)一適用為目標的再審程序改革;司法決策遵循法律和法律解釋的規(guī)范,最大限度地減少其中的恣意成分。
建立全國性案件公開查詢網絡平臺;建立主審法官、合議庭負責制;取消審委會判案制,削弱審委會的職能。
4、強化司法人員的專業(yè)化,提升司法人員經濟待遇
強化司法人員的專業(yè)化。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曾在《法律帝國》一書中指出,在法律帝國,法院乃帝國之首都,法官乃帝國之王侯。因此,在一個“法治天下”的法律帝國里,法官享有極高的地位、權威和榮耀,正如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法律以外沒有別的上司?!?可見,在一個將依法治國確定為自己理想圖景的國度里,法院和法官理應成為向社會輸送正義的中心,而不是處在社會的邊緣,更不應當被邊緣化。
社會紛繁復雜多變,案件類型多樣化,公正處理好各類案件,既需要法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人文情感、文明的司法禮儀和自覺的廉潔意識,還需要具有深厚法學理論功底、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豐厚的文化底蘊、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職業(yè)思維以及豐富的社會經驗、工作經驗。我國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官選任制度;法官待遇保障制度和法官監(jiān)督制度,以確保司法公正。
5、改革涉訴信訪制度,維護司法終局解紛機制
近年來,部分群眾“信上不信下、信訪不信法”的錯誤做法,也使部分基層干部滋生了“花錢買平安”的錯誤觀念,導致已經終結司法程序的案件再次通過信訪渠道審查糾正,違背了社會矛盾化解的一般規(guī)律,損害了司法工作自身的規(guī)律性。長此以往,司法解紛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信訪解紛所替代,司法判決的終局性被破壞,司法的權威也難以樹立。
改革目前的涉訴信訪制度, 主要應著力于:一要維護司法判決的終局性和穩(wěn)定性。二要嚴格司法再審啟動的次數(shù)和條件。 三要對信訪制度進行司法訴訟化改造。四要進一步完善司法訴調對接機制。
[參考文獻]
[1](美) 德沃金:《法律帝國》,李常青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2]2013年2月21日,王利平,共識網,《司法改革的困境與路徑》。
[3]2014年03月12日,張倩等,江蘇廣播網,《信訪改革,以改革促公正》。
[4]1999年5月,龍宗智, 《中國社會科學》,《論司法改革中的相對合理主義》。
[5]2014年6月,新華網,《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深化改革述評之三 》。
[6]2017年10月,陳衛(wèi)東,《法學》第10期,《十八在以來司法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7]2017年10月16日,孟建柱, 《求是》雜志第20期,《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努力創(chuàng)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司法文明》。
(作者單位: 中共株洲市委黨校, 湖南 株洲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