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漢,李仁淑,吳大勝,金文哲,張廣建
(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疼痛科,吉林 延吉 133000)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疼痛科常見疾病,多由于慢性勞損所致,多見于瘦高體型人群[1]。我科應用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RSWT)治療腰下肢軟組織疼痛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采用2.0~2.4強度,每個治療部位3 000~3 500點,1次/周,每4次為1個療程,現(xiàn)將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8月~2017年1月在我院疼痛科門診及住院部確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40例,按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男9例,女11例,年齡26~61歲,平均(44.3±4.2)歲,病程2個月~1年,平均(5.2±1.1)個月。采用局部痛點注射治療加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連續(xù)治療4周,注射1次/周,沖擊波治療1次。對照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24~59歲,平均(42.7±3.5)歲,病程6周~14個月,平均(5.5±1.4)個月。僅采用局部痛點注射療法,1次/周。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前所有患者均進行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其中治療組VAS平均評分為(6.6±1.54)分,對照組VAS平均評分為(5.9±1.30)分。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疼痛學》診斷標準[1]:①有典型的病史與體征;②影像學:a.X線平片常顯示腰椎橫突過長,遠端邊部有鈣化陰影,或顯示兩側橫突不對稱;b.CT、MRI檢查:一般可不檢查,必要時檢查。
1.3排除標準:①VAS評分<4分者;②接受本治療前1個月內曾接受其他針對性治療者;③轉移瘤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外科手術后者;④嚴重精神疾病者;⑤有局部皮膚疾病、感染等不適宜操作者。
1.4剔除及脫落標準:①未按照試驗方案規(guī)定接受治療者;②治療過程中接受其他療法者;③退出治療、脫離隨訪者;④治療依從性差者;⑤影響數(shù)據(jù)收集、療效評估者。
1.5方法:設備:瑞士STORZ公司,MP100型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治療儀。治療組患者在接受RWST治療時取俯臥位,于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尋找痛點,并進行標記、定位。對沖擊波探頭常規(guī)消毒后,在標記點處涂抹耦合劑(保護患者皮膚,減少沖擊波能量在傳導過程中的消耗),以1.8強度先進行第三腰椎橫突周圍組織局部松解500~800點,隨后以2.0強度于痛點處開始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的表情并詢問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據(jù)患者的反饋調整強度,最大強度為2.4。于痛點上方垂直松解800~1 000點后,將探頭對準第三腰椎橫突尖端,稍微施力下壓,使沖擊波能量盡可能作用于第三腰椎橫突尖端病變部位,治療1 200~1 700點。全過程中避免患者出現(xiàn)表皮針刺樣疼痛,以免造成局部皮損。兩組患者在接受局部痛點注射治療時采取俯臥位,定位痛點并標記,局部消毒鋪巾,用8 cm長,7號針垂直于痛點皮膚進針,直到橫突骨質,停止進針,回抽未見血液及液體后,給予1 ml鎮(zhèn)痛液(0.2%利多卡因,甲強龍,生理鹽水),然后緩慢后退穿刺針,尋找第三腰椎橫突尖部,將針再進深0.5 cm,常常有穿透感,邊進針邊給予鎮(zhèn)痛液2 ml。拔出針頭,局部按壓,覆蓋[2]。
1.6評估標準: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記錄患者最大疼痛程度:0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最高程度疼痛。對兩組患者跟蹤隨訪并分別記錄治療后1個月、2個月、3個月的VAS評分。
1.7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VAS評分為0~1分;②有效:疼痛減輕50%及以上;③無效:疼痛緩解不足50%。疼痛緩解率=(治療前NRS評分-治療后NRS評分)/治療前NR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隨訪1個月、2個月、3個月以評估療效。
40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1個月、2個月、3個月后均有明顯緩解,隨時間進展,治療組好轉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經(jīng)治療后第1個月VAS評分從治療前的(6.60±1.54)降低至(3.60±1.00)(P<0.05),較對照組[(5.90±1.30)至(4.40±1.10)(P<0.05)]為優(yōu),第3個月治療組患者VAS評分改善較對照組明顯。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
