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靈麗
人教版教材分別在一年級(上)和三年級(上)兩個階段安排了《長方形的認識》教學。在第一階段,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對長方形有比較直觀的了解。第二階段,在經(jīng)歷“線”與“角”的學習以及“四邊形”的學習后,學生再認識長方形,學習長方形的特征。在經(jīng)歷這一階段的學習以后,學生開始系統(tǒng)學習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因此《長方形的認識》這一課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非常重要。
任務一:
任務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從兩個班級共64位學生前測反饋來看,在經(jīng)歷第一階段的初步認識長方形、“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認識”等知識之后,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征有所了解,能夠在一組圖形中區(qū)分出長方形和正方形(61人正確找出長方形,34人正確找出正方形)。
錯因統(tǒng)計:部分錯認8號圖形是長方形;部分錯認3號、5號都是正方形。很顯然學生“認識”長方形,但是這種認識仍然處于較為形象直觀的狀態(tài),尚且無法用較為清晰、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大部分學生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長長的,是一個四邊形”“四個角、上下一樣長,左右不一樣長,有的相反”“有四條直直的邊和四個角,其中兩條邊長,兩條邊短”等等。
從前測結(jié)果看,學生雖然已經(jīng)有相關知識的學習經(jīng)歷,卻仍然不習慣于用已有的“線段”“直角”等準確的數(shù)學概念來描述長方形的特征。要使學生能夠初步認識長方形,了解長方形的特征,這節(jié)課的教學筆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的活動體驗,通過“想”“變”“辯”“驗”“辨”“用”等活動,使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從而將長方形是“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這一特征從具體的概念中抽象出來。
直接導入: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長方形。閉上眼睛,在你的腦海里面想象一下長方形是什么樣子?老師想請大家利用一些材料把你們想象中的長方形“變”出來。
明確活動任務后,學生選擇不同的材料根據(jù)操作要求開展活動。(學生用釘子板“圍”長方形、用小棒“擺”長方形、格點圖“畫”長方形、用白紙“折”長方形)
(1)用釘子板“圍”長方形。
生:我用了皮筋在釘子板上圍出了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學生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長方形的上下和左右兩組對邊),我這樣圍起來就是長方形了。
師:你們想象中的長方形和他的一樣嗎?
生:我想象中的長方形對邊也是相等的,但是比他的長方形要胖一點兒。
生:我的長方形比他要長很多,看起來扁扁的。
生:這些都是長方形,只是有的胖有的瘦而已。
從學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對于長方形的特征,學生的意識是直觀的、具象的,還是習慣于用“方方正正”“胖胖的”“扁扁的”等詞來形容長方形。
(2)用小棒“擺”長方形。
在問及:用釘子板可以圍出“胖瘦”不一樣的長方形,其他同學的長方形是怎么“變”出來的?學生的回答仍然使用到了前面提及的形容詞,但是描述的語言更“具體”了。
生:我用了兩根長的紅色小棒,還用了兩根短一點的黃色小棒,擺出了長方形(如下左圖)。
師:誰還能擺出和他不一樣的長方形嗎?
生:我也是用兩根紅色的小棒和兩根黃色的小棒擺的。(一邊說一邊把他的長方形擺了出來,如右圖)
生:(指著上下一組對邊)你的不是長方形,這兩條邊的長度不一樣。而且你的圖形角的大小不一樣。
師:同學們可以用小棒擺出長方形,但是在擺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
生:長方形的上下兩條邊要一樣長,左右兩條邊也要一樣長,還有角也要一樣大。
(3)用格點圖“畫”長方形。
在進行第三種活動任務的反饋時,學生關注的“點”從邊的長短關系、角的大小關系,轉(zhuǎn)移到了邊是否“直”,角是否“像”角。
師:下面這幅圖是你們想象中的長方形嗎?老師來采訪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就是把它們一個個點連起來就變成了長方形。
師:嗯,聽起來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對嗎?我們再來看看下圖。
生:這個不是長方形。
師:它也是把一個個點連起來了呀,怎么不是長方形呢?
生:長方形的邊是直直的線段,不可能彎曲的。而且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一樣大的。
生:長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師:借助格點圖“畫”長方形,看起來容易,實際不簡單。
生:如果他畫圖的時候用上尺子,就不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了。
(4)用白紙“折”長方形。
(在學生活動的材料包里準備了不同形狀的不規(guī)則白紙,從反饋的情況看,這些不規(guī)則白紙帶來了不同的驚喜)
師:還有同學是通過折一折的辦法來研究的。跟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折?
生:(舉起有兩條邊互相垂直的不規(guī)則紙)我先折出一條線段,然后再折出一條線段,就折出了長方形。
師:(取出一張同樣的紙,隨意折出了兩條線段)我也折了兩條線段,這也是長方形嗎?
生:不是的。折的時候不可以斜了。
師:折的時候不能“斜”了是什么意思?
