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詩詞更有著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中國人的含蓄內斂,使我們更在乎對自身的探究,所以對我們思想影響更深遠的并不是哲學,而是詩歌。
詩人在即興的、獨特的精神體驗中,在云卷云舒、花開花落的境界中,用靈動的文字,揭示出每個平凡人不平凡的生命意義。
所以,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華夏兒女傳承的血脈精華,更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寶貴資源。
但在我近十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 發(fā)現(xiàn)更多的學生并不喜歡古詩詞,反而談古詩詞而變色。說到古詩詞,他們頭腦中閃現(xiàn)的竟然只有兩個詞:背誦、不懂。
造成這一結果,也許是以下原因:
1.學生缺乏興趣
首先,學生對古詩詞的被迫記憶,造成他們對古詩詞的抵觸。
另外,學生文言基礎與古詩文難度的嚴重不對等,造成學生對詩詞理解的困難,對詩詞鑒賞非常茫然,導致發(fā)自內心的反感。
在這種情況下,又何談審美解讀和自主悟讀。
2.教學方法單一
在目前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像樣的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能被迫接受老師對字、詞、句的硬性解讀。古詩詞本身具有的靈動性和詩句中流露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完全得不到展現(xiàn),而失去了應有的色彩。
3.應試目的太強
從老師到學生,都把應對考試作為古詩詞學習的目的。老師常說,“為了應對名句默寫,所以你必須背下來”“為了在詩詞鑒賞時快速準確的答對問題,所以你必須學會尋找關鍵詞”“煉詞煉句的答題步驟是……”云云。對古詩詞本身或唯美或悲壯或活潑的美妙意境的審美卻很少有精力涉及。
長期下來,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趣味逐漸降低,不僅沒能提高高考詩詞鑒賞的分數(shù),更使學生對古詩詞這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避之唯恐不及,棄之如敝屣。
針對以上現(xiàn)象,我想也許通過以下教學策略,可以得到一些改觀:
1.教師本身要建立起大語文觀,淡化學習古詩詞的應試目的
語文教學更大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將這些精神注入學生頭腦,進而融入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得到提升,內化成個人的修養(yǎng)、氣質和個性。
高中語文在教學內容上就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類優(yōu)秀思想的成果,對高中生的品德修養(yǎng)、氣質修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潤學生的心田。語文教學應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傳,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定的精神洗禮。
2.豐富教學方法,增加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詩人創(chuàng)作情境再現(xiàn)環(huán)節(jié)。
比如在一次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在課前自主預習,并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個小品《 “我”作<赤壁懷古>》,以蘇軾的身份,再現(xiàn)當時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情境。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演員夢,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們熱情高漲,開始自發(fā)的查閱資料,了解蘇軾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背景,組員各有分工,編劇、導演、主演、群演、道具、美工等等。
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我驚喜的發(fā)現(xiàn),學生居然能熟練并有感情的背誦下整首詞,甚至不用我講,很多同學都能體會到這首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釋然和曠達之情。
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和我都意猶未盡,還遺憾沒有表演經(jīng)驗,沒能把蘇軾的神韻完全表現(xiàn)出來。
這種詩人創(chuàng)作情境再現(xiàn)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一個良好的古詩詞教學場景,從而增強學生自主而發(fā)的感性認識。
3.經(jīng)典詩詞再創(chuàng)作
為了學以致用,加強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作能力。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嘗試了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詞??紤]到學生現(xiàn)實的水平,我先是讓學生在原有的古詩詞上改寫。比如在李清照《聲聲慢》教學時,對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進行改寫。
首先讓學生體會,李清照如何巧妙的用十四個疊字細膩、漸次地展現(xiàn)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心理過程。然后模仿這種疊字方法,展現(xiàn)一個“喜從中來,由淺入深”的心理過程。
這樣不僅使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古詩詞的韻味,也更能體會到自身的情感,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更好的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的改變,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其中,自發(fā)自主的學習古詩詞,從而使知識與能力真正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旭升.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提升方法[J].課外語文,2017(12):38.
[2]李建峰. 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 2017(9):41.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