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昶
摘 要:在運動隊中,運動防護師需要像其他的衛(wèi)生保健人員一樣,必須有意識的并且能夠采取一些措施來防止傳染病和血源性病原體的傳播。當防護師作為衛(wèi)生保健人員時,將運動訓練室保持在一個盡可能清潔無菌的環(huán)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如果不采取這些措施無異于將所有人置于險地。運動防護師必須采取一切預防措施,盡量減少接觸血液和其他傳染性物質的可能性。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淺談運動隊中對傳染病及血源性病原體的防護措施。
關鍵詞:傳染病 血源性病原體 運動防護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1(c)-0031-02
1 傳染病
傳染病是一種被稱作病原體的微生物入侵或感染宿主(人或動物)而引起的可傳染性疾病[1-3]。病原體通過破壞生命過程或刺激免疫系統(tǒng)產生防御反應來引發(fā)疾病。病原體引起的免疫防御反應,包括高熱、炎癥以及其他損傷性癥狀,可能會比病原體本身能夠引起的直接損傷更具破壞性。最常見的病原體有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4]。微生物可以在宿主體內健康的存活,而不引起任何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宿主逐漸對微生物產生抗性。然而當微生物以某種方式通過動物體傳播到人體中時,它可能是有害的并且在新的宿主體內成為病原體。傳染病的傳播需要介質和傳播源,比如攜帶瘧疾的蚊子將這種微生物傳播給人后,這種微生物就成為了病原體使人體感染了疾病[5]。如果感染性疾病能夠從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傳播,這種感染性的疾病就具有傳染性。傳染形式包括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有三種類型的直接傳染形式:身體接觸(例如撫摸,性交)、唾液傳播(例如吸入身邊正在打噴嚏的人的唾液)、糞便-口腔傳播(例如原病原宿主手上的糞便進入新宿主的口腔中)[6]。
2 血源性病原體
血源性病原體是對能夠通過接觸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的病毒的統(tǒng)稱。病毒是一種依賴其寄生的細胞中的營養(yǎng)物質生存的亞顯微寄生微生物,它是由脫氧核糖核酸鏈(DNA)或核糖核酸鏈(RNA)組成,一個病毒中只含有DNA或RNA這兩者其中的一種,病毒中的遺傳物質外包繞著蛋白質外殼。病毒是一種寄生生物,只能依賴宿主細胞進行代謝和繁殖。病毒通過細胞再定向活動進行繁殖并使宿主患病。血源性病原體是存在于人的血液和其他體液(包括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液、滑液和其他被血液污染的液體)中并且能夠致病的一種病原微生物。三種最重要的血源性病原體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7]。
2.1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會侵入肝臟,造成終身感染,并且會導致肝硬化(瘢痕化)、肝癌、肝衰竭和死亡。乙型肝炎病毒不會通過食物、水或偶然的接觸來傳播,但當被病毒感染的人的血液進入正常人體時,乙肝病毒會在體內擴散。例如,與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未戴安全套)、與乙肝患者共用針頭或被乙肝患者使用過的針頭或尖銳物品扎到的醫(yī)療工作者都會被傳染乙肝病毒。接種過乙肝疫苗并已經對該病毒產生抗體的醫(yī)療工作者沒有感染這種病毒的風險。全世界范圍內約有3.5~4億的人患有乙型肝炎(相比之下,全世界只有4000萬的艾滋病患者)。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已有140萬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約有5000人死于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8]。據(jù)估計,每年約有8700名醫(yī)務工作者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約有200人失去生命[8]。
2.2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在最開始被稱作非甲非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病。丙型肝炎是美國最常見的慢性血液傳染病,至少有85%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者發(fā)展成慢性感染,67%的感染者發(fā)展成慢性肝病。丙型肝炎是肝移植手術的主要疾病。有3%的慢性肝病患者死于肝硬化或肝癌。據(jù)估計,全世界約有1.7億人,美國約有450萬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這450萬人中有270萬人是慢性感染患者[9]。
2.3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種能夠與宿主結合的逆轉錄病毒。它可以感染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大量細胞,如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能夠降低免疫系統(tǒng)在預防疾病方面的功能。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約有3400萬人感染艾滋?。ò滩〔《荆J澜绶秶鷥?,每1000名15~49歲的人群中約有11名攜帶艾滋病病毒。2010年全世界新增270萬例艾滋病患者,平均每天有7500人被感染,僅在這一年中艾滋?。ò滩〔《荆┑南嚓P疾病就造成了全世界190萬人死亡[10]。
3 運動領域的血源性病原體的相關狀況
