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小維
最近看到一個問題:哪些時候你覺得賺錢容易?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覺得賺錢“看著容易,實質(zhì)太難”。其實,賺錢這件事對每個人難度不一,但千篇一律的是,能賺錢的人都掌握了某些訣竅。
最近我聽了一個銀行客戶經(jīng)理的故事。銀行的各項KPI多如牛毛,大部分客戶經(jīng)理只會慨嘆那是要命的節(jié)奏。但是這個客戶經(jīng)理不一樣。她第一時間就研讀各項指標的權重,到底什么高權重指標她最容易做到第一名,然后拼盡全力爭取把那個指標做到第一。
就這樣,她根本就不需要付出120%的時間去和指標戰(zhàn)斗,只是付出80%的努力做最重要的事情,就輕松擠入支行里獎金最高的行列。賺錢這件事無非就是3個字:抓重點。
你以為別人表面的輕松賺錢,可能是千錘百煉的思考沉淀。我總結了6條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想買房子,看看房價發(fā)現(xiàn)買不起,你會怎么樣?大部分人會選擇放棄,一部分人會選擇觀望,可能最后只有1%的人會選擇還是要買。
而現(xiàn)實中,這1%就是我們身邊的富人。富人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目標導向。在買房這件事上,他們的腦回路是這樣的:是不是買房的時機?應該買怎樣的房?我最低要首付多少錢?我還差多少?我如何解決?解決過程會有意外,Plan B是什么……窮人只會考慮“買不買得起”,富人則考慮“該不該買”。
有營銷專家在分析了幾百萬條針對我們大腦的核磁共振成像數(shù)據(jù)之后,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當別人對我們推薦一樣東西,比如說一個牌子的口紅,你大腦中那個負責理性的區(qū)域就瞬間關閉了,而負責情感那一個區(qū)域卻產(chǎn)生了劇烈的活動。
如果一個朋友推薦你買一瓶新飲料,你會很自然地產(chǎn)生一種口渴的感覺,并且強烈希望馬上買一瓶試試看。這就是“沖動消費”。
一個會賺錢的人,首先是會判斷一筆錢花得值不值得。抵制沖動消費,才能存下我們賴以投資的本金,否則,一輩子月光,只怪你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有一個泰國的廣告。主角是個小男孩,他想買一個2500泰銖的天文望遠鏡,結果他天天咸蛋白飯省吃儉用,存夠了2500泰銖。當他激動地跑到商店,卻發(fā)現(xiàn)望遠鏡已經(jīng)變成3500泰銖。貨幣貶值每天侵蝕著我們的財富,我們卻渾然不覺。
所以,窮人永遠用省錢對待財富;而富人同樣會省錢,但是他會把錢省出來,然后投到對抗通脹和自我增值的方方面面。
最近比較熱的投資品,可以說是區(qū)塊鏈和比特幣了。我有一個朋友,投了10萬,賺了200萬,興奮得手足舞蹈,把工作也辭了,全心全意做比特幣。最近,因為比特幣的價格急轉直下,他眼看著200萬的資產(chǎn)縮水回幾十萬,心焦如焚,賣幣舍不得,不賣幣舍不得人民幣。這就是典型的貪婪加恐懼的雙重心態(tài)。
要賺錢,首先要杜絕追漲殺跌,要杜絕追漲殺跌就要克服貪婪和恐懼。無論何時,賺錢千般好,但看平常心。
我記得剛剛入職第一份工作,有一個讓人極度不舒服的公司文化:哪怕你餓得半死,不能自己離開去吃飯,哪怕你工作做完,不能自己提前下班。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次兩次,老板基本上很滑稽地默認,提前走或者自己去吃飯的人就是績效差。
有一天凌晨,我旁邊的女生忍不住了,她拍案而起,決意離職。看著她瀟灑的背影,我非常羨慕,誰沒有個拍桌子想沖口而出“老子不伺候了”的一剎那?
可是,她家境殷實,而我呢,炒了老板只能喝西北風。所以,從此以后我就決定,一定要賺足夠的錢,讓它們產(chǎn)生足夠的“被動收入”,才可能對世界有說不的能力。有了“被動收入”,一個人才可以不需要出賣時間討生活,才能在按下辭職信的回車鍵時,一點都不擔心。
記?。嘿嶅X是一件有代價的事情。無論代價是你的時間、情感、心血、資源還是金錢。
即使是一件吹得天花亂墜的大事業(yè),如果你不熟悉,看不清楚,想不透徹,接觸了一段時間也沒辦法弄明白,請你謹慎投入。盲人摸象只能是瞎比劃,所以不懂不投。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