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文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zhèn)新岐村有一棟老房子,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間,號稱“南港九十三鄉(xiāng)第一屋”,是侯官孫氏家族的一座宅第。孫氏源出河南中牟縣,自洪武二年(1369)第一世孫甫入閩,落籍懷安縣。萬歷八年(1580)懷安縣撤銷,并入侯官縣,是為侯官孫氏。到了晚明,孫氏家族“一門兩代三進士”,成為閩中望族。明末清初的閩中文人眾口一詞稱贊這個人才輩出的家族。黃晉良稱:“吾鄉(xiāng)隆盛之時,衣冠禮教、讀書達道之門,無出于孫氏。”陳軾稱:“吾郡孫氏遷自中牟,名家世胄,金□玉應,猶之東晉江右瑯琊之有王、太康之有謝也?!备哒追Q:“吾里學憲鳳林先生,簪紱累代,高第名家?!?/p>
孫氏家族入閩第十二世善述于康熙年間遷至新岐村,衍出新岐孫氏,數(shù)傳后于民國九年(1920)編成《新岐孫氏族譜》(簡稱《新岐譜》),此譜就成為記載這個家族世系的基本資料。由于修譜時間距離這個家族的鼎盛時期已有三百年,故而對遷居新岐之前的記載并不完整。進入本世紀,孫氏家族先后于2006年和2013年修成《孫氏新岐房族譜》和《映雪堂福州鰲峰孫氏族譜》(簡稱《鰲峰譜》),對新岐原譜進行增補。近年筆者關注這個家族,尤其是入閩第八世至第十一世(相當于明朝嘉靖末年至清朝康熙中葉)的家族成員,陸續(xù)有些發(fā)現(xiàn),可補其族譜之未備。根據(jù)行文需要,將以上三譜合稱“侯官孫氏族譜”,訂補的對象主要是《新岐譜》和《鰲峰譜》。
孫氏家族入閩始祖為孫甫,三譜均未載其官職。陳軾《文學孫受庵傳》(以下簡稱《受庵傳》,不另出注):“先世河南中牟人,明初有諱甫者,仕閩為僉憲,遂家焉?!眲t孫甫的官職為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僉事,“僉憲”系其別稱。入閩第六世文海(號義齋),三譜均未載其德行?!妒茆謧鳌罚骸皟L憲數(shù)傳至義齋,以厚德顯。”第七世廷枝(號岊峰),三譜均未載其學術?!妒茆謧鳌罚骸傲x齋生岊峰,治《易》有聲?!蓖⒅θ映兄?、承議、承謀均有貢生以上的科名,與其治學能力應有緊密關系。據(jù)萬歷《福州府志》,承謨中舉靠的便是易學。
關于第八世,《鰲峰譜》記載承謨、承議、承謀三人,可以訂補的有以下幾點:1.承謨共有七兄弟?!度f歷十一年進士登科錄》(以下簡稱《登科錄》,不另出注):“孫承謨。(中略)兄承訓、承諤、承讓。弟承議、承謹、承謀。”《鰲峰譜》和《受庵傳》都只記載三兄弟,估計另外幾位夭折,也可能是從兄弟。2.承謨之生日與登科前之官職?!兜强其洝罚骸皩O承謨。貫福建福州府侯官縣,軍籍。直隸唐縣學教諭。(中略)三月十九日生?!?.承議、承謀之封贈?!妒茆謧鳌罚骸皩罘彘L子進士知縣贈中憲含沖公(承謨),仲贈給諫儆儂公(承議),季奉政毓亭公(承謀)?!眲t承議身后獲贈給諫,應該是由于其子昌祖曾在南明任給事中;承謀生前曾獲封奉政大夫。4.承謨原配林氏的生平。林氏(1539~1610后)出生富戶,善持家,精烹飪,有婦德,晚年好佛。葉向高《孫母林孺人壽序》:“是時林孺人實從公(承謨),為公視中饋,益治美好飲食餉客,甚精辦也。公又時為余言孺人之賢曰:‘(中略)吾歲旦而鼓篋教授生徒,臘盡而休,計一歲之中,十九在外,十一在內(nèi)。其使吾得安于外者,則吾妻以也。吾以貧諸生而鮮衣美食,文酒過從,若忘其故貧;吾妻以富家女而提甕負薪,織袵炊爨,若忘其故富。其使吾之得有今日者,則吾妻以也?!ㄖ新裕O公捐館舍,孺人幾不欲生,諸子婦強之,乃日進一蔬。其后以病,又強之,乃數(shù)日而進一肉。