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一
摘要:作為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區(qū)的岷縣,巴當舞的形成承載了各族人民的審美智慧與藝術熱情,生動地體現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共同通過勤勞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深刻內涵。巴當舞服飾是對巴當舞深厚文化與歷史底蘊的物質化表現,體現了巴當舞的多民族融合雜糅屬性,將各個民族、尤其是漢、藏、羌、回族等民族的服飾精髓融會貫通,集中呈現在巴當舞服飾中,并將反穿羊皮襖與火車帽作為日常舞蹈服飾的重要特色。本文深入發(fā)掘了巴當舞的由來與緣起,并從巴當舞服飾古樸的風格、艷麗而又莊重的色彩、隨性且自然的配飾等方面對美學視域下的巴當舞服飾進行了系統研究。
關鍵詞:美學 巴當舞服飾 岷縣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7-0183-02
一、巴當舞概述
岷縣位于甘肅東南部,這里人杰地靈、山水秀美,孕育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岷縣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哺育了漢族、羌族、回族、藏族等多個民族的人民。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各族優(yōu)秀文化的相互浸染,使這里的藝術氛圍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魅力,至今這里還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集體舞——巴當舞。巴當舞是漢、羌族群眾繼承古代先民“祭山廟會”儀式而流傳下來的舞蹈,表演時手持巴當鼓,口唱古羌語,參演眾人列隊踏步而行,共同祈求神靈護佑、風調雨順。
巴當舞常由安場、敬山神、扯節(jié)勒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每個村子選出一名“春巴”作為領舞,村中眾人皆在春巴的帶領下列隊歌舞。巴當舞的道具被成為“巴當”,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以動物皮加工制成,又被稱為“撥浪鼓”。古時“巴當”被視為神靈之物,非舞蹈不能使用,否則將會驚動神靈。巴當舞舞步繁多,每種步法和唱腔皆有講究,其步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唐宋的踏歌,講求舞蹈輕快、節(jié)奏鏗鏘;唱腔空靈悠遠,充滿原始的張力和美感。敬山神是整個巴當舞中的重點,春巴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燃大火,帶領眾人盡情舞蹈祈福。巴當舞進行到最后,村民會一起高歌暢飲,彼時多種民族語言交雜談笑歡快,場面和諧熱烈。
巴當舞源遠流長,不僅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并且它凝結著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智慧結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后仍然保留著珍貴的古樸原始之美,仿佛跨越時間向外界訴說著古老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企盼,展示著自身不可磨滅的獨特魅力。岷縣地區(qū)多民族融合,巴當舞將各個民族連結在一起,每逢春節(jié)時跳起巴當舞,漢藏羌等族人民就共同參與到這項盛世之中。巴當舞不僅是祈福之舞,也是和諧之舞,團結之舞。
二、美學視域下巴當舞服飾特點探析
(一)風格樸實傳統
岷縣地處山地高原,有千年藥鄉(xiāng)之稱,這里的人民自古以來靠山吃山,在山間狩獵采藥,并發(fā)展了悠久的文化。巴當舞起源于古代羌族先民的祭祀活動,其主題是致敬山神,祈求護佑。村民在歡跳巴當舞時常反穿著羊皮襖、皮毛露在外側,頭戴火車帽,形成一種獨特的服飾美感。羊皮襖是岷縣地區(qū)人們冬季常穿的一種服飾,既能夠御寒,又代表了典型的岷縣風格。在寒冬臘月的巴當舞活動中,羊皮襖既成為人們舞蹈時御寒的最佳選擇,又深刻地體現了當地的生活日常和樸實民風?;疖嚸币蛐螤羁崴苽鹘y綠皮火車的后車頭而得名,后來逐漸演變?yōu)楫數孛廾弊拥慕y稱。這兩樣服飾共同勾勒了傳統岷縣人民的日常穿著,不僅具有濃厚的地域風情,還無形中為巴當舞增添了別致的裝飾美感。舞蹈行進過程中,反穿的羊皮襖隨著動作的幅度上下翻飛,火車帽也跟著節(jié)奏躍動歡騰,這兩件陪伴岷縣人民度過漫長冬季歲月的日常服飾此刻仿佛也加入了動感神秘的巴當舞之中。
粗獷傳統的巴當舞,搭配樸實古拙的羊皮襖、火車帽,共同構成一種和諧之美,蠻荒與現代文明、古樸與傳統、信仰與生活相互交織、雜糅,譜寫了一副動人心魄、滌蕩靈魂的巴當舞畫面。
(二)色彩艷麗莊重
