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花,王明海阿拉善盟中心醫(yī)院,內蒙古阿拉善盟 750306
小兒腦性癱瘓即腦癱,其指的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個月內因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綜合征,患兒臨床表現(xiàn)一般為姿勢異常[1]、中樞性運動障礙等,常見于兩歲前。腦癱主要癥狀為姿勢異常,引起姿勢異常的主因在于小腿三頭肌痙攣引起尖足。患兒小腿肌肉痙攣可導致踝足部畸形,可使其足部平衡以及穩(wěn)定性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康復治療的關鍵在于減輕肌肉張力,并使踝足部畸形得到矯治。現(xiàn)就該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6例腦癱患兒采取兩種康復治療方式的臨床價值進行探析,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56例樣本均經臨床診斷明確為小兒腦癱,均分為兩組,參照組女14例,男性14例;年齡均值(5.82±2.76)歲。 干預組 12例女,16例男;年齡均值(5.91±2.43)歲。兩組臨床基礎性資料(性別、年齡等)有良好一致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參照組:對患兒實施常規(guī)康復治療,內容包括作業(yè)療法、針灸治療、運動療法、手法按摩、物理療法,40 min/次,2次/d,連續(xù)性治療8周。干預組:在上述治療前提下,對患兒實施矯形鞋墊治療,即依照患兒的臨床癥狀制作出個體化的ICB矯形鞋墊,同時對患兒NCSP(立姿跟骨中立位角度)以及前足內外翻角度進行測量,以前足內外翻的角度結合NCSP評估前足附件,通過矯形和熱塑性鞋墊對患兒前后足附件進行固定,并依照患兒的實際需要增加跖骨圓拱與足跟墊,于患兒步行和站立時使用。初次佩戴時間控制在60 min,其后每日增加到2 h,待7 d后患兒能夠適應則指導全日佩戴。訓練期間需注意保持患兒處于正確的生物力線,參照Bobath技術,主要訓練患兒的下肢功能,逐漸兼顧上肢訓練,最后展開全身訓練。
評估兩組康復治療前后患兒平衡功能與步行能力改善的情況,其中平衡功能參照BBS量表(Berg平衡量表)展開評價,評價內容涉及14個方面的內容,最大評分為56分,評分與障礙程度呈反比;步行能力則通過FAC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進行,將其分為0~5級,其中患兒無法行走或者通過兩人協(xié)助方可行走判定為0級;需于一人連續(xù)扶持下減重,保持平衡判定為Ⅰ級;在一人間斷或者持續(xù)扶持下方可行走判定為Ⅱ級;無需他人幫助,可于監(jiān)督下行走判定為Ⅲ級;患兒可于平坦地面獨立行走,平路、上下坡或者上下樓仍需幫助判定為Ⅳ級;患兒可獨立行走判定為Ⅴ級[2]。
匯總實驗數(shù)據(jù),納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數(shù)據(jù)包中展開處理,數(shù)據(jù)對比計數(shù)資料通過[n(%)]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治療后的BBS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B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B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t值 P值參照組(n=28)干預組(n=28)t值P值21.39±6.71 21.55±6.43 0.091 1 0.927 7 28.36±5.60 36.19±4.22 5.908 8 0.000 0 4.220 0 10.072 3 0.0001 0.0000
兩組治療后的整體步行能力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參照組治療前0級1例,Ⅰ級16例,Ⅱ級8例,Ⅲ級2例,Ⅳ級1例,Ⅴ級0例;治療后上述分級分別為0例,0例,10例,17例,1例與0例。干預組治療前2例0級,17例Ⅰ級,6例Ⅱ級,1例Ⅲ級,2例Ⅳ級,0例Ⅴ級;治療后干預組以上分級依次為0例,0例,1例,19例,8例和0例。
腦癱是因懷孕或分娩時大腦出現(xiàn)非進行性損傷以及遺傳因素等引起的永久性活動障礙與姿勢異常,行為、溝通以及認知等異常會使患兒發(fā)生功能活動障礙。腦癱患兒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是痙攣型癱瘓,具體表現(xiàn)為下肢小腿三頭肌痙攣,易導致尖足,誘導踝足部畸形,使患兒下肢生物力線異常,最終造成機體力線前移。
當下治療腦癱患兒的保守措施包括針灸、手法按摩以及理療等,盡管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作用時間較短,效果不盡人意。其他的治療方式如肉毒毒素注射具有價格高昂的特點,并且需注射多次方可獲得效果;跟腱延長術則屬于有創(chuàng)手術,手術適應證較嚴格,手術本身及術后并發(fā)癥等風險使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受到限制。矯形鞋墊具有增加步寬及步長等特點,能夠起到提高步行能力的目的,應用在腦癱患兒中可使其踝部力量增加,還能夠增加踝跖屈力。霍洪亮等[3]研究指出,腦癱患兒穿戴矯形鞋墊能夠使其步態(tài)及站立對稱性得到明顯改善,在行走姿勢改善方面作用顯著,屬于新型物理療法,安全性較高。該研究顯示干預組患兒步行能力改善的程度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平衡能力評分與參照組對比明顯較高(p<0.05),表明干預組采取的干預措施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可將患兒行走姿勢與步態(tài)異常降低至最小水平,還具有足部保健的效果,能使患兒步行時間增加。矯形鞋墊能夠通過刺激患足深感覺和本體感覺,使下肢生物力線得到糾正;此外,還可使膝關節(jié)負擔得到緩解,保障患兒步行的穩(wěn)定性,減少心理障礙,提高康復自信心,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矯形鞋墊的作用積極,但在患兒處于擺動相時,足內翻改善的問題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建議足內翻嚴重者可應用矯形器,踝足內翻輕度者可應用矯形鞋墊。
綜上所述,對小兒腦癱患兒采取矯形鞋墊康復訓練具有確切的效果,能使患兒步行能力得到提高,平衡功能得到改善,值得借鑒。
[1]陳霓,諾敏.運動療法對小兒腦癱患者步態(tài)的改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5,32(4):55-57,60.
[2]尚燦.小兒腦癱康復常用矯形器及其他輔助器具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6):28.
[3]霍洪亮,顧琴,師曉燕,等.引導式教育結合矯形器治療小兒腦癱60例效果觀察[J].貴州醫(yī)藥,2014,34(12):108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