如是又數(shù)年而有子子長始舉于鄉(xiāng),時孺人春秋六十加五,發(fā)榜之日,則設帨之辰也。(中略)子長又言,孺人晚歲開悟,能誦《楞嚴》、《圓覺》諸經(jīng),修持精猛,獨不喜優(yōu)婆夷及諸檀施小果?!辈嶂信e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林氏六十五歲,逆推其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發(fā)榜之日乃其生日,則其生于八月底或九月初?!度f歷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以下簡稱《序齒錄》,不另出注)載孫昌裔“慈侍下”,則林氏尚健在,故其卒年在1610之后。
孫氏家族第九世成員主要有浣玄(失其名)、昌裔、昌基、昌祖、昌國、昌全等,三譜所載可訂補者頗多。
(一)孫昌裔的生卒仕履和著述。孫昌裔的生卒年向無確考,《序齒錄》所載“戊寅”與事實相去甚遠。曾異撰有《甲戌為孫子長先生壽》七絕三首:“五年前作介眉詩,感遇依然似舊時。尚有東山人待起,老生未恨出身遲?!薄皣洗竽耆恍啵家律蠅垡幌嘀?。蒼顏除為憂時改,未有官情得上眉?!薄半p鬢蒼蒼未有絲,四朝大老出山遲。安危倚仗人如許,可是留仙辟谷時?”據(jù)此可以推測兩點:首先,詩題中的甲戌是崇禎七年(1634);其次,古人稱對方“大年”,說明對方應不小于七十歲。換言之,崇禎七年(1634)時孫昌裔的歲數(shù)至少是七十。據(jù)此逆推,孫昌裔的生年不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異撰另有《戊寅新秋為孫子長先生壽》:“我自庚午為公壽,七月三日新剝棗?!眲t孫昌裔生日為七月三日。葉向高《孫子長制義序》:“子長之尊人崇德公與余同舉南宮。時子長方舞象,美如衛(wèi)玠?!睂O承謨與葉向高同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拔柘蟆敝敢呀?jīng)成童、尚未弱冠的男子,相當于15~19歲。據(jù)此,逆推孫昌裔生年為1565~1569年。上文已經(jīng)推斷孫昌裔生年不晚于1565年,綜合曾異撰壽詩和葉向高序文,孫昌裔只可能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關于昌裔的科名仕履和著述,《序齒錄》記載如下:“(孫昌裔)癸卯鄉(xiāng)試三十五名,會試一百三十三名,廷試三甲五十三名,都察院觀政,改浙江湖州府教授,癸丑升國子監(jiān)學正,乙卯升戶部浙江司主事?!背萁淌谕?,均可補《鰲峰譜》之不足。昌裔生前結集的有詩歌和制義,均已散佚,葉向高有《孫子長制義序》。昌裔先后主編了《三修西天目志》和《旗陽林氏三先生詩集》,今庋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二)昌裔的嫡長兄浣玄?!饿椃遄V》第九世共記載六人:昌裔、昌□、昌基、昌祖、昌國、昌全。然據(jù)《序齒錄》,第九世“昌”字輩多達十八人,可惜其名多漶漫無法辨認。周之夔《壽浣玄孫先生文代》:“予向即知吾鄉(xiāng)之賢達孫含沖翁(承謨)有賢冢子曰浣玄先生。其后予與先生之叔父同守君為姻,時從親黨稱述,益聞所未聞。當含沖翁上公交車、歷教職,及既第而令崇德也,先生以韶齡弱冠隨侍南北,冒履風雪。其勤翁疾,至晝夜不解帶。俾翁途而若室,劇而若夷者,凡以有先生。而又績學力文,工若過甚。蓋古之孝遺,身敏好學,而先生竟以是漸病于目矣。然先生不衰也,間復自勵,并督昆季。故今鐘美于介弟戶曹鳳林君(昌裔),雖含沖翁之澤哉,不可謂非先生友于后先之也?!笨梢婁叫閷O承謨嫡長子,三譜均失載。《鰲峰譜》將昌裔定為承謨長子,這是錯誤的。
