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忠莉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長春 130000)
過敏性紫癜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血管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屬于一種常見的免疫性疾病,其發(fā)病率相對比較高,經常反復發(fā)作,其過敏原不容易給予確定。目前,對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有很多種,然而治療效果參差不一,不甚理想[1]。
表1 兩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情況對比(±s,d)
表1 兩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情況對比(±s,d)
注:b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皮膚紫癜 消化道癥狀 關節(jié)癥狀試驗組 46 9.41±3.22b 4.31±1.22b 4.75±1.45b對照組 46 11.45±3.67 5.88±1.76 6.17±1.86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過敏性紫癜的患兒一共有92例,隨機分為兩組,每一組各46例。當中,試驗組男32例,女14例。年齡在4~13歲,平均為(8.1±2.3)歲;對照組男33例,女13例。年齡在5~14歲,平均為(8.5±2.9)歲。
1.2 臨床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對照組對患兒采取常規(guī)治療,避免接觸可疑似過敏原,絕對臥床休息,對飲食給予嚴格控制,維生素C、抗過敏以及鈣劑等相關支持治療,1~2周為1個臨床療程,伴有感染的患兒采取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2]。
1.2.2 試驗組方法:試驗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之上采取西米替丁進行治療,每次10 mg,放置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每天2次,采取靜注方式,持續(xù)14 d,14 d以后續(xù)服西米替丁片15mg,每天3次,連續(xù)應用14 d;復方丹參注射液0.5 mL,每日最大劑量為20 mg,放置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當中,每日1次,14 d以后繼續(xù)服用2篇,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14 d,每隔48 h,檢查患兒晨尿1次,密切觀察是否伴有蛋白尿和血尿,進而對腎損害給予確定。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變化情況[3]。
1.4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治愈:使用藥物7 d以內沒有新的紫癜發(fā)生,14 d以內紫癜完全消退,胃腸道癥狀完全消失,關節(jié)沒有發(fā)生紅腫,實驗室檢查糞隱血呈現陰性,尿常規(guī)完全正常;好轉:使用藥物14 d以內,紫癜消退以后仍然伴有少量新的紫癜出現,關節(jié)沒有腫脹,有的時候伴有活動性疼痛,胃腸道癥狀給予大致控制,飲食基本恢復正常,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尿以及血尿有一定程度的好轉;無效:沒有達到以上標準[4]。
1.5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數據資料均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相關計量資料均應用 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對比:試驗組一共有46例,當中,治愈一共有30例,好轉一共有13例,無效一共有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一共有46例,當中,治愈一共有28例,好轉一共有11例,無效一共有7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4.78%,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情況對比:試驗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失時間為(9.41±3.22)d、消化道癥狀消失時間為(4.31±1.22)d,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為(4.75±1.45)d,對照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失時間為(11.45±3.67)d、消化道癥狀消失時間為(5.88±1.76)d,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為(6.17±1.86)d,試驗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過敏性紫癜也被稱之為Henoch-Schonienin 紫癜,其指的是一種侵犯皮膚與其他器官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經常伴有腹部疼痛、腎損害以及關節(jié)性疼痛,然而血小板沒有減少,部分相關臨床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疾病與變異性皮膚血管炎屬于同一個譜系疾病。過敏性紫癜好發(fā)于兒童以及青少年,開始的時候伴有頭痛、全身不適以及發(fā)熱等,皮損主要表現為針頭一直到黃豆大小淤點或者淤斑皮疹,嚴重的甚至會引發(fā)水泡以及潰瘍,好發(fā)于四肢伸展一側,特別是雙下肢以及臀部。皮損呈現一個對稱分布,極易反復發(fā)作,只有皮膚損害的患者被稱之為單純性紫癜,伴有腹部疼痛、便血以及腹瀉等,同時還會引發(fā)關節(jié)腫脹、疼痛以及積液,并且引發(fā)蛋白尿以及血尿。除此之外,過敏性紫癜的發(fā)病機制也許是各種刺激因子所致,激發(fā)β細胞克隆擴增,造成IgA介導的系統性血管炎,其病變主要為全身各個部位的小血管壁沉著含IgA免疫復合物損傷毛細血管壁,造成其通透性明顯增高,造成全身多個部位損傷[1]。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5],對過敏性紫癜采取西米替丁進行治療,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其屬于H2受體阻滯劑的一種,能夠有效阻滯激活小血管H2受體,使其通透性明顯降低,進而使皮下組織、內臟器官出血以及黏膜水腫明顯減輕。另外,對消化道出血損傷,可以有效阻斷胃黏膜的壁細胞表面上的H2受體,對五肽胃泌素以及組胺等相關刺激所致的胃酸分泌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間接的降低胃酶活性,使胃黏膜缺氧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除此之外,西米替丁可以有效封閉外部周圍血液當中抑制性T淋巴細胞當中的H2受體,進而對Ts細胞給予有效抑制,使機體免疫反應明顯增加,將免疫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給予有效切斷,使機體免疫功能得以有效回復,進而使免疫性腎損害明顯減輕[6]。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一共有46例,當中,治愈一共有30例,好轉一共有13例,無效一共有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一共有46例,當中,治愈一共有28例,好轉一共有11例,無效一共有7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4.78%,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失時間為(9.41±3.22)d、消化道癥狀消失時間為(4.31±1.22)d,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為(4.75±1.45)d,對照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失時間為(11.45±3.67)d、消化道癥狀消失時間為(5.88±1.76)d,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為(6.17±1.86)d,試驗組患兒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以及關節(jié)癥狀消失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相關報道相一致[6]。綜上所述,對過敏性紫癜患兒采取西米替丁進行治療,可以使患兒的相關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縮短,使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
[1] 莊永玲,劉兆恩.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過敏性紫癜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1,6(6):268-270.
[2] 符仁義,盛先鋒,向承發(fā),等.西米替丁治療過敏性紫癜臨床觀察[J].中華兒科雜志,1995,33(2):113.
[3] 吳堂兵.過敏性紫癜腎損害與腹部和關節(jié)癥狀關系探討[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0,4(6):489.
[4] 張賀.凌秀梅,羅兆清.西咪替丁聯合潘生丁治療86例過敏性紫癜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4):9-10.
[5] 朱建鋒,潘愛萍,薛梅.西米替丁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38例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05,9(1):57-58.
[6] 吳華紅,陳松波,蔡錦楠,等.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5,33(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