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江蘇 啟東 226200)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概念轉變理論,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會開發(fā)了“5E”教學模式,該模式可分為5個步驟:引入——探究——解釋——遷移——評價。這五個步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應用中不是分割、離散的,而應是依據(jù)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進程的需要,有機地進行整合,部分步驟在一堂課中可反復使用。這五個步驟的英文首字母均為“E”,故簡稱其為“5E”模式。該模式的意圖在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筆者以“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一節(jié)的新授課為例,談談該模式的具體應用和使用的注意事項。
教師出示實驗器材(條形磁鐵、螺線管、導線、電流表G等),按圖1所示連接好電路。將條形磁鐵的N極插入或拔出。
圖1
圖2
問題1:請學生判斷上述兩種情景下,感應電流的方向如何?
生A:當N極插入線圈時,穿過線圈的磁感線方向向下,且磁通量在變大,由楞次定律可知,感應磁場阻礙原磁通量的增加,即感應磁場方向向上,由安培定則可以判斷線圈中感應電流方向為a到b;當N極拔出線圈時,穿過線圈的磁感線方向向下,且磁通量在變小,由楞次定律可知,感應磁場阻礙原磁通量的減小,即感應磁場方向向下,由安培定則可以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為b到a。
問題2:對于某一個導體而言,怎樣才能在導體內形成電流?
生B:在導體兩端加上一個電源。
教師出示如圖2所示電路圖。
問題3:無論何種電流都是因為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才形成的。圖2中電源有何作用?類比圖1和圖2,從等效的角度看,線圈充當了何種作用?
生C:電源的作用是給導體兩端以持續(xù)的電壓,從而使得導體中的自由電荷能夠持續(xù)地做定向移動,線圈相當于電源。
師:在電磁感應問題中,感應電流的產(chǎn)生亦是由于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要有持續(xù)的電流,導體兩端必須加有持續(xù)的電壓。從兩張圖的比較看,圖1中有磁通量變化的那部分線圈充當了電源的作用,產(chǎn)生了電動勢,該電動勢又稱為感應電動勢。
問題4:當N極插入線圈時,線圈的a和b兩端,哪一端相當于電源的正極?你判斷的物理依據(jù)是什么?
生D:b端相當于電源的正極,依據(jù)是電源內部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
反思:“引入”步驟是“5E”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聚焦學生的目光,把學生的思緒引回課堂。上述設計中,問題1起到了溫故、啟新的作用,既復習了上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感應電流方向判斷的方法,又為引出新問題打下鋪墊。問題2的設計起到銜接的作用,通過問題3中兩圖的對比,學生能夠很快找到等效電源,明確感應電動勢的概念。問題4是本部分教學內容的遷移和拓展。從上述4個問題的設計看,通過圖片展示、復習舊知等方式,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利用比較等方法,幫助學生構建和理解相關概念。
問題:請猜想影響E感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判斷E感的大小?
師:E同學關于感應電動勢大小的判斷方法很好,具有簡單、顯化的特點,且可操作性較強。影響E感大小的因素到底是與“磁通量大小”還是“磁通量變化”甚至是“磁通量變化快慢”有關呢?請利用你手邊的實驗器材進行定性的驗證。
反思:“探究”是學生根據(jù)前期的猜想,通過實驗或邏輯推理,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測,尋找結論的過程。對于這一過程的處理,可按以下兩種方式進行:①教師應做好相應的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以便探究實驗順利開展;②觀察和統(tǒng)計學生錯誤點,依托典型性錯誤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清晰明了的認知。
學生依據(jù)實驗所得,驗證前期的猜想,形成結論:E感的大小與磁通量的變化快慢有關,且Φ變化越快,E感越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插入“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變化量的大小”和“磁通量變化率”的辨析,以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以上三個相近概念。
師:我們定性研究了E感的大小與磁通量的變化快慢的關系,那E感的大小與線圈匝數(shù)的關系呢?
一個個線圈串聯(lián)在一起,當穿過線圈的磁通量變化時,在每一個線圈上都要激發(fā)出E感,從等效的角度看,相當于n個小電源的串聯(lián)。
反思:“解釋”是對“探究”所獲結論的闡述,這一過程包含學生的自我表達和教師的引導、總結等,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總結、語言組織、分析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從上述分析看,本環(huán)節(jié)分三段進行:① 學生先對前期的定性探究實驗進行總結,得出相關的結論;② 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利用相關電路的知識進一步探討“匝數(shù)對E感的影響”,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理論探究的能力。
問題1:如圖3所示,設導體棒勻速運動速度為v、運動時間為t,有效切割長度為L,請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推導切割情景下的E感的表達式。
圖3
投影學生作答情況,指出其推導中所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
問題2:比較E感的兩個表達式,請分組討論各式的研究對象、適用情景。
反思:“遷移”是指在教學中將前面所獲得的規(guī)律或結論應用于問題解決中,從而加深對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通過縱橫拓展、比較,實現(xiàn)概念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從上述設計看,以尋找E感為主問題,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設計和鋪墊,為問題解決搭好“腳手架”,在問題解決中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延伸;通過“5E”模式,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中逐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掌握正確的科學方法,使其獲得問題解決的關鍵能力。當然,5個步驟不是獨立的,而應視教學所需有機融合,如上文中并沒有將“評價”步驟單獨列出,而是將該步驟滲透在前面的教學過程中,為“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支撐。
參考文獻:
[1] 吳成軍,張敏.美國生物學“5E”教學模式的內涵、實例及其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0,(6).
[2] 吳紅琴.“5E”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中學物理,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