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 周 建
周建致辭
前幾天在北京召開了隋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座談會,與會專家和學者有兩項建議,一是將國家級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建設提上日程,建設地點設在洛陽,二是在進行中國大運河文化帶規(guī)劃建設中,將隋唐大運河遺址系統(tǒng)考古挖掘工程設為重大專項。這兩項提議能夠實現(xiàn),將為隋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今天美麗的洛陽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來自河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江蘇、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的一大批學者云集洛陽師范學院一起來參加這個會議,會議分四大專題共80多重要的論文。這是全國文化戰(zhàn)線的一件大事、喜事和盛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化帶建設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為我們做好運河遺址保護與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承載著經久不息的運河文化,孕育了南北民族融合、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曾經是各國文人“夢寐以游”的神圣之地。當前,洛陽市委市政府正在集中力量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和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系統(tǒng)挖掘、整理和展示大運河洛陽段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展現(xiàn)隋唐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打造隋唐大運河黃金旅游帶,講述一個個塵封已久的運河故事,使洛陽這個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特色愈加鮮明、古韻今風相得益彰,煥發(fā)出漢唐盛世的迷人風采,成為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化交相輝映的國際級文化高地。洛陽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百年師范名校,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緣優(yōu)勢。積極與國家、省市大運河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成立了大運河研究院,設立專項研究基金,組建專家團隊,深入開展大運河研究,多次組織召開隋唐大運河研究推進會議,取得階段成果,在《人民政協(xié)報》、《河南日報》頭版等報道研究成果,提出了“活化隋唐大運河遺產弘揚隋唐大運河文化”等提案,彰顯了學校在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方面的使命的擔當。
往事越千年,文化傳今朝。大運河承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文化記憶,千百年來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而今天,需要我們來守護好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是保護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的需要,是對接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構筑文化高地的需要,更是服務地方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的需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協(xié)調聯(lián)動共同發(fā)力。今天,大運河文化研究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共商大運河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必將為制定專業(yè)、科學的運河保護與開發(fā)的實施方案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jù)和強大的智力支撐。
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圖
希望蒞臨此次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充分交流碰撞、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的豐富內涵,圍繞歷史研究空白點和大運河沿線重要節(jié)點,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制定科研課題,對歷史、文化、漕運、民俗及其他關聯(lián)性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大運河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美麗特色小鎮(zhèn)建設等協(xié)調推進、融合發(fā)展,讓大運河文化遺產融入沿線群眾生活,惠及民生,強化特色,打造靈魂、品牌工程,進一步彰顯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