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雜志2018年5月14日號
這篇《紐約客》的長文再次探究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潛在影響和深遠意義,它引述了大量科技界人士的研究和觀點,頗具深度,同時結合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來解讀人工智能,不乏趣味,又充滿著浪漫的人文氣息。
一直以來,許多科學家和有識之士,包括蓋茨、馬斯克和霍金等,不斷發(fā)出警告稱,一旦人工智能進化到所謂的通用型即AGI的階段,它的智能程度遠超人類,世界末日就可能隨之而來。當人工智能進化到創(chuàng)造它的人類難以理解的階段,它好像具有了直覺和創(chuàng)造力,這時人類有種背后發(fā)涼的感覺,它可能是人類最后的發(fā)明。
本文指出,AGI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專家們在最新調查中預計它們到來的時間點是2047年,它將為人類解決一大堆難題,但也會帶來種種風險。像所有技術一樣,一旦人類失去對它的控制,就可能帶來災難,比如,火,電力,汽車,核電站,當然,也包括人工智能。奇怪的是,科幻小說的作者們并沒有預見到AGI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人類似乎并不擔心這個問題。有些人認為,人類的智力與人工智能各有所長,可以是互補的,人類在AI的協(xié)助下,不會失去工作,只會更好地發(fā)揮所長。另一方面,機器也會渴望更像是人類,至少在影視作品中是這樣,它們會有人類那樣的意識,讓人類難以分辨。
本文提到,AGI系統(tǒng)要想達成我們指定的目標就需要掌控全局,因此,它的真正危險,也許不是來源于惡意或者它出現(xiàn)自我意識,而恰恰是它的自主,這時人類的處境就好比是小孩子玩炸彈,失去了控制它的能力。那么,該怎么辦呢?是給AGI注入價值觀,還是尊重AGI,讓它自己來解決這個難題。本文認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可能與人類如何看待自己有關。因此,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性,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方面。
《大西洋月刊》2018年6月號
近來,人工智能的熱度持續(xù)攀升,領頭羊谷歌公司繼阿法狗在圍棋上將人類挑下馬之后,又推出人工智能個人助理,它可以替我們打電話訂餐廳,預約理發(fā)服務,雖沒有阿法狗那么轟動,但還是狠狠地刷了一次屏,因為它竟然騙過了接電話的服務員。就在這個當口,美國德高望重的基辛格博士在《大西洋月刊》上發(fā)表了這篇文章,他特別指出,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影響,人類的歷史正在走向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基辛格表示,他本人并非技術專家,但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和一名有實戰(zhàn)經驗的政治家,在聽取了許多技術專家的介紹,他意識到,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正在深刻改變著現(xiàn)代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由啟蒙運動引領的理性時代的當代世界秩序正處于變動之中,未來的世界將依賴數(shù)據(jù)和算法所驅動的機器。數(shù)據(jù)即意義,人們不再自省,幾乎不過問歷史或哲學,只要數(shù)據(jù)和算法即時有用,真理變成相對的,我們更關注信息,而不是智慧。
基辛格警告說,人工智能與之前的自動化不同,自動化只是手段,而人工智能與目的有關,它會建立起自己的目標,特別是目前想要實現(xiàn)的可執(zhí)行多種領域任務的通用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利用數(shù)據(jù),對人類未來作出判斷,其結果有著內在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悖論:世界變得更透明,但它也變得越來越神秘莫測?;粮窨偨Y了三個方面的隱憂:第一,人工智能可能會得出人類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第二,人工智能在達成既定目標中,可能會改變人類的思想進程和人類的價值觀;第三,人工智能或許可達成既定目標,但是不能解釋出其結果背后的道理來。
基辛格認為,人工智能的決策和行動,有一天會超出人類的解讀能力,就像阿法狗下出的每一步棋,我們不僅關心輸贏,我們還關心背后的思考和意義。開發(fā)設計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追求的是科技和商業(yè)的極致,他們并沒有從人文傳統(tǒng)的視角看這個問題。因此,人工智能對人類的認知本質構成威脅,假如我們不趁早準備應對,未來人類可能會面臨存在性危機?;粮裣喈斂隙ǖ刂赋觯偃缯槐M快行動起來,人工智能可能會終結人類的歷史。你說,基辛格是不是有點杞人憂天呢?
《科學美國人》同站2018年5月15日
這篇《科學美國人》的文章很有意思,它總結了關于人們并不了解自己的十件事,引用許多研究說明了我們很可能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理解自己。也許你會不以為然,還有誰比我自己更了解我?
好吧,下面我們把這十件事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第一,你眼中的自己是扭曲的,我們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偏見;第二,你完全不明白自己的動機,人們的潛意識藏得很深;第三,外在表現(xiàn)說明了你的許多,因此,我們最親近的人往往看我們更準確,特別是那些突出反映在行為當中的性格特征;第四,離自己遠一點看自己更清楚,我們通過獨處或冥想,讓潛意識與目標趨于一致,可提升幸福感;第五,我們經常高估自己,人們越無能,就越難意識到自己的無能,這就是Dunning Kruger效應;第六,看不起自己的人更經常有挫敗感,這與前一條并不矛盾,二者都很常見;第七,你自欺欺人卻不自知;第八,“真我”體現(xiàn)了你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觀;第九,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行為更端正,心理學家Drazen Prelec提出了給自己發(fā)信號的理論,即我做一件事更多是做給自己看的,而不是證明給別人看的,比如,為什么有人寧愿花幾十萬買真勞力士,而不是花幾千弄一條真假難辨的仿冒品,就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第十,你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你就可以做到更好,這就是Carol Dweck著名的成長心態(tài)。
本文最后指出,獲取對自我的認識比人們想象的更難。當代心理學從根本上質疑我們可以客觀地、確定地了解自己,可以明確的是,自我并不是一個物品,而是對變化中的環(huán)境不斷適應的一個過程。
(本欄目撰文 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