生:老師,他的意思是要把直角折出來。
師:說得好!我們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畫一下。
師:這位同學用手里的白紙折兩次,折出了長方形。用折的辦法變出長方形的還有哪些同學?
生:我折了四次。(一邊說一邊展示折法)
生:我也折了四次,不過,我和她折的不一樣。我是把它對折了一下,然后再對折了一下,后面又折了兩次才折好。
師:很輕松就折好了嗎?
生:折的時候不能折斜了,折出來的角不能大,也不能小。
師:不同的兩張白紙,折的次數(shù)不一樣,但是都折出了長方形。你們都很能干!折的時候除了不能折斜了,還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可以借助三角板的直角畫一下再折。
師:通過釘子板的“圍”,小棒的“擺”,點子圖的“畫”,白紙的“折”,要變出一個想象中的長方形還真不容易呀!但是同學們在“變”長方形的過程中都有新的收獲了,現(xiàn)在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什么是長方形嗎?
生:不管什么樣的長方形都是四條線段,還有它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
【反思: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的,他們可以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去“想象”長方形的樣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或圍、或擺、或畫、或折來“變”出長方形。通過“想”和“變”,學生把想象中虛化的“長方形”物化了,可以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了。而且學生通過分享,在生與生、生與師的交流對話中,在爭議、質(zhì)疑和不斷地“辨”識中,長方形的特征越來越清晰,即“邊”與“角”的特點也越來越明確,“對邊相等,四個直角”等更具數(shù)學本質(zhì)的描述性語言慢慢的被運用在長方形圖形特征的描述上?!?/p>
經(jīng)過操作活動,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概念,長方形在他們的意識中有具象的圖也有了一些數(shù)學味的描述語言。但這些經(jīng)驗需要進一步明晰與鞏固,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安排了一組圖形,意在讓學生通過判斷、辨析對長方形的特征有更清楚的認識。在這組圖形中,學生需要分辨哪些不是長方形,說出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能非??斓嘏懦?號、7號與8號。其中1號與8號邊的條件不符合,都不是四條邊。排除7號的理由有說邊不相等,也有從角的角度出發(fā)來排除,認為角有大有小,直角只有兩個。
3號、5號和6號圖形從學生的觀察來看,是有一些爭議的。有學生認為它們都是長方形,因為具有“四個角,相對邊相等”,有學生認為這三個圖形里只有5號圖形是長方形。
對長方形的特征有了較為豐富的了解后,借助2號、4號和5號圖形,帶著學生一起了解了長方形各部分的名稱:長、寬、對邊等,為使后續(xù)縱向數(shù)學化準備語言工具,還帶著學生一起了解了什么是鄰邊。
在“想”“變”“辯”的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看、在想、在說,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征更多的仍然是一種估測,這樣的估測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進一步驗證。
【反思:是非辨析,讓學生從眾多圖形中找出不屬于長方形的圖形,并且至少能找到一個理由來支撐其判斷的方法,使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征從“正反”兩方面得以進一步了解。而通過量、折、比等操作,又一次提供“機會”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讓之前的學習中估測到的結(jié)果得以驗證。學生通過兩項不同的活動,對長方形所具有的特征有了非常充分的體驗,“長方形”也在學生的意識里豐盈起來?!?/p>
借助長方形的漸變,順勢利導“引出”正方形,學生對正方形特征的學習是輕松的。他們能夠借助之前研究的方法來驗證,也能夠?qū)W著用之前的描述方式進行語言描述。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之后,再增加了四邊形,通過三種圖形的特征對比,去梳理三種圖形之間的關系。
經(jīng)過三種圖形的對比,學生對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都有所了解,也對三種圖形之間的從屬關系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利用現(xiàn)有的材料小棒來擺出長方形,這些小棒的長度和數(shù)量各有區(qū)別。
師:如果已經(jīng)有三根小棒,第四根你會怎么選?
生:三根小棒如果是10厘米、10厘米、7厘米,那第四根一定要選7厘米的。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所以要選擇7厘米的。
生:如果是7厘米、7厘米、5厘米的,那么可以再選擇一根5厘米的。
生:如果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可以再選一根5厘米的。
師:如果是10厘米、7厘米、5厘米的呢?
生:如果可以多選的話,再選一根5厘米的,一根7厘米的。把5厘米的兩根連在一起變成10厘米,這樣長方形就變出來了。
師: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寬是?
生:這個長方形的長是10厘米,寬是7厘米。
【反思:任何一個概念的教學都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概念的本身是什么?以本課為例,如:什么叫做長方形?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另外一個是這個概念和其他的概念有什么關系?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關系在數(shù)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三種圖形的特征對比,學生對這三種圖形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有了較清楚的認識。而“選擇”第四根小棒,則給學生帶來了思考,他們首先要判斷已經(jīng)存在的三根小棒可能會是什么情況,再根據(jù)長方形的特征選擇第四根小棒。特別是不同長度的三根小棒,更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挑戰(zhàn),打破了常規(guī)思考的“界”,用新的方法得到了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