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壽 頡敏華 吳小華 陳柏 王學喜
摘要:中藥材的科學養(yǎng)護是防止其生蟲霉變的有效措施,對中藥材內在質量的保持起關鍵作用。綜述了微波干燥技術、遠紅外加熱干燥技術、輻射滅菌技術、氣調養(yǎng)護技術及“藥對”技術等在中藥材干燥、防霉保鮮等方面的應用及其局限性。展望了新型養(yǎng)護技術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中藥材養(yǎng)護;微波干燥;遠紅外加熱;輻射滅菌;氣調養(yǎng)護;防霉保鮮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10-0074-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0.022
Research Advances in Storage and Fresh-keeping technology of Blueberry
LIN Lingna 1, 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2. Editorial Office of Fujia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of blueberry and blueberry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such as cryogenic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storage, 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 preservation, irradiation preservation, chitosan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chem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packaging, biological preservative, plant extract preservation and other preservative techniques. And the future trend in development of fresh-keeping storage technology of blueberry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Blueberry;Fresh-keeping; Post-harvest disease;Research advances
中藥材在倉儲過程中極易發(fā)生蟲蛀、霉變和泛油及氧化褐變導致色澤暗淡等問題,致使其藥效減損,對中藥材的內在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傳統(tǒng)的養(yǎng)護方法有風干晾曬法、密封法、冷藏法等[1 ]。傳統(tǒng)養(yǎng)護法具備經濟有效、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是目前中藥材儲存養(yǎng)護的主要方法。隨著我國中藥材需求量的日益擴充,對藥材質量的要求明顯提高,大量的藥材需集中進行加工和處理,而傳統(tǒng)的養(yǎng)護措施效率較低,且易受環(huán)境影響,已不能夠滿足工業(yè)化生產的要求。因此,新型養(yǎng)護技術如微波干燥法、遠紅外加熱干燥法、輻射滅菌法和氣調養(yǎng)護法等新技術逐步應用于中藥材的殺菌防霉實踐中。我們就目前中藥材養(yǎng)護技術的應用做一綜述,并對養(yǎng)護效果、成本、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進行評價,以期為中藥材的科學養(yǎng)護提供參考。
1 物理養(yǎng)護技術
1.1 微波干燥技術
微波是指頻率300 MHz~300 GHz、波長1 mm~1 m(不含1 m)的電磁波[2 ]。微波干燥是通過物質內部分子間摩擦碰撞從而使動能轉化為熱能的干燥方法[3 ]。采用微波技術對中藥材進行干燥滅菌,具備穿透力強、干燥速度快、加熱均勻、效率高等特點,既可殺菌滅霉,又可減少藥材主效成分損耗,有利于保持藥材品質。
