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軍
(山西省長治市潞安集團總醫(yī)院 山西 長治 046000)
食管癌是人類機體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與亞硝胺、真菌、某些微量元素(鋁、鐵、鋅等)、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等)、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營養(yǎng)不良和遺傳因素等相關。我院對86例食管癌患者觀察治療報告如下。
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療切符合納入標準的86例食管癌患者。納入標準如下:(1)無活動性肺癌、肺炎、結核等癥者;(2)心、腦、肺功能正常,且胸部無外傷史及手術史者;(3)手術前,通過電子胃鏡取活檢病理確診為食道癌者;(4)同意行手術治療,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如下:(1)嚴重全身感染性疾病和精神障礙者;(2)嚴重心、腦、肺等其他機體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3)未接受手術治療或術中切除肺部病灶者。
1.2.1 分組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86例食管癌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3例行三切口全胃重建食管術重建食管,實驗組43例行三切口管狀胃管術重建食管。兩組患者術前均行電子胃鏡檢查與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病理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且其年齡、性別、合并癥(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等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1.2.2 麻醉方式 兩組患者均行雙腔支氣管插管、靜脈及吸入復合麻醉。
1.2.3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實驗組:以右胸第5肋后外側切口入胸,檢查食管病變狀態(tài)并游離胸段食管,清掃食管床與縱隔淋巴結;以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剪斷網膜、集束結扎胃橫結腸韌帶與胃短血管,解剖賁門與腹段食管后,暴露并結扎切斷胃部各血管,保留胃網膜右及胃右動脈(至胃竇2~3分支即可),游離胃至幽門處;以胃小彎胃角處始,以胃底終,設計與胃大彎距離5cm左右的平行線,以“直線切割縫合器”從胃底至幽門處沿平行線連續(xù)切割、縫閉小彎側胃體,后切除部分胃底、賁門、胃小彎、小彎側脂肪、淋巴組織等并以常規(guī)漿肌層包埋;管狀胃成型后,與食管直徑近似;以患者腹部切口,取頭偏右仰臥位,以左頸胸鎖乳突肌前緣切口,勻速游離頸部食管將管狀胃牽引至頸部,與頸部固定胃底使其與殘留食管吻合,吻合口以漿肌層包埋、大網膜包繞。對照組:切口選擇同實驗組,待胸部游離食管、腹部游離胃后,行胃縱向縫縮折疊術,使縫縮胃上提至頸部吻合,吻合口以間斷褥式包埋(胸膜頂以圍巾式包埋)。
1.2.4 觀察指標與其判定 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吻合口瘺、喉返神經損傷、心肺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住院時常等項為觀察指標。其判定如下:(1)吻合口瘺:以患者口服亞甲藍后,頸部現(xiàn)藍色滲出為據(jù);(2)喉返神經損傷:以患者術后嘶啞聲音為據(jù);(3)心肺并發(fā)癥:心臟并發(fā)癥與房顫、頻發(fā)室早等心律失常或者心衰等嚴重至須用藥物處理為據(jù);肺部并發(fā)癥以肺部感染、肺不張等為據(jù);(4)胃排空障礙:患者進食后胸悶、氣促等狀,后現(xiàn)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等癥,且以消化道造影檢查為據(jù)。
采用SPSS17.0軟件行對研究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且檢驗標準為α=0.05。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對比見表1。兩組患者在吻合口瘺、喉返神經損傷統(tǒng)計對比中,未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在心肺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統(tǒng)計對比中,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表明三切口術式管狀胃重建食管術相對于全胃重建食管術,能減少術后患者心肺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的發(fā)生率。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對比表
2.2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長統(tǒng)計、對比見表2。兩組患者在術后時長統(tǒng)計對比中,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表明三切口術式管狀胃重建食管術相對于全胃重建食管術,能減少術后患者的住院和恢復時長。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長統(tǒng)計對比表
食管癌是產生于食管黏膜的惡性腫瘤。目前,在醫(yī)療理念與技術的不斷更新下,食管癌的外科治療呈現(xiàn)個體化、微創(chuàng)化、機械化、普及化的趨勢。食管癌的手術方式主要有經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經左胸食管癌切除術、Ivor-Lewis手術、經左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頸部吻合術、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等?,F(xiàn)討論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如下: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以右后外側切口如腹、左側頸部胃與食管吻合,適用于適用于各處食管癌手術治療,其主要步驟如下:行右后外側切口入胸,游離、解剖病變與正常食管后關胸;取患者頭偏右仰臥位,開腹游離胃并上提至頸部與食管胃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具有完全切除病變食管、徹底清掃淋巴結、符合食管癌根治性治療要求、提高食管癌患者遠期生存率的特點。
據(jù)本研究顯示(見表1),兩組患者在吻合口瘺與喉返神經損傷統(tǒng)計對比中,不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但是,實驗組上述兩項指標的發(fā)病者明顯少于對照組,表明三切口術式能有效降低術后吻合口瘺的發(fā)病率,且可能與本文樣本量較少有關;喉返神經損傷則與三切口術式手術術野暴露好有關;且三切口術式未切開膈肌,對患者呼吸功能影響小。
據(jù)本研究顯示(見表1、表2),兩組患者在心肺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住院時長對比中,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表明管狀胃體積小且對心臟與肺部的壓迫性低,減小對患者術后心臟和肺部功能的影響,有效預防并減少了心肺并發(fā)癥;管狀胃形態(tài)上接近食管,且且置于食管床后增加其與心臟的接觸面積,一方面減少殘胃體積與食物滯留時間,另一方面心臟規(guī)律性搏動有利于胃排空,有效預防并減少胃排空障礙;管狀胃對心、肺功能影響小、并發(fā)癥產生率低、患者術后恢復快,明顯縮短患者術后住院時長;另外管狀胃切除胃小彎并清楚胃小彎側壁細胞,減少反流性食管炎形成的物質基礎——胃酸分泌,從而有效預防并減少反流性食管炎,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管狀胃具有制作簡單、安全有效、生理結構與形態(tài)特征近似食管、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心肺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等優(yōu)點,具備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束余聲,石維平,史宏燦,等.三切口胃代食管術治療中上段食管癌的評價[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19(10):1101-1102.
[2]張立飛,李安桂,宋劍非,等.管狀胃在食管癌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27-28.
[3]尤振兵,郭偉,朱衛(wèi)國,等.管狀胃和全胃重建食管術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質量比較[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0,9(12):8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