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鳴
摘 要: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人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科技巨大的沖擊下不斷的發(fā)生改變。但唯一不變的卻是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在大健康時代下,人們無論身體和心理都是亞健康狀態(tài)。人們迫切的需求一種緩解壓力,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作為傳統(tǒng)的文化運動項目,太極拳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關注,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項傳統(tǒng)的文化運動項目,太極拳的發(fā)展和教學也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受到不小的挑戰(zhàn),本文將從大健康時代下高校太極拳典范的危機出發(fā),探討太極拳教學突破的新策略。
關鍵詞:大健康時代;太極拳;危機;策略
在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取向中,人們對疾病醫(yī)療衛(wèi)生安全、生命健康有著多元化層次的精神需求。從過去的單一的側重于醫(yī)療救治的模式向提前預防,側重保健的養(yǎng)生康復模式。人們精神追求的日益豐富,人們對保健養(yǎng)生越來越重視,人們開始進入大健康時代。
太極拳作為歷史悠久的保健運動種類,具有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凈化心靈、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深受國人的喜愛。伴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在大健康時代,太極拳的受眾越來越年輕,甚至走國際化路線。因此,促進高校的太極拳教學的推進和發(fā)展成為當代群眾的精神需要。
一、高校太極拳教學典范的危機
作為傳統(tǒng)健身活動的一個典范,太極拳教學也是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典范[1]。為傳承文化,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提高群眾身體素質,遵循科學性和使用性原則,將文化和體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各高校穩(wěn)步推進太極拳運動的宣傳和發(fā)展。然而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完成太極拳考試過后,并沒有人將太極拳作為一種休閑方式而在生活中延續(xù)下去。年輕一代喜好太極拳的比例雖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大部分的學生僅僅將太極拳的學習當成一種課業(yè)負擔或是未來求職的一項技能,而不是真正的將太極拳作為一種休閑養(yǎng)生方式,沒有行成終身鍛煉和大眾體育的行為意識。
二、高校太極拳教學典范出現(xiàn)困境的原因
(一)基于運動的合作性
太極拳是一種單體性項目,強調身體與自然的合一,通過氣息的吐納和自然規(guī)律產生共鳴,達到強健體魄、保健醫(yī)療的作用。所以從運動合作角度上講,它不追求團體合作和競爭對抗,而是追求自律、自感以實現(xiàn)自身的身體協(xié)調性發(fā)展。這種發(fā)展追求并不符合當下青年一代活潑好動,喜好競爭對抗、結識交游的性格特點。因為學生的身體強健,并沒有養(yǎng)生的概念,因此在運動動機上看,學生只是將運動作為一種排解孤單,獲取快樂的方式。在運動項目多選的條件下,他們有精力有理由的去選擇球類等競爭對抗性運動項目。而很少選擇自己一個人的運動項目。
(二)基于太極拳的運動特性
太極拳不僅是一項單體的運動項目,它還是以緩慢著稱的運動科目[2]。一方面,作為浮躁的青年一代,學生很難適應這種慢節(jié)奏的運動風格。雖然他們在意識上明確這種慢運動有利于身體的健康發(fā)展。但從耐心的堅持上,很多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望風而逃。即使有想堅持的同學也會因為同伴的退縮而逐步喪失信心,進而放棄了曾經的堅持[3]。太極拳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出現(xiàn)質的飛躍。由于學生意志的缺乏和主觀能動性的薄弱,很多學生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進入到了平臺的階段。一些堅持不下去的學生會自動退縮,一些因為沒有見到明顯效果的學生也會在遲疑后放棄學習。想要獲取太極拳的奧秘一定要長久的堅持,水滴石穿才能在長期的實踐操作中領悟出來。另一方面,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枯燥乏味的,太極拳通過節(jié)奏、剛柔、形體和力量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的能力,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那么想要學生領悟太極拳的奧秘,掌握這種審美能力,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枯燥的動作訓練。這種機械性的學習方式嚴重的遏制住了學生對太極拳學習的熱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
三、高校太極拳教學的新策略
為迎合大健康時代下人們對太極拳學習的要求[5]。高校太極拳典范教學急需新的轉變。作為體育項目的典范,高校太極拳教學也承擔著高校體育改革的先鋒責任。那么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和大眾的需求,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法求新求變
課堂是專業(yè)知識的主要傳播場地,只有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后,才能有序的進行后續(xù)的操作。然而傳統(tǒng)的講授式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在學生的聽課習慣和發(fā)展要求,轉變思路成為教師改進課堂的新方向。一方面,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個性化教學方法,推進學生對太極拳的了解和認識,加強學生對拳法技巧的分析和實踐,將太極拳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譬如將太極拳和防身結合在一起,滿足了學生太極拳功能性學習的欲望。另一方面,打破傳統(tǒng)的理論說教模式,將太極原理和太極拳的歷史由來,以故事或者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形象直觀的解說方式解開了太極拳的神秘感,滿足了學生對太極拳的好奇感。從思維意識上,體驗到了太極拳歷久彌新的文化脈絡,感受到太極拳獨特的藝術魅力。從精神上承擔其繼承和發(fā)揚的歷史重任。
(二)學法求新求變
隨著太極拳學習受眾的年輕化,太極拳的學習方法也要符合學習受眾的心理發(fā)展需求。太極拳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習個體,而是一群人的小組團體。在學習過程中,將學員進行分組,注重成員的水平分配。遵循以強帶弱的原則,進行人員搭配,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既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又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時對小組進行積分制評比,一方面,優(yōu)秀的小組會獲得獎勵,提高學生的參與實踐行,另一方面,以小組對抗賽的形式,增強太極拳的對抗性,加強了學生對太極動作的熟練程度,提高了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對抗中,實現(xiàn)運動審美的體驗。
(三)玩法求新求變
太極拳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它也可以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學習的樂趣。依托新型的教法和學法,高校太極拳的學習更應該符合現(xiàn)代生活的意趣要求。通過新型的娛樂方式的展開,我們將太極拳和娛樂聯(lián)系在一起。在練習或者學習太極拳時,配置不同節(jié)奏的音樂,發(fā)揮學生對音樂的敏感,使枯燥的重復性動作實踐也變得生動有趣。同時,我們在練習比賽過程中也可以拍攝小視頻發(fā)送到社交媒體網(wǎng)絡中,或者運用直播平臺直接進行展示,讓大眾去評價觀看,用大眾的輿論力量加強學生的耐力和持久力。真正將太極拳帶入到大眾的視野,為人們揭開太極拳神秘的面紗,進一步推進太極拳的傳播和發(fā)揚。
結語:
總而言之,在大健康時代,高校太極拳教學的求新求變已成為體育改革的典范。對體育和生活的結合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對太極拳教學有著清晰的認識,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新的學習方式,真正揭開太極拳神秘的面紗,讓太極拳真正回歸大眾、融入民間。
參考文獻:
[1]楊子.高校太極拳教學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1):170-170.
[2]王大利.高校太極拳教學誤區(qū)探究[J].科技資訊,2017(4):173,175.
[3]李志剛.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方法多元化改革[J].科技資訊,2017(31):168-169.
[4]向青松.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7(8):191.
[5]班嬋,王躍,花啟文,等.大健康時代下高校太極拳教學典范的危機[J].當代體育科技,2017(20):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