劉紫全等[4 ]對貯藏過程中最易霉變的當歸、黨參、蜜炙百部3種中藥材飲片用微波爐處理后,藥材霉變速度顯著放慢,且隨微波爐加工時間的延長發(fā)霉時間延緩,從而有效保持了藥材的質量。秦建華等[5 ]采用不同干燥法處理馬齒莧發(fā)現(xiàn),真空微波干燥樣品與真空冷凍干燥樣品對O2-的清除率無明顯差異,且真空微波干燥法效率更高,干燥速度更快。王玉等[6 ]以橙皮苷、多糖、揮發(fā)油的含量為指標,比較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對川佛手藥材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適于川佛手藥材的干燥方法為微波干燥和熱風干燥。李菁等[7 ]利用微波真空干燥對金銀花進行處理,經微波真空干燥的金銀花的感官指標如花蕾飽滿度、色澤等以及綠原酸含量均優(yōu)于晾干、烘干和真空干燥3種方法,建議在加工方式中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法。段素敏等[8 ]利用熱風-微波聯(lián)合干燥法對當歸進行加工,結果表明在熱風(70 ℃)干燥 20 h+微波(100 mA) 干燥 6 min條件下,所加工的當歸藥材各項理化指標均符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規(guī)定,最終確定熱風—微波聯(lián)合干燥技術為當歸藥材產地加工中的干燥方法。
微波干燥殺菌效能與中藥材的性質及其含水量有密切相關,含水量越高,其吸收能量越多,產生的熱能越高,殺菌效果越好,適于除質輕的葉類和含揮發(fā)油類藥材外的大部分藥材。但是,含水量高的中藥材如若干燥不及時、不徹底,發(fā)霉的幾率反而更大。且該技術對操作人員的防護措施更為嚴格。
1.2 遠紅外加熱干燥
遠紅外線為波長30~1 000 μm 的電磁波,遠紅外加熱干燥即紅外發(fā)射原件發(fā)出的遠紅外線被中藥材分子吸收,改變分子的振動和運動狀態(tài),分子由摩擦和運動而生熱,產生自發(fā)熱效應,使水分和其他溶劑分子蒸發(fā),從而達到加熱和干燥的目的[9 ]。遠紅外干燥加熱速度快、加熱效率高,節(jié)省能源,安裝、操作方便,且非常安全。但遠紅外波長短透入深度小,適合干燥薄層藥材,及含水量大、有效成分對熱不穩(wěn)定、易腐爛變質或貴重藥材及飲片的快速干燥。
朱俊霖等[10 ]比較了6種不同干燥方法處理黃芪后對其有效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遠紅外干燥(烘干溫度60 ℃)條件下,保持黃芪有效成分的效果由于其他干燥方法,其黃芪甲苷的質量分數平均為14.43%。羅磊等[11 ]采用熱泵遠紅外聯(lián)合技術干燥金銀花,結果表明熱泵遠紅外聯(lián)合干燥金銀花的時間較熱泵干燥大大縮短,復水性提高,干燥能耗降低,有效活性成分得到較好的保留。Ning X F 等[12 ] 對韓國太極人參進行遠紅外法干燥表明,紅外干燥時間較45 ℃普通熱風干燥縮短了 3.0~3.5 d;經45 ℃紅外干燥后的人參感官良好,內部結構完好。郭盛等[13 ]比較陰干、曬干、烘干、冷凍干燥、微波干燥、遠紅外干燥6種干燥方法對何首烏中主效活性成分轉化的影響,發(fā)現(xiàn)經遠紅外干燥的何首烏藥材的結合型蒽醌含量最高,且經該方法制備的樣品的綜合評價指數顯著高于其他5種干燥方式。
1.3 輻射滅菌
輻射滅菌技術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60Co放射出的γ射線殺滅微生物的一種方法。γ射線穿透力強,照射藥材時,可迅速殺滅其內外部的病菌。輻照技術處理能耗低、節(jié)省成本,且方法簡單、無污染,還能徹底殺菌,是目前傳統(tǒng)中藥材貯藏的有效養(yǎng)護技術。段寶忠等[14 ]用不同劑量的60Co-γ射線輻照川貝母,發(fā)現(xiàn)放置2 a后,其外觀形態(tài)和主效成分含量基本保持不變,且無霉變、蟲蛀等現(xiàn)象發(fā)生。雷曦等[15 ]采用60Co-γ射線輻照當歸、黨參2種中藥材,結果表明輻照前后的藥材有效成分與含量基本沒有變化,同時可有效抑制霉菌生長。但因輻照場所投資大、所需設備復雜、費用昂貴、維護難、防護措施嚴格等,輻照技術不能在普通倉庫中應用。
1.4 氣調養(yǎng)護
氣調養(yǎng)護技術是通過調整控制密閉貯藏環(huán)境中的氧濃度來進行中藥材貯藏的一種有效方法。其原理是使藥材處于一個低氧、高二氧化碳的密閉狀態(tài)、從而抑制微生物繁殖及藥材自身的呼吸,不僅可使藥材的陳化速度變緩、還能防止藥材因吸潮而發(fā)霉,從而保證中藥材的貯藏品質。氣調養(yǎng)護技術既可殺蟲防霉,又能保持藥材原有的色、味,且成本低廉、無毒無害、適用性廣、操作方便。陶蕾等[16 ]采用抽真空、充氮法處理不同水分含量的黨參、黃芪、當歸,觀察其防蟲蛀、霉變效果,結果表明,充氮法效果最好,貯藏24個月3種藥材均無蟲蛀、霉變現(xiàn)象發(fā)生。何媛麗[17 ]采用氣調劑和臭氧處理黨參原藥材,表明氣調劑貯藏法對黨參內在品質保持效果最好,防蟲防霉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延長其倉儲期。唐文文等[18 ]采用氣調法貯藏大黃,結果表明采用真空包裝的大黃,整個貯藏期大黃感觀品質保持良好,無霉變現(xiàn)象發(fā)生,同時可有效避免其貯藏過程中水分含量的減損。
目前,氣調養(yǎng)護法主要采用密封塑料薄膜大帳,以充氮的方式達到降氧的目的,且在貯藏過程中需要查漏、測氣等,增加了成本和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中藥材倉儲中的應用。
1.5 低溫冷藏技術