組別治療前1個月2個月3個月治療組6.60±1.543.60±1.002.00±0.780.75±0.66對照組5.90±1.304.40±1.102.60±1.021.50±0.60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首選治療包括制動、休息,非甾體抗炎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3]。上述治療無效患者常采用痛點局部注射及針刀松解,這兩種治療方法優(yōu)點為見效快、且療效較為穩(wěn)定。但作為有創(chuàng)治療,尤其是無影像引導的有創(chuàng)治療,存在著局部麻醉藥誤注入血管、針刀松解誤傷及重要結構等風險[4-5]。目前臨床上,尤其是對門診患者,采用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第三腰椎橫突位于腰椎生理彎曲的頂點,受扭轉、側彎等力,當患者常年從事重體力勞動時,腰椎橫突尖端受力最大,瘦高體型者由于其第三腰椎橫突先天較長,受到的力比普通人更大,橫突尖端筋膜更易出現(xiàn)無菌性炎性反應引起疼痛[6-7]。MP100型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治療儀是通過電磁感應原理產(chǎn)生沖擊波,借助耦合劑將能量直接傳導至痛點深處,通過振動松解患處粘連的組織,同時刺激周圍組織釋放自由基,引起相應抑痛物質釋放,從而起到鎮(zhèn)痛及治療作用,沖擊波引起的振動加速周圍組織微循環(huán),改善患處血供,從而起到治療作用[8-11]。對于軟組織疼痛的治療效果尤為突出[12]。
綜上,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高效安全,療效顯著,患者隨治隨走,不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不涉及有創(chuàng)操作,無神經(jīng)及其他組織損傷的風險。但由于患者例數(shù)較少,樣本容量不夠大,跟蹤隨訪時間較短,所以仍需進行進一步的大樣本試驗觀察及數(shù)據(jù)分析。此外,雖然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在臨床已經(jīng)廣泛應用,但相應的基礎研究較為缺乏,國內外文獻報道均較為局限,對于沖擊波在人體內的傳播距離、能量衰減及對病變組織產(chǎn)生的作用說法不一。由于沖擊波生產(chǎn)廠家眾多,國產(chǎn)和進口機器采用的能級、探頭均不相同,很難制訂一個統(tǒng)一的治療標準,操作者在操作沖擊波進行治療時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經(jīng)驗,這也大大提高了副損傷發(fā)生的可能性。但上述問題并不能掩蓋體外發(fā)散式?jīng)_擊波在臨床上的巨大優(yōu)勢及作用。該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基礎研究數(shù)據(jù)以提供支持。
4 參考文獻
[1] 王 軍.腰椎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沖擊波對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第二十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2017:1.
[2] 劉延青,崔健君.實用疼痛學[C].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647-648.
[3] Mori L,Marinelli L,Pelosin E,et al. 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effect on pain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a paralympic athlete.A case re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7,53(2):286.
[4] Ryu BJ,Ha KW,Lee JY,et al. 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6,28(2):701.
[5] 張廣建,李仁淑,閆清華,等.靶點消融聯(lián)合選擇性神經(jīng)根阻滯治療包容性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5,21(7):547.
[6] 劉 艷,吳 坤,楊 軍,等.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26(1):33.
[7] 井茹芳,李春伶,趙 喆,等.超聲定位下放射狀沖擊波與聚焦式?jīng)_擊波治療肱二頭肌長頭腱炎療效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29(5):398.
[8] 陳慶梅,楊衛(wèi)新,張大偉.高能量放散狀沖擊波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30例[J].臨床薈萃,2012,27(4):326.
[9] 黃佑慶,臧詩曠,張正玲,等.體外沖擊波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疼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8):739.
[10] 黃佑慶,藏詩曠.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疼痛臨床控制248例分析[J].臨床醫(yī)藥實踐B版,2010,19(5):560.
[11] 朱榮榮,張振岳,毛 健.介入溶栓聯(lián)合體外沖擊波治療4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療效評價[J].吉林醫(yī)學,2012,33(4):724.
[12] 宮小文.發(fā)散性沖擊波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0,31(1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