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朱虹 許春華
摘 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推進,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有效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出發(fā),對目前我國有效教學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高校;有效教學
一、有效教學的涵義
有效教學的概念始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個概念提出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目前,對于有效教學,我國學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一般來說,國內有效性教學的涵義一般包含以下觀點。
1、基本涵義觀,有部分學者認為有效教學中的“效”主要指教學效益,有效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教學效益。他們把有效教學看作一種教學規(guī)律,是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個人價值而組織的活動。它需要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教學設施的投人,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圍繞這個核心,要求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教學熱情,精心設計課程,綜合運用教學技巧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2、多重涵義觀,有一些學者認為,有效教學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意義。教學效果反應的是教學產出與教學投入的比值,教學效率反應的是學員在課堂上時間精力的投入與由此而得到的收獲的比值,教學效益反應的是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教學目標的相符程度。在這三個涵義當中,教學效益是最終目標。
此外,還有其他更多層面的解釋。縱觀國內學者的定義,所區(qū)別基本集中在對有效的“效”字的理解,但無論那種涵義解釋,對有效教學的最終目標解釋基本一致,就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個人、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相符。有效教學最為關注教學的主體學生,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關注學生思維模式的變化和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傊行Ы虒W不僅注重課程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更關注教學對學生思想、行為、態(tài)度、創(chuàng)造力上是否產生持久的實質性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高校有效教學的特征
國內關于有效教學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師的教學行為上。研究認為,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的指引,直接決定著教學實踐的內容。教師所持什么樣的理念,決定了教學的目標、任務等,我們常常說到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就是對教學理念的認知。教學方法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的工具和技巧,是影響教師執(zhí)教能力的關鍵性因素。目前隨著教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教學方法也不斷出現(xiàn),教師必須盡可能地去熟悉和掌握這些教學方法,并能夠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此外,作為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堂中知識的容量和難度,讓學生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里獲得適度的知識。一方面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充實完整和拓展性,保證學生的知識量,另一方面要防止?jié)M堂灌與面面俱到,不要因為拓展而借題發(fā)揮、離題萬里。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難度適中,也是確保課堂教學效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若過于晦澀,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會使學生感到迷惑,甚至出現(xiàn)厭學的態(tài)度,從而影響課堂效率。反之,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若過于膚淺,無法讓學生開動思維,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使學生感到厭倦,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樣也不會高。因此,任何一堂課,既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也要注重授課形式的選擇,更要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夠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此外,有些學者的研究注重從整體上把握有效教學的特征。觀點認為,有效教學首先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一個嚴肅的智力行為,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科研探索,在正確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技巧,使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中,高效吸收知識,能力得到提升,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其次,有效教學要圍繞學生為教學中心,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灌輸?shù)慕虒W內容,而是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積極的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這需要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課堂環(huán)境,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自由和安全,在這種和諧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生敢想敢說,教師才有可能調動起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活躍的思維,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