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冀昱
近年來引進的印度電影大都取得了驕人的巨量票房和豆瓣的高評分,口碑更是持續(xù)發(fā)酵,引發(fā)國內(nèi)觀眾的強烈觀影熱情與眾多議論話題。影片的走紅,除了故事的通俗有趣、人物的鮮活生動、風格和藝術(shù)手法的幽默輕松,更在于影片從平民視角揭示社會矛盾、觸及社會痛點、針砭社會時弊、激發(fā)社會共鳴,將嚴肅沉重的主題作了通俗娛樂的演繹。以至影迷在欣賞、點贊之余,驚呼:“又一次被印度電影扎心了!”“印度電影又跑贏了我們?”“我們?yōu)槭裁磁牟怀鲞@樣的電影?”話雖然有些偏激,卻讓人產(chǎn)生種種思索。
還是從幾部印度影片說起吧。
一
在學校教育領(lǐng)域的階層固化,是社會貧富懸殊的后果之一,它引發(fā)平民、普通百姓的郁結(jié)和掙扎。我們的電影沒有觸及,而印度電影來了。
今年4月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揭示這一社會矛盾的尖銳性與中國當下社會某種契合度,讓觀眾面對銀幕,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這是一出中產(chǎn)家庭子女擇校“變形記”。影片揭開了印度社會教育資源分配極度不平等的癰疽。草根“暴發(fā)戶”、服裝店老板拉吉和太太米塔,為讓女兒皮婭進入頂尖私立名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買富人區(qū)學區(qū)房,試圖賄賂校長、竭力假扮名流,托人情找關(guān)系,還是難以“入流”、如愿。終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救命稻草”,企圖騙得名校按政府政策留給貧民25%的名額,于是搬進貧民區(qū)冒充貧民,應對上門“審查”……一對中產(chǎn)夫婦,“三界”游走,短短幾個月,鬧出了種種笑話,也嘗盡了尷尬與苦澀。而觀眾從中看到的,是貴族、富豪階層的冷漠、傲慢與虛偽,和底層貧民的樸實、善良和精神上的富有。
影片著墨不多、并非主要角色、卻令人震驚的一個人物,倒是貴族學校胖胖的女校長。她出身貧寒,自是一番奮斗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她舉止穩(wěn)重,貌似處事公道、清廉拒賄,開始給觀眾的感覺完全是個正面人物。其實,固化多年的階層地位,她骨子里早已經(jīng)變了,成了個“兩面人”。所以當假裝貧民的真相被人發(fā)現(xiàn),感到無地自容的拉吉前來“自首”,她斷然拒絕!因為她自知,侵占貧民子弟名額的,絕不只有拉吉女兒一人。而學生表演結(jié)束,拉吉要上臺自白,她竟下令保安去抓拉吉,要把他趕出去。拉吉止住了保安,在臺上對畸形教育制度、貴族學校虛偽面紗,作了振聾發(fā)聵的痛心揭露。此時,影片中除了拉吉妻子之外,開始沒有人站起來為他鼓掌,第一排一位男士還悄悄按住了身邊女士因感動想要鼓掌的手。這就透露出了女校長害怕被揭露的社會真相:在她的隱蔽內(nèi)心,窮人家的孩子即使中簽進了她的學校,也肯定付不起昂貴的校內(nèi)開銷,何不將名額用于暗中交易。可見,政府偏向、照顧貧民子弟的政策,在金錢誘惑的魔力下,甚至會被消弭于無形。
誠然,真實社會的階層固化,決非主人翁拉吉的一番理性高呼所能改變。社會越是貧富兩極分化,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不平等,還會愈加惡性循環(huán)?!捌鹋芫€”事實上的迥然不同,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只能是個偽命題。中下層百姓,也許奮斗一生,至多只能使下一代的“起跑線”向前移動那么一小點。但是影片通過這個荒誕甚至滑稽的故事,以及最后拉吉女兒從私立名校退學、進入他捐資助學、修整一新的公立學校就讀,這個“大團圓”式結(jié)尾,畢竟使影片題材原本的殘酷性,被注入了寶萊塢天生的樂觀明朗基調(diào)。模式化的喜劇樣式,消解了原本沉重的主題,給了人一線希望。
二