一般來說,運動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幾率很低[11-13]。在運動中,艾滋病病毒幾乎不可能從一個運動員傳播到另一個運動員身體中[14]。一項有關職業(yè)足球的研究估計,艾滋病在運動員中傳播的概率約為百萬分之一。目前為止,還沒有艾滋病在運動中傳播的相關報告[15]。一些運動可能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因為某些運動中,運動員之間會有身體接觸,會有運動員接觸另一個運動的血液的可能性[16]。一些運動例如武術、摔跤和拳擊在理論上會有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4 運動隊中相關預防措施
4.1 運動員上場之前的準備
在運動員上場訓練或比賽之前,任何開放性的皮膚傷口或損傷都應進行包扎和固定,避免其與其他運動員接觸。封閉性的包扎方法會減少運動員之間交叉感染的機會。其中的一個包扎方法是利用水膠體材料進行包扎,水膠體材料是一種優(yōu)質的保護層。這種類型的包扎材料還有防止傷口再次裂開的作用,因為它能夠保持傷口周圍皮膚的潮濕和柔韌。
4.2 運動中出血時的處理
開放性的傷口和其他有疾病傳播風險的皮膚損傷都應該給予其積極的治療。在運動時出血的運動員必須立即下場進行處理,只有當醫(yī)務人員認為其安全時才能返回場上。沾染血液的運動員的球服的傳染性必須進行評估,在運動員返回賽場之前,必須更換沾染血液的球服。
4.3 個人預防措施
在賽場上或運動訓練室中的所有的醫(yī)務人員在可能與血源性病原體接觸的情況下都必須使用適當?shù)姆雷o設備。防護設備包括一次性的手套、沒有吸附性的隔離服、面罩和護罩、眼睛護具和復蘇設備的一次性的口狀物。處理血源性病原體的設施應放置在場邊的急救包中。當處理任何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時,必須使用一次性的非乳膠手套。當出現(xiàn)嚴重出血或使用尖銳器械時,建議戴上雙層手套。情況處理完畢后,應小心摘掉手套。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厚的毛巾替代手套。
4.4 保護運動員免受病毒暴露的一些措施
以下幾個建議可以用來進一步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在高風險的運動中運動員使用嘴套,運動員在練習和比賽后立即淋浴以及對可能感染HIV、HBV和HCV的運動員進行評估以及乙肝疫苗的接種。
4.5 病毒暴露后的處理流程
在暴露事件發(fā)生后,運動防護師應對運動員進行保密的醫(yī)療評估。該評估包括暴露的途徑、傳播源的辨別、血液測試以及研究有關該疾病的相關評估資料。
參考文獻
[1] Hamann B.Disease: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Z].2006.
[2] Jaworski C,Carrie A,Donohue B.Infectious disease[J]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2011,30(3):575-590.
[3] Minoee A,Wang J,Gupta GK.Sports: The infectious hazards[J].In Schlossberg D: Infections of leisure,2015,3(5).
[4] Landry G,Bernhardt D.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Z].2003.
[5] Walsh K, Raedeke S.Infection and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the athletic training setting[J].Athletic Therapy Today,2004,9(3):11.
[6] Payne W,Hahn,Dale B.Understanding your health[M]. Hahn McGraw-Hill,1999.
[7]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edic Surgeons: Bloodborne pathogens[Z].2011.
[8] Barreto M.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ology[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6,60(3):192.
[9] Dolan M. The hepatitis C handbook[M].Berkeley,CA,1999, North Atlantic Books.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gress report[Z].2011.
[1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Human immunodefi ciency virus and other bloodborne viral pathogens in the athletic setting[J].Pediatrics,2009,104(6):1400-1403.
[12] Gutierrez R.Bloodborne infections and the athlete[J]. Dis Mon,2010,56(7):436-442,
[13] Harris, M. Infectious disease in athletes[J].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2011,10(2):84-89.
[14] Deere R,Stopka C,Curran K,et al.Universal precautions for bloodborne pathogens: A checklist for your program[J].Strategies,2001,14(6):18.
[15]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Bloodborne pathogens guidelines for athletic trainers[J].JAthl Train,1995,30(3):203.
[16]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Human immunodefi ciency virus and other bloodborne viral pathogens in the athletic setting[J].Pediatrics,2009,104(6):14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