巴當舞的正式演出服飾與其日常服飾不同,通常色彩鮮艷明烈,具有鮮明的藏族服飾色彩搭配風格,對比與調和的審美原則被很好地運用在巴當舞演出服飾中。服裝花紋、剪裁與飾品中呈現的曲線與直線、方塊和圓形、冷色與暖色、花色與單色之間各種不同屬性的對比和相互協調。胸前飾帶的彩色方塊與整體的統一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者交相呼應產生了奇妙的悅動之感;大襟的直線條與柔軟衣服材質形成的曲線相互搭配,勾勒出一幅柔和與剛硬相互交織的動態(tài)速寫;紅色主體與細節(jié)處包裹的金邊的搭配,使莊重與燦爛相互對比結合。色彩之間的豐富變化與錯落結合,使整個服飾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印象,又因為獸皮、金邊的細節(jié)調整和明度搭配結合,令整個服飾的呈現具有一種和諧的效果。
其整體服飾以紅色為主調,紅色在中國傳統色彩意識中意味著尊貴和持重,同時也代表著喜慶、豐收和祥和。巴當舞作為重要的節(jié)日省會和祭祀活動,紅色的服飾更加能夠表達勞動人民喜悅的心情,并表現巴當舞活動的莊重和儀式感。巴當舞服飾主體通過對不同明度的紅色搭配,使服裝呈現出一種持重的美感,舞蹈時服飾隨動作飄逸飛揚,仿佛躍動的希望之火,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熾熱祈愿。服飾的細節(jié)處巧妙地利用金色包邊作為點綴,在舞動中紅浪翻滾伴以金邊翻飛,色彩的悅目襯托了步法的鏗鏘,兩者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充滿野性而靈動的原始生命力。以黃色為主調的獸皮作為搭配出現在整個服飾中,既沿襲了蠻荒先民的傳統穿衣風格,又點亮了整個服飾。
(三)配飾夸張隨性
巴當舞正式演出服裝配飾上同樣沿襲了先民的搭配風格。在狩獵遷徙的過程中,人們養(yǎng)成了將財產穿戴到服飾上的習慣,從而逐漸演變?yōu)橥ㄟ^服飾判斷穿戴者的身份、地位與財富存量的風俗。同時,由于物資的匱乏與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局限性,古代先民將生活中能夠接觸的物品作為配飾使用,這些物品大多為羽毛、獸皮、動物牙齒等。先民的財富并非現代社會中流通的紙質貨幣或者貴重金屬,而是特定的屬于那個時代的狩獵或畜牧農耕所得的產品,這些產品源于自然的饋贈以及人民辛勤的勞動,因而更具獨特意義。鳥類的美麗羽毛被用于巴當舞服飾的頭飾部分,動物的皮毛幾乎成為了整個服裝最重要的搭配,協調了整體的色調與剪裁;耳朵上佩戴的耳環(huán)超脫了單純的裝飾意味,以獸皮作為主要制作的材料與整體服飾效果相互協調;護腕上的獸皮以繩子進行固定,在現代社會的紡織條件下這種穿著方式已然逐漸淘汰,然而在巴當舞中卻仍然呈現出一種不可多得的獨特魅力。巴當舞中的重要道具“巴當”在古代意味著神圣的力量,具有不可侵犯的莊嚴地位,在春節(jié)巴當舞表演以外的時間,都只能掛在墻上,絕對不可驚動。隨著時間的流逝,巴當仍然是巴當舞中不能缺少的重要道具,而其本身也超脫了道具的意味,成為整個巴當舞中的一個特色配飾,具有點睛之筆的重要意義。巴當主色調仍然以服飾的主體顏色紅色為主,鼓面上神秘復雜的花紋與獸皮上點綴的紋理遙相呼應,呈現一種協調之美。
三、結語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巴當舞不僅僅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生活熱情,更是岷縣地區(qū)悠久歷史文化的藝術化傳承。作為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區(qū)的岷縣,巴當舞的形成承載了各族人民的審美智慧與藝術熱情,生動地體現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共同通過勤勞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深刻內涵。巴當舞服飾是對巴當舞深厚文化與歷史底蘊的物質化表現,體現了巴當舞的多民族融合雜糅屬性,將各個民族、尤其是漢、藏、羌、回族等民族的服飾精髓融會貫通,集中呈現在巴當舞服飾中。巴當舞服飾古樸的風格、艷麗而又莊重的色彩、隨性且自然的配飾,是對形式美的原則完整呈現,將復雜與簡單、重復與單一、濃烈與莊重、悅動與莊嚴等對比巧妙地協調在一體,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種不可多得的服飾藝術。
參考文獻:
[1]諸葛鎧.中國古代服飾象征概說[J].民族藝術,2003,(02).
[2]潘定紅.民族服飾色彩的象征[J].民族藝術研究,2002,(02).
[3]蘇日娜.蒙元時期蒙古人的袍服與靴子——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研究之三[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03).
[4]滿珂.試析蒙古族“以西為尊”的文化內涵[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04).
[5]陳瑩.論中國傳統服飾的動態(tài)特征[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7,(06).
[6]葉大兵.論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現及其意義[J].民俗研究,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