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當春回大地,暖風吹拂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到野外去放風箏。風箏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時候,人們把風箏叫作“風鷂(yào)”、“紙鳶(yuān)”或“鷂子”,這是因為風箏像鷂鷹那樣平伸翅膀,在天空盤旋。到五代時,有人別出心裁地在紙上安裝竹哨,風吹竹哨,嗡嗡作響,聲如箏響,因此得名“風箏”。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的多線風箏。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的大軍被劉邦團團圍住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劉邦命手下人制作了許多大風箏,放在空中,讓其發(fā)出簫的聲音,并號召士兵唱起楚歌。連年征戰(zhàn)而又遠離故土的楚國士兵,聽到這凄慘的簫聲和悲涼的歌聲,勾起一縷縷思鄉(xiāng)之情,再加上漢兵大軍壓境,結果人心渙散,潰不成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面楚歌”。
隋唐時期,風箏開始逐漸脫離軍事用途,變成娛樂品。品種花樣繁多,千姿百態(tài)。在春暖花開,天氣晴朗的日子里,五顏六色的風箏在晴空中平穩(wěn)地翱翔著,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風箏是飛機的最早雛形,對后世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fā)明之一。我們國家也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風箏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傳統(tǒng)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風箏一般是以竹料為骨架,用紙或絹蒙面裱糊,再精心繪制而成。依照風箏的結構形狀,也就是從觀賞的角度,風箏按其形狀又可以分為六大類,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軟翅和自由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