低溫冷藏即使中藥材處于低溫狀態(tài)下,能有效防止中藥材蟲蛀、霉變、色變、走油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能夠較好的保存藥材的內在品質。但由于所需設備費用昂貴,低溫冷藏在中藥材倉儲上應用范圍較窄,主要適用于一些產量低、價值高,受熱易變質的中藥材。
2 化學養(yǎng)護
傳統(tǒng)中藥材化學養(yǎng)護技術常用的化學藥品主要有硫磺、磷化鋁、環(huán)氧乙烷、二甲基甲酰胺等,但是因為安全性問題上使用受到限制。硫磺熏蒸中藥材操作方法簡單、成本低,且殺菌作用明顯,但使用后藥材中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不僅對藥材的質量和療效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污染環(huán)境、危害人體健康。Jin等[19 ]研究發(fā)現(xiàn),硫磺熏蒸后的14種人參皂苷含量明顯降低,中藥材內在質量受損嚴重。磷化鋁對中藥材霉菌有很強的抑制效果,但磷化鋁產生的磷化氫有劇毒,在使用過程中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以及操作人員中毒。環(huán)氧乙烷殺菌防霉效果較好,但其本身具有致突變及致癌作用,因此在中藥材防霉中的使用受到限制。二甲基甲酰胺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防止中藥材的霉變,但經其處理的藥材會有殘留,服用后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均有一定的損害。
3 新型中藥材養(yǎng)護技術
3.1 “藥對”養(yǎng)護
“藥對”技術是指將 2 種藥材共同貯藏,利用不同品種藥材散發(fā)的特殊氣味或藥材中具有防霉作用的化學成分對抗另外一種藥材,從而防止其霉變變質,是一種綠色安全有效的養(yǎng)護方法?;ń贰~、陳皮、大蒜等芳香中藥材以及連翹、小茴香、藍桉、細辛等的揮發(fā)性成分,不僅抑菌防霉效果明顯,且無殘留、無污染,對藥材內在質量和人體的健康無不良影響。如黨參和細辛同貯可防蟲蛀,黃芪和昆布同貯可防霉,三七和白茅根同貯可防蟲防霉防變色[20 ]。
3.2 植物源抑菌防霉
揮發(fā)油、生物堿、黃酮類等植物源抑菌劑的活性成分,不僅能抑制多種真菌的生長及其毒素的積累,而且具有抑菌廣譜性強、生物降解性好、殘留低、不易產生耐藥性、資源豐富等特點[21 ]。尤其是植物揮發(fā)油成分,不僅具有較強的抑菌活性、高揮發(fā)性以及低殘留的特點[22 ],而且因其安全性,已將揮發(fā)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應于食品基質中進行抑菌防腐[23 ]。利用中藥材揮發(fā)油成分的揮發(fā)特性熏蒸中藥材,能夠起到破壞霉菌結構,進一步抑制其生長繁殖,從而有效殺滅霉菌的作用,且對中藥材色澤、氣味等感官品質無不良影響。如蓽澄茄、丁香揮發(fā)油對多種常用中藥材有一定的防霉作用[24 ]。 前人研究表明,花椒揮發(fā)油對霉菌、真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尤其對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效果最好[25 ]。但目前我國對天然植物源抑真菌劑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對它的成分、毒理學分析和安全性評價及作用機理等進行深入研究。
4 結束語
中藥材在我國資源豐富,是我國中醫(yī)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受各種內在及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中藥材在貯藏過程中極易生蟲、霉變變質,從而影響藥材的內在質量[26 ]。傳統(tǒng)的中藥材養(yǎng)護技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新型中藥材養(yǎng)護技術應運而生,成為當前中藥材養(yǎng)護的熱點。不論是傳統(tǒng)養(yǎng)護技術還是新型養(yǎng)護技術,為了有效地發(fā)揮養(yǎng)護效能,必在藥材霉變發(fā)生之前實施,以確保藥材的質量不受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中藥材養(yǎng)護技術不斷被完善,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儲藏條件及中藥材自身的特點,將傳統(tǒng)經驗養(yǎng)護與新型科學養(yǎng)護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儲藏理念,防止中藥材霉變變質。
參考文獻:
[1] 徐 良. 中藥養(yǎng)護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62-80.
