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建民
世界著名規(guī)劃學家沙里寧曾說過一句話:“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在德國,無論大城市或小鄉(xiāng)鎮(zhèn),到處可見百年老房組成的街道和廣場,古老教堂、古堡古城墻和很多的宮殿,每個建筑物上刻有建于“18××年”、 “17××年”、 甚至 “14××年” 的字樣,盡管看上去現代味不足,但 “破舊”里很有內容,馬克思故居、格林之路、歌德常去的酒吧等等,因此德國城市這本書就顯得越發(fā)厚重和耐人尋味。
德國的古建筑確實歷史悠久,但又是非常的年輕。德國的建筑,大都沿襲于中世紀的建筑風格,古羅馬、文藝復興、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等。在二戰(zhàn)期間,遭到了盟軍猛烈轟炸,七成以上的歷史建筑葬身火海,有的甚至受到了嚴重的摧毀?,F在人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依據照片和歷史資料重新建造的。外部修舊如舊,重現當年雕琢、裝飾和彩繪的原貌,內部則運用了很多科技手段,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為此,他們斷斷續(xù)續(xù)修了五六十年。我國淄博市的友好城市馬格德堡的市政廳,就有300年的歷史,但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期間兩次毀壞,爾后又兩次修復。
德國人特別注重傳承保護歷史文化,他們的城市建設的理念是: “保護特色,不改建;保留歷史,不拆除;保護建筑,不陳舊”,從而 “留住歷史記憶,留下文化遺產”。德國有5600多座博物館,有27個景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富麗堂皇的皇宮、城堡、教堂等,建造藝術精湛,把年輪寫在臉上,充分展現著德國獨特的社會人文歷史。在德國,超過30年以上的建筑即成為文物,受法律保護。文物保護不是單純的保護,而是在利用中保護。在到吉森市IBG公司考察時,公司就安排在謝芬博葛城堡接待了我們。該城堡建于十二世紀,距今已有800多年,地上九層,底下一層。城堡的裝飾和物品大都模仿著中世紀的風格,圓形穹頂,武士面具、鎧甲肅立、典雅家具、燭光點點,再配上服務員的復古服裝,一切都像是回到了中世紀。
在德國南部經濟重鎮(zhèn)慕尼黑市,聽到了一個小故事。工業(yè)巨頭西門子公司和南德出版社擬在市內建造148米和146米的兩座高樓。市民不愿意看到鱗次櫛比的高樓破壞自己城市的傳統(tǒng)風格,更不愿意自己舒適的城市生活受到任何的干擾,為此,該市熱熱鬧鬧地舉行了一場投票,阻止了兩座高樓的建設。從此以后,慕尼黑市中心著名的圣母大教堂的塔尖是其他建筑的高度限制——100米。
德國人重視建筑藝術,每一棟樓房,每一處建筑,每一個景觀都是一件藝術作品,風格迥異,內涵豐富,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愉悅的視覺享受。由此,我想到了2001年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寫了一篇很有震撼力的文章 《人家的城市》,講的是歐洲的建筑,概括的幾個觀點讓我記憶猶新。人家的建筑是藝術,我們的建筑是居??;人家講深度,我們講高度;人家講精度,我們講速度。2012年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痛批昆明市的城市規(guī)劃時講,大拆大建等做法是對歷史文化的毀滅性打擊,要摒棄 “長官意志”,實行 “法制”,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經過歲月的輪回,古老的建筑仍在訴說著:一代又一代的德國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仔細修繕保護自己的家園和歷史遺跡;老百姓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夢想農耕時代的和諧和安詳;老的越老越值錢,新的越新越不值錢,老的不用花錢,新的不斷花錢的價值取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