(三)孫昌祖的生日、科名與排行。《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三代履歷》:“孫昌祖(中略)戊申年九月初三日生。侯官縣人。甲子二名,會試五十五名,三甲二十五名。兵部觀政?!眲t孫昌祖生年為萬歷三十六年(1608),十七歲中舉?!饿椃遄V》將昌祖置于昌國之前,誤。據(jù)《新岐譜》昌國之子元祺生于萬歷庚子年(1600),則昌國之子還比昌祖年長八歲。
(四)孫昌國的生平與孫昌全的官職?!妒茆謧鳌罚骸拔膶W德園即儆儂公(承議)第二子,與學憲鳳林公(昌裔)及璽卿鷲林(昌全)為從兄弟,與給諫鶴林(昌祖)為胞兄弟。德園經(jīng)學操行,恂恂儒者。配胡孺人,生受庵,岐嶷不凡?!贝硕紊婕安龂膭e號、排行、兄弟、為人、配偶和昌全的別號、官職等信息,皆族譜失載者。南明中,昌祖任給事中、昌全任尚寶司卿。
三譜于第十世僅記載學稼、學圃、元祺三人,缺漏較為嚴重。學稼的生平記載也有待完善。
(一)孫學稼的生平和著述?!饿椃遄V》未載其生年,卒年的記載也不準確。孫學稼的生卒年向無確考。其庚戌(1670)年所作《月》有“百年半已為物役”之句。1670年五十歲,逆推其約生于1621年。同鄉(xiāng)摯友黃晉良在《挽孫圣湖同社》中說:“孫子孫子嗟爾年,不及吾年之六七?!编嵙骸饵S君晉良墓志銘》:“(晉良)生明萬歷乙卯十一月某日?!眲t黃晉良生于1615年,孫學稼少其六七歲(“七”字乃韻腳,似非實指),也大體可證其生于1621年。陳庚煥的《圣湖先生傳》和陳壽祺的《孫學稼傳》都將孫學稼的卒年定為康熙二十年(1681),《鰲峰譜》予以采信,不確。黃晉良《挽孫圣湖同社》自注:“壬戌春卒于衛(wèi)輝,至是返櫬?!比尚纾?682)是康熙二十一年。林云銘《圣湖處士傳》:“游于覃懷郡署,踰二年疾作。曰:‘吾數(shù)止于此矣!’遂卒?!睂W稼到懷慶府(即覃懷)的時間是康熙十九年仲春(詳見拙稿《孫昌裔學稼父子年譜》),“踰二年”自然是指康熙二十一年。黃晉良和林云銘是孫學稼同時同鄉(xiāng)。其中黃晉良為學稼詩集作序,兩人的關系非常密切;林云銘既然為其作傳,肯定亦非泛泛之交。而陳壽祺和陳庚煥要晚于學稼百余年。相較之下,黃晉良與林云銘的記載應該更加可靠,故將孫學稼的卒年定為1682年為宜。
孫學稼的遺民身份是一個必須澄清的問題。謝正光的《明遺民傳記索引》未收孫學稼,錢仲聯(lián)主編的《清詩紀事》未將孫學稼列入“遺民卷”;張其淦《明代千遺民詩詠》收錄孫學稼,陳慶元師《福建文學發(fā)展史》將孫學稼放在“明遺民文學”一節(jié)。如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狀況使得其遺民身份存疑?!稘h語大詞典》對遺民的解釋是“改朝換代后不仕新朝的人”。終其一生,孫學稼不僅不仕清朝,在明朝和南明也未出仕。與孫學稼同時的福州人林云銘為其做《圣湖處士傳》,“處士”之稱便是林云銘對其終生未仕的概括。孫學稼在其稿本《鷗波雜草》中提及明朝皇帝的廟號或陵寢皆換行并頂格,身處康熙朝卻不避諱“玄”字。其詩中多次以“遺民”自稱:“高閣巍然據(jù)上都,遺民余痛未全蘇?!保ǘ∮夏辍督ㄖ莸枪荛T樓吊古》)“遺民思故將,廟貌至今垂。”(丙午年《西行雜詠》)“底事思千古?遺民淚數(shù)行?!保ū缒辍抖ㄎ麟s感》)“新亭不少遺民淚,舊楔猶存御墨香?!保ㄒ颐辍督?jīng)故魯府》)高兆稱其為“今世之謝皋羽、鄭所南”。陳壽祺和陳庚煥所作孫學稼傳記均論其自處在謝翱、楊維楨之間,陳壽祺還將其與林古度、許友、余懷、丁之賢、朱國漢、徐延壽、謝杲等閩中遺民相提并論,則其明代遺民的身份是確鑿無疑的。林云銘《圣湖處士傳》載其固辭博學鴻詞之薦,并認為:“圣湖處士尚友古人,皭然不滓,其志可知。至于才識之優(yōu),視世事若無不可為者。惟其不用,故于勝國為遺民,于興朝為高士,均有裨于風教,其用大矣!”