[2] 劉利輝,張永萍,徐 劍. 微波干燥技術在中藥領域的研究進展[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7(1):89-91.
[3] 鄭 婭,頡敏華,張 芳,等. 干燥技術在中藥材產地初加工中的應用[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7(3):71-74.
[4] 劉紫全,黃群蓮,郝富強. 微波處理對中藥材儲藏的影響實驗[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11):2349.
[5] 秦建華,吳 濤. 不同干燥處理對馬齒莧總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的影響[J]. 保鮮與加工,2016,16(5):31-35.
[6] 王 玉,王 佳,李遠輝,等. 基于多指標成分分析川佛手不同干燥工藝的比較研究[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23):24-27.
[7] 李 菁,鄭玉光,潘紅梅,等. 微波真空干燥對金銀花品質的影響[J]. 中藥材,2016,39(5):1032-1034.
[8] 段素敏,孔 銘,李秀楊,等. 當歸藥材熱風-微波聯(lián)合干燥方法研究[J]. 中草藥,2016,47(19):3415-3419.
[9] 張家春,林紹霞,羅文敏,等. 中藥材干燥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貴州科學,2013,31(2):89-93.
[10] 朱俊霖,閆永紅,張學文,等. 不同干燥方法對黃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5):7-8.
[11] 羅 磊,康新艷,朱文學,等. 熱泵遠紅外聯(lián)合干燥金銀花的工藝優(yōu)化及品質控制[J]. 食品科學,2016,37(18):6-12.
[12] NING X F,HAN C S.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taegeuk ginseng(Panax ginseng C.A. Meyer)using far-infrared rays[J]. Int. J. Food Sci Tech,2013,
48(3):477-483.
[13] 郭 盛,段金廒,吳達維,等. 干燥方法對何首烏塊根中多元功效物質轉化的影響[J]. 中草藥,2014,
45(4): 498-503.
[14] 段寶忠,黃林芳. 60Co-γ射線輻照貯藏對川貝母質量的影響[J]. 中國藥房,2012,23(15):1391.
[15] 雷 曦,申 鴻. 60Co-γ射線輻射貯藏中藥材對其主要成分的影響[J]. 中國藥房,2002,13(2):119.
[16] 陶 蕾,趙鳳舞,廖愛琴,等. 充氮降氧技術在中藥材貯藏中的應用[J]. 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16,35(6):61-64.
[17] 何媛麗. 氣調劑和臭氧處理對貯藏后黨參品質的影響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16.
[18] 唐文文,晉小軍,宋平順. 大黃包裝方法研究[J]. 中草藥,2013,44(14):1925.
[19] JIN X,ZHU L Y,SHEN H,et al. Influence of Sulphur-fumigation on the quality of white ginseng: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ajor ginsenesid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Food Chem.,2012,135(3):1141.
[20] 應光耀,趙 雪,王金璐,等. “藥對”技術在中藥材防霉養(yǎng)護中的應用與展望[J]. 中國中藥雜志,2016,
41(15):2768-2773.
[21]DA CRUZ CABRAL L,PINTO V F,PATRIARCA A. Application of plant derived compounds to control fungal spoilage and mycotoxin production in foods[J]. Int. J. Food Microbiol,2013,166(1):1-3.
[22] PASSONE M A,ETCHEVERRY M. Antifungal impact of volatile fractions of Peumus boldus and Lippia turbinata on Aspergillus section Flavi and residual levels of these oils in irradiated peanut[J]. Int. J. Food Microbiol,2014,168(1):17-23.
[23] SHUKLA R,KUMAR A,SINGH P,et al. Efficacy of Lippia alba(Mill.) N. E. Brown essential oil and its monoterpene aldehyde constituents against fungi isolated from some edible legume seeds and aflatoxin B1 production[J]. Int. J. Food Microbiol,2009,135 (2):165-168.
[24] 吳淑榮,蓽澄茄. 丁香揮發(fā)油防治中藥材霉變的初步探討[J]. 中成藥研究,1982(10):15.
[25] 干 信,吳士筠,高雯琪. 花椒揮發(fā)油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科學,2009,30(21):128-130.
[26] 張 芳,康三江,頡敏華,等. 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7(6):
75-79.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