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華 谷家林 馮華軍
(湖北省當陽市人民醫(yī)院 湖北 當陽 444100)
CT以及MRI均是現(xiàn)階段常用的臨床診斷方法,在相關腫瘤診斷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臨床文獻指出對于不同部位腫瘤,CT、MRI診斷情況會存在差異性[1]。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作為常見眼眶腫瘤,在診斷中也可采用CT、MRI診斷方法,本文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CT、MRI對其定性與定位的應用價值,分析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患者共有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39.6±4.1)歲,所有患者均同意采用CT診斷、MRI診斷,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最終經手術病理證實,各項檢查資料真實有效。
CT診斷:采用上海聯(lián)影 64排128層CT進行診斷,相關參數(shù)設置如下:矩陣為512×512,層間距設置為5mm,層厚設置為5mm,采取個體化掃描原則選擇最佳層面進行掃描,在常規(guī)平掃基礎上對部分患者實施CT增強掃描,靜脈給藥50~100ml的泛影葡胺作為造影劑。
MRI診斷:采用西門子 Essenza 1.5T MRI進行診斷,使用圓形極化相控陣顱腦表面線圈檢查,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層厚為3mm,F(xiàn)OV:200mm×100mm,T1WI:TR=570ms,TE=11ms,T2WI:TE=200ms,TR=4000ms,激勵次數(shù)為2次。常規(guī)對眼眶部位實施掃查,然后實施增強掃描,靜脈給扎噴酸葡胺注射液作為造影劑,注入完成后及時進行增強掃描。
所有患者在完成檢查跟蹤到患者最終手術病理診斷結果。
觀察指標為:(1)病理診斷結果;(2)CT、MRI診斷方法與病理診斷結果。
將觀察指標參數(shù)進行整理,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參數(shù)分析與處理,各類數(shù)據(jù)使用百分率表示,差異性對比檢驗用卡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為P<0.05。
通過手術病理證實,其中38例為眼眶海綿狀血管瘤,42例為眼眶神經鞘瘤。
對比分析CT、MRI分別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定性與定位診斷準確率,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對兩種疾病診斷準確率均較高,而且差異性不明顯(P>0.05),數(shù)據(jù)見表。
表 CT、MRI定性與定位診斷結果[n(%)]
臨床文獻報道指出眼眶海綿狀血管瘤占到所有眼眶血管性腫瘤的36.0%,在整個眼眶腫瘤中占到了6.0%;而神經鞘瘤在整個眼眶腫瘤中占到3.0%。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均可對患者造成不利影響,早期有效診斷是及時進行治療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延緩患者的病情發(fā)展[2]。隨著CT、MRI在相關腫瘤診斷中的應用,CT、MRI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診斷中也得到了應用。
本文研究中對比了CT、MRI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鑒別與診斷中的應用,結果表明CT、MRI在上述疾病定性以及定位診斷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具體的定性準確率、定位準確率方面,CT以及MRI之間差異性較小,說明CT、MRI在鑒別診斷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影像學資料是進行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鑒別診斷的重要參考。其中眼眶海綿狀血管瘤CT診斷具有“漸進性強化”征象,CT平掃檢查可見病灶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且存在彌漫狀生長,有點狀高密度影存在病變區(qū)域。MRI診斷后同樣也具有“漸進行強化”征象,T2WI表現(xiàn)為高信號,T1WI以中低信號為主。眼眶神經鞘瘤采用CT診斷后,病灶內部出現(xiàn)均勻強化,增強掃描后不存在強化。MRI診斷后T1WI較眼眶脂肪為低信號,較眼外肌則為中信號,T2WI則表現(xiàn)為不同高中低信號[3]。當然不同類型在CT、MRI診斷資料方面也會存在差異性,后續(xù)應不斷總結相應的影像表現(xiàn)。
綜上所述,使用CT、MRI均能較好的鑒別診斷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以及眼眶神經鞘瘤,不同醫(yī)療服務機構可根據(jù)自身情況合理的選擇診斷方法。
[1]李金星,郭慶環(huán),張林昌.CT、MRI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影像學鑒別診斷中的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11):1890-1893.
[2]馮建防.CT及MRI在診斷15例眼眶神經鞘瘤中的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48):198.
[3]郭瑩瑩.CT和磁共振成像對眼眶神經鞘瘤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