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紅星照耀中國》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要求閱讀的名著,我于暑假前布置了讀書任務,并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在時間富余的暑期完成整本書的初步閱讀,我原本預想這應該不是難題。開學后,我設置了調(diào)查該書閱讀情況的檢測題:
這一段人物描寫出自《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的作者是_______(填國籍)的_______(填人名),他以記者的身份深入________地區(qū)進行實地采訪,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選文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作者著重表現(xiàn)了他_________的性格特點。
檢測題考查的重點是內(nèi)容識記,兩個班85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如下:
作者國籍___作者姓名題目內(nèi)容正確_人數(shù)正確率采訪地點___書中人物___人物性格_23 16 13 9 29 34.1%27.1%18.8%15.3%10.6%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暑期中,許多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幾乎是空白。經(jīng)過詢問、分析,學生不愿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的原因有二:一是書中所涉及的史實與學生相距久遠,他們因有時代隔膜而看不懂;二是情節(jié)不曲折,不能吸引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針對學生的“讀情”,我從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重讀:
面對學生對因看不懂該書而排斥的情況,我決定先采取“點式跳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將看不懂處暫且放過,布置他們可能感興趣的閱讀任務。跳讀分為兩步:第一步,篩選興趣點,設問激趣;第二步,定向閱讀,書里尋答案。
首先,我以革命領袖人物的童年或少年經(jīng)歷為切入點,挑選學生可能感興趣的章節(jié)設置問題,確定選讀的章節(jié)。這是整本書閱讀的前奏。開頭部分有關“周恩來”的章節(jié)故事性強,我就把閱讀這部分章節(jié)的任務先布置給學生,所設的問題是:作為當時的“官二代”的周恩來,在上了名牌大學后為什么會鋃鐺入獄呢?請大家閱讀“造反者”章節(jié),在書里找到準確答案。第二天反饋時,學生對答案了如指掌,而且談起周恩來這個人物頗有興趣。我找到了學生閱讀可能產(chǎn)生的興奮點并設置問題,而且只要求學生日閱讀量達到4~5頁,在書上圈畫答案即可。這個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完成指定章節(jié)的讀書任務。
之后,閱讀任務不斷推進。關于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章節(jié)較長,我就設置問題鏈串聯(lián)這些章節(jié),要求學生分“點”跳讀:
當私塾先生體罰少年毛澤東時,他采取了什么方式反擊?哪一本書改變了13歲的毛澤東,讓他決心走出韶山?jīng)_,不再甘心做父親的賬房先生?毛澤東在長沙的師范學校讀書時,哪個老師非常欣賞他的文章,給他打100分?
這次,我要求學生閱讀將近20頁的內(nèi)容。問題鏈的設置使本來無味的閱讀變得“有味”起來,學生不再像開學初那樣排斥讀這本書了。
漸漸地,大半本書讀下來了。讀到有關徐海東的章節(jié)時,我設置問題:徐海東的大門牙究竟是怎么掉的?他給你怎樣的印象?針對這兩個小問題,我布置給學生的閱讀任務是:閱讀第303—306頁,并做旁批。抽查閱讀情況時,學生除回答了布置的問題外,還津津有味地敘述了關于徐海東的成長經(jīng)歷。可見,部分學生由規(guī)定閱讀模式漸漸進入了自主閱讀模式。但是,“點式跳讀”僅僅是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手段,還不能達到讀書的最終目的。怎樣以點帶面、有效跟進,了解學生讀到了哪一步,是我深入思考的閱讀的下一步策略。
點式跳讀兩周后,我布置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領袖人物,以其事跡作為主要內(nèi)容進行宣講。學生自由選擇伙伴組成合作小組,宣講時,可采用各種輔助手段,如制作PPT、海報等。宣講結(jié)束后,小組成員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有獎問答。因為是合作小組的形式,個別閱讀困難的孩子也能夠參與其中。有獎競答的形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從而帶動了更多的學生進入某些專題的精讀層次。通過歷時兩周多的課前宣講活動,大部分學生對書中各個人物的主要事跡有了基本的了解。
“采訪提綱”這個活動的開展基于教材的單元設計。教材的第一單元“新聞專題”涉及人物采訪,學生對采訪提綱的擬寫存在很多困難,而《紅星照耀中國》恰恰是埃德加·斯諾在采訪后形成的作品。于是,我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寫所讀章節(jié)的“事實概要”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根據(jù)書中內(nèi)容,反推斯諾在采訪革命領袖時提前設置過哪些問題,以此來學寫采訪提綱。雖然學生推測的問題不夠全面,但在該項目的寫作實踐中,他們既基本掌握了采訪提綱的特點,也對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閱讀。在活動基礎上,我結(jié)合第二單元“人物傳記”的寫作任務,分批布置學生梳理主要領袖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并寫成人物小傳。這個活動推進了學生的橫向閱讀,使其對作品的閱讀由點及面、漸入精讀。
《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記錄了斯諾四個月的西行過程。整本書基本閱讀完畢后,我要求學生畫出“西行路線圖”,標注斯諾西行的主要地點、采訪的主要人物,以及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讀書畫圖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回顧整本書的興趣,也考查了學生閱讀之后在腦中究竟留存了什么。通過動手繪制路線,學生對整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脈絡做了梳理,留下了直觀、深刻的印象。
用了將近兩個半月的時間,學生把《紅星照耀中國》這部紀實作品基本讀完。閱讀交流時,不少學生主動質(zhì)疑,所質(zhì)疑的問題涉及各個層面。
“歷史知識”層面:1.蘇維埃的政權(quán)也是為了救國,蔣介石為什么不愿意與共產(chǎn)黨合作?2.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的眼里究竟是怎樣的存在?3.在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不少外國人在蘇區(qū),他們到底是來干什么的?
埃德加·斯諾的行為及目的層面:1.當時條件那么艱苦,為什么斯諾會想去尋找“紅色的中國”?2.作者在蘇區(qū)是怎樣適應跟家鄉(xiāng)比起來艱苦得多的惡劣環(huán)境的?3.一個外國人,為什么會對中國的紅軍那么感興趣呢?斯諾難道不覺得當時的紅色中國很落后、很貧窮嗎?
人物及細節(jié)層面:1.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有如此堅定的信念?這信念從哪里來?2.斯諾記載的內(nèi)容全都真實嗎?3.為什么說“周恩來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識分子”?4.毛澤東讀了《盛世危言》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這些問題表明學生在閱讀中有了自己的思考。“由面而體”,在閱讀中產(chǎn)生思想和看法,激起思維的浪花,正是讀書的樂趣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