根據(jù)真實人物、事件改編的影片《摔跤吧!爸爸》,故事其實十分簡單:曾得過全國冠軍的退役中年摔跤手馬哈維亞,妻子生的偏偏接連4個都是女兒。一次女兒為了教訓欺負她們的鄰居男孩,居然把對方打得鼻青眼腫,他在向鄰居道歉的同時,欣喜中“天眼”一閃:何不培養(yǎng)如此能“打”的女兒成為摔跤手,以實現(xiàn)他奪得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的夙愿? 于是,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的他,面對妻女、鄉(xiāng)鄰、賽場工作人員、政府體育部門官僚的不理解、嘲弄、阻撓和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艱辛拼搏多年,終于將大女兒吉塔送上了世界冠軍的寶座,小女兒巴比塔也奪得了全國冠軍。盡管電影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jié)果,似乎缺乏“懸念”,然而影片的精彩之處,就在于通過精湛的人物刻畫、生動的情節(jié)細節(jié)和曼妙的音樂歌舞,展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馬哈維亞和他的兩個女兒的曲折歷程。
這個通俗故事最精彩的是前半段。男主人翁馬哈維爾少言寡語,個性“獨裁”,內(nèi)心卻深藏對女兒的愛。他嚴酷到近乎“殘忍”的一系列訓練要求,“粗暴”剪去女兒美麗的長發(fā),一度讓她們無法忍受。影片的歌詞抒發(fā)出了女兒們的心聲:“他是救世主,還是我們的夢魘?”“爸爸,請不要這樣折磨我們!”“請您仁慈一點,我們還是孩子”。
《摔跤吧!爸爸》
于是,在這場“父女戰(zhàn)爭”中,兒女們暗中破壞簡陋摔跤場的燈泡,偷撥父親枕旁的鬧鐘,假裝敗給陪練的堂哥,甚至逃避訓練、去參加晚上村里鄉(xiāng)親的新婚狂歡。而最終喚醒自我,使女兒們結(jié)束和父親心理對抗的,卻是那個新婚女孩的內(nèi)心哀訴:“我都希望能有你們這樣一個父親,至少你們的父親是為你們著想”,而不像她,從小就有整天做不完的家務,到了14歲,為了減輕父母家庭的負擔,就得出嫁給很遠地方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男人。
在這部影片中,可以欣賞到很多場印度邦級、國家級直至世界級精彩紛呈的摔跤比賽,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還能看到印度社會的“眾生相”,以及對種種社會痼疾的嘲弄、揶揄和諷刺。
有意思的是,片中男主角嚴酷訓練女兒,以實現(xiàn)自己的世界冠軍夢,曾引發(fā)網(wǎng)上一番爭議,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有人認為這是父權(quán)的自私和壓迫,是缺乏人性、對女兒們自由選擇人生的“閹割”。但更多人認為,這體現(xiàn)了父親對女兒的真愛,并指出評判不能離開印度的國情和農(nóng)村下層女性悲慘命運的客觀現(xiàn)狀,用都市女性的生存境況和心理來作比照是不合理、不恰當?shù)?。就如片中母親問:“女兒們這樣訓練,以后沒有男人愿意娶她們怎么辦?”父親的回答是:“等她們變得強壯了,好男兒隨她們挑。”事實上,即使在社會文明的女性觀上比印度也許先進了一個世紀的中國,農(nóng)村女兒被強迫出嫁、乃至被賣以換取兒子的媳婦的事,至今還存在和發(fā)生著。
三
片名一語雙關(guān)的《神秘巨星》,有兩條相互交織的主線。表層是小人物逆襲,從小喜歡唱歌、具有非凡天賦的女主角尹希婭,歷盡艱辛終于圓了歌星夢。里層則是對印度社會極度男尊女卑、父權(quán)至上、家庭暴力的抗爭。
影片中,尹希婭在有著同樣音樂愛好和天賦的母親娜吉瑪?shù)膸椭?,上傳罩袍蒙面的“神秘”演唱視頻,其實只是害怕受到殘暴父親的責罰,沒想到迅速竄紅,引發(fā)轟動。而身為工程師的父親法魯克動輒毒打妻子,看到女兒不佳的成績單,會暴怒中狠狠地用刀挑斷了女兒吉他的琴弦,而發(fā)現(xiàn)電腦竟是妻子偷賣項鏈換來的,居然又一次毒打妻子,命令女兒將電腦扔下樓!