孫學稼入清后放棄舉業(yè),其生平無事功可言,個人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著述方面,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其著作有原稿本《鷗波雜草不分卷》(藏福建省圖書館)、抄本《蘭雪軒集五卷》(藏福建省圖書館)、抄本《孫君實蘭雪軒遺稿鈔二卷》(附《圣湖先生劍合編》、《佛手柑賦》、《群言匯鈔自序》。藏福建省圖書館)、抄本《蘭雪軒集不分卷》(藏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抄本《蘭雪軒詩箋不分卷》(又稱《閩會小紀百韻》,藏福建省圖書館)、謄清稿本《蘭雪軒遺稿三十卷》(又稱《蘭雪軒詩集》《蘭雪軒草》《蘭雪軒集》《蘭雪軒詩》《蘭雪軒稿》)、《十六國年表論三卷》《備遺日錄三十卷》《群言類鈔二十四卷》(又稱《群言匯鈔》)、《新詩變雅集二卷》。今存前五種,皆為其詩集之稿抄本。其詩集的版本源流和存佚情況詳見拙文《明遺民詩人孫學稼詩集稿抄本考論——兼辨幾種大型古籍書目之誤漏》(未刊稿),茲不贅。
(二)孫學稼的三位異母兄長。據(jù)《序齒錄》,在學稼出生前,昌裔便已經(jīng)育有三子:祖穀、玉穀、鳳雛,應該是鄭夫人所生。但學稼在《示王仲莪甥》(丁未年)中卻說:“嗟予寡手足,姊弟僅四人?!眲t學稼有同母姐、弟、妹各一,姐嫁于陳氏,弟學圃(字君平),妹嫁于王氏。根據(jù)四姐弟的出生年份來看,必非鄭夫人所生,學稼生于天啟元年(1621),崇禎元年(1628)鄭夫人為方孟式《紉蘭閣詩集》作序,說明其生母應為昌裔側(cè)室。因此祖穀、玉穀、鳳雛是學稼的異母兄長,其他情況不詳。
(三)孫學稼從兄元祉。元祉(約1608~?)字既受,號受庵,昌全子,諸生,性至孝,仗義疏財?!妒茆謧鳌罚骸笆茆种M元祉,字既受,受庵其別號也。(中略)年十八,受知督學屺瞻葛公,補弟子員。(中略)胡孺人疾篤,受庵甫十歲余,搏顙出血,跽求良醫(yī)。及失恃,哀痛躄踴如成人。(中略)受庵事父至孝,德園(昌全)晚歲時與一二知友文酒相過,甘毳之余,資贍無乏。上壽之日,考鐘伐鼓,絲肉迭奏,縹緗玉軸,輝映堂上,親串之侑爵歌詩者以云霧集。受庵帣鞴鞠跽,彩舞蹣跚,家庭之樂,雖蟬佩龜組,不與易也。亡何,德園捐館舍,附身附棺,備極盡善。生平先人后己,人有緩急,傾囊倒庋,惟恐不及。大者至數(shù)千金,焚券棄責,不以為意。”傳記中有“年十八,受知督學屺瞻葛公”的文字,“屺瞻葛公”即葛寅亮。據(jù)《明代職官年表》關于福建提學官的記載,葛寅亮的前任周之訓天啟三年(1623)上任,葛寅亮的離任時間為天啟六年(1626),茲將孫元祉受知于葛寅亮的時間定為天啟五年(1625),逆推孫元祉約生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前后誤差應該不會超過一年。
(四)孫學稼從弟既白、東白。學稼《鷗波雜草》中贈既白之作頗多,如順治十五年(1658)有《林曦公署中見既白弟》,康熙三年(1664)有《喜見既白從弟》:“髫年別后驚重見,為喜長身似若翁?!弊宰ⅲ骸皬氖迥职尊犻L?!睆摹镑啬辍敝淇芍樦问迥辏?658)既白大約十歲,逆推其生于順治六年(1649)前后??滴跏荒辏?672)有《既白弟以徼使自粵西被差入都過恒山》和《送既白弟還粵西》,說明當時既白在廣西任職。
學稼贈東白的有康熙三年(1664)所作《都下寓東白從弟所居》和康熙七年(1668)所作《從弟至自都下別四載矣即送之仍歸都下》。后詩有“時聞鶴林叔新自粵歸”的自注,則東白乃昌祖之子。
孫氏家族傳到第十一世,族譜中只記載了三人:起宗、達、惠成。起宗的著述和學稼的次子振宗需要補充。起宗乃學稼長子,為保存學稼詩稿、闡發(fā)學稼詩意花費了不少心力。起宗為學稼的絕筆詩《閩會小紀百韻》作注,并以《蘭雪軒詩箋》之名傳世,其原稿霉爛,抄本藏于福建省圖書館。學稼自定詩稿有兩千余首,卷帙較多,起宗曾手錄一個選抄本,據(jù)清代福州藏書家鄭杰記載:“己未(1799)秋,故人子劉建炎攜一帙來,乃圣湖子起宗所手錄者。凡古樂府七十五首,五言古九十首,七言古一百一十首,五言排律二十五首?!睂W稼次子是振宗(1658~1676),字文若,十二歲能詩。學稼丁巳年(1677)作《得家信哭次兒振宗》:“次子將勝冠,去夏已長逝?!奔热徽褡谧溆?676年,享年十九歲,逆推其生于順治十五年(1658)??滴醢四辏?669)學稼有《得家書見起宗所為文若詩》,則振宗十二歲已能詩。
“馴經(jīng)喪亂閭巷空,故家大族最先逼?!币状H,前朝的望族往往遭遇最慘,如果這類望族反對新朝,其處境更是不堪設想。侯官孫氏為明末閩都望族,在明清易代的大動蕩和大變局中,家族主要成員或效忠南明,或自居遺民,對清朝多持不合作態(tài)度,造成家園盡毀,子孫播遷,文獻散佚,故而族譜資料缺失嚴重。今逢修纂《侯官新岐孫氏族譜》之契機,筆者忝居顧問之職,希望對原譜的拾遺補缺,能使新譜更臻完善。
注釋:
[1]黃晉良:《蘭雪軒遺稿序》,孫學稼:《鷗波雜草不分卷》卷首,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
