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水資源管理中心原副主任、高工 田玉龍
田玉龍發(fā)言
中華民族的整個發(fā)展歷史和水的關系十分密切。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一個與洪旱災害不斷抗爭、不斷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治水文化、興水文化。大運河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產生的積淀深厚、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從中國地理地形來看,西高東低,向東的主要河流長江、黃河、淮海、海河等都以各自的路徑,奔向大海,形成東西向水路交通運輸的便利,南北向交通運輸的困難。這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十分優(yōu)越,歷來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精華地帶。運河開通之后,在中下游把這些江河連通起來了,從而促使中國的政治經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決定性的變化。從元代以后,我們中國再沒有分裂了,一直是統一的國家,前面的五代十國、南北朝等分裂局面再沒有出現。因為元代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全國東西南北經濟、政治聯系更加緊密了,難以分割。當運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整個的治河的文化發(fā)展起來以后,國家的統一就成為一個必要條件了。
第二,治水的過程也是水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力不斷集結的過程。我們很難再分裂了,因為我們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全都連起來了,所以你很難分出去了,所以它的這種文化的認同感,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就在這兒產生了,這應該在運河文化的研究中重點關注。
第三,在水利建設和發(fā)展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和技術成果。整個運河,從隋唐以前的各自的各種分支的運河,到隋唐把它統一成一個隋唐大運河以后,再到京杭大運河,承先啟后,整個水利工程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積累了非常多的水利工程的經驗、技術。如郭守敬發(fā)明的對閘壩的巧妙設計和有效運用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而且這一技術仍在世界各個江河上廣泛使用。所以我們的整個筑壩技術、圍堰技術、航運技術等,在整個水的除害興利方面,都對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運河發(fā)展過程中,水利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這也是我們大運河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內容。
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遺產以后,各個地方和運河有關的省、各個城市都非常重視,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了大量的恢復、修復、保護的工作,運河文化也在各個地方都發(fā)揮著作用。我到過的幾個運河沿途城市都把運河文化作為本底文化。運河文化,南北相差兩千多公里,但這種文化的交流又非常通暢。如何更好地弘揚大運河文化,建議:
一是從文化的發(fā)展上,下一步應該是有一個協作的機制。誰來牽這個頭,把有關方面能協調起來,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大家都在做,但是沒有一個牽頭的是不行的?,F在洛陽出來牽頭了,先占領高地,這還是非常好的。
二是要有預案,就是說要有規(guī)劃或實施方案。也就是運河文化如何發(fā)展,下一步如何規(guī)劃,往哪兒走。運河從南到北,差異非常大,用哪一種方式才合適,如何使沿途的這些省里面或者是城市能夠經常進行協作開會,具體落實很有必要,應把這個預案搞好。
三是既然是運河,聯系了各個水系,對水生態(tài)文明的保護、建設、宣揚應該作為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實施河長制湖長制以后,已經把自然界河湖的代言人,上升為黨委行政的主要領導。現在各個河段的河長湖長,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這件事,非常重要。
現在我國經濟發(fā)展,國富民強,政通人和,正是文化復興的最好時機。借助我們下一步的論壇或者是我們的學術會議,逐漸擴散它的影響,把中國大運河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