《起跑線》
《神秘巨星》
《起跑線》
要說人物刻畫,其實母親形象的深刻度超過主角女兒,因為性格隨著劇情發(fā)生深刻嬗變,才是人物更為動人、發(fā)人深省的源泉。有人認為,歷來對丈夫逆來順受的母親,怎么會在全家即將飛往沙特的機場,僅由于丈夫因行李超件、將遭罰款、要拋棄那把吉他,就和丈夫正面對抗,毅然“決裂”?似乎顯得突厄,不合情理和性格邏輯。其實這是沒有看到母親性格一步步發(fā)展的脈絡。如果說,她早年就曾抗拒丈夫、離家拼死才生下了尹希婭;之后她“偷”丈夫的錢給女兒買吉他,賣掉嫁妝項鏈給女兒買電腦,促成了女兒上傳演唱視頻,也是為了女兒和丈夫暗中抗衡;那么,在后來的一場母女沖突中,她的心靈終于受到了巨大的觸動。
那天,尹希婭在著名音樂人夏克提幫助下,好不容易得到女大律師提供的離婚法律文書,回來交給母親,開始,震驚的母親憤怒責罵女兒竟敢不顧危險,私自乘坐飛機前往孟買錄制電影主題歌曲,還斷然拒絕女兒的離婚提議,她覺得“男人的脾氣都一樣”。最重要的是“你爸爸沒問過我要不要結(jié)婚,我女兒也不問我想不想離婚,沒人關(guān)心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憋@然,她的自尊受到了女兒的傷害!這對相互摯愛的母女,第一次爆發(fā)了激烈爭吵。女兒含著淚,向母親發(fā)出一聲聲靈魂的吶喊,責問父親究竟有沒有過錯,責問該不該認命,更質(zhì)疑人生的“定數(shù)”……
正是由于這場母女的心靈沖突,才引發(fā)出后面機場最尖銳、最痛快淋漓的夫妻大對抗。雖然已從姑奶奶處得知自己“身世”的女兒,萬念俱灰,為了報答母恩,也認了命,甚至對父親將要把她嫁給她素未謀面的沙特丈夫,也暫時模糊了態(tài)度和選擇。但面對竟要在機場公然家暴的丈夫,壓抑已久的母親終于爆發(fā)。她勇敢擋住丈夫的手,平靜、堅定地說這把吉他不是“垃圾”,而是女兒的夢想!沒有夢想,是生是死,是醒是夢都沒有意義!接著從行李箱拿出離婚法律文件,自己簽完字,遞給暴怒中的丈夫,找回吉他,帶著女兒和兒子凜然走出機場,把氣得發(fā)抖、終于“讓步”,答應留下吉他的丈夫拋在了身后。這震撼人心的一幕,其力度,甚至超過了影片結(jié)尾母女在孟買“魅力”大獎頒獎典禮上,“神秘巨星”露面,上臺領(lǐng)取大獎、受到全場歡呼的輝煌—因為這是人性的升華和勝利!
印度電影擅長歌舞。片中她那些用心唱出來的優(yōu)美的歌,抒發(fā)出了普通人、小人物面對世界變幻、人生無常的茫然、憂傷和對美好的向往。影片中性格獨特、鮮明的有趣人物不少。那個已經(jīng)過氣,開始被藝壇冷落的夏克提,習慣于滿口毒舌,還幾次因緋聞而離婚,“名聲”不好,卻不但慧眼識才,還對尹希婭有著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流露出他心底仍有善良、真誠的另一面。他曾說自己和尹希婭的經(jīng)歷非常像,他的骨子里依然有著小人物的哀痛和孤獨,讓人怦然心動。
當然,許多印度電影佳作,也有為追求戲劇性、“前后呼應”,時而有過于夸張、巧合等人為痕跡和不足。單說票房,或者熱門程度,美國和國產(chǎn)的一些“大片”,也并不亞于、甚至還明顯超過這些印度電影(而在世界電影市場上,中、印電影的票房和受歡迎度的對比,恐怕就完全是另一種“狀況”了)。但是人們還是對近年來的印度電影感到親切、喜歡,影迷是如此,跟著口碑而來的普通觀眾也是如此。因為除了娛樂,熱鬧、“好看”,這里還有共鳴和熨帖,有人心的相通??梢?,要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僅靠高票房贏不了尊重,單有大投資、高科技、炫人耳目的繽紛場景和“腦洞大開”的奇幻故事,也終究無法得到心靈的深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