[2][4]陳軾:《道山堂后集·文四》,見《清代詩文集匯編》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4、190頁。
[3][36]高兆:《蘭雪軒草序》,孫學稼:《鷗波雜草不分卷》卷首,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
[5]喻政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州府志》下冊,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年,第387頁。
[6]龔延明主編、毛曉陽點校:《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下冊,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年,第625頁。
[7]葉向高:《蒼霞草全集》第二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773~777頁。
[8]不著撰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見《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26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19頁。
[9][10][12][13][14]曾異撰:《紡授堂二集》,見《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1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59、650、677、674、678 頁。
[11]葉向高:《蒼霞草全集》第五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353頁。
[15][16][17][18][19]陳衎:《大江草堂二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年,第 277、276、837、829、844 頁。
[21]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79頁。
[22]曾克耑:《鶚里曾氏十一世詩鈔》第一冊《儆炫遺詩》,履齋叢刻本,1936年,葉一。
[23][32]陳庚煥:《惕園初稿》卷一,見《惕園全集》第二冊,咸豐元年(1851)刊本,葉二十三、二十四。
[24]周之夔:《棄草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479~480頁。
[25]龔延明主編、毛曉陽點校:《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下冊,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年,第659頁。
[26]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5頁。
[27]方孟式:《紉蘭閣詩集》,康熙三十四年(1695)張祁度刻本,卷首。
[29]孫學稼:《鷗波雜草不分卷》,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以下所引孫學稼詩均見此本相應年份,不另出注。
[30][34][40]黃晉良:《和敬堂全集》,見《清代詩文集匯編》5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 305、305、306 頁。
[31]錢儀吉:《碑傳集》,見《清代傳記叢刊》113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750頁。
[33]不著撰人:《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見《清代傳記叢刊》189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317~319頁。
[35][37]林云銘:《挹奎樓選稿》卷六,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本,葉三十。
[38]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第 3992~3995 頁。
[39]郭柏蒼:《全閩明詩傳》,見《全閩詩錄》第四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