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空間碎片是外空污染的最主要來源,是國際社會上的不爭事實。遍布外空的空間碎片不僅會造成外空中人類空間發(fā)射實體的損壞,也會對宇航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同時,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空間碎片往往會墜入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第三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的損害。針對目前航空大國對外空技術壟斷的情況,以保護世界各國的共同探索、使用外空的權利,平衡各國之間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國際社會應當達成共識,建立相應國際機制。航空大國應當承擔起其責任與義務,通過其責任劃分,承擔國際義務。
關鍵詞 空間碎片 性質 侵權狀態(tài) 責任劃分 機制構建
作者簡介:婁雨錕,鄭州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16
目前關于國際空間碎片侵權的國際法淵源與當前世界各國對于探索、利用外空的需求不同步??臻g碎片的危害巨大,一旦損害發(fā)生,很有可能在國際法上找不到相對應的條約或其他法律文件,導致空間碎片侵權案件長時間擱置,受害方得不到賠償,損害放不需承擔責任。故研究此空間碎片的侵權,以便于為國際社會提供些許思路,解決日后一定會發(fā)生的空間碎片侵權案件。
本文首先探究空間碎片的概念,以便對空間碎片定性。而后明確需要承擔責任和請求賠償?shù)闹黧w。之后對于其侵權行為的進行分類,目的是通過分類,確定沖突規(guī)范的選擇與準據(jù)法的適用。最后對怎么承擔空間碎片侵權責任進行論述。
一、空間碎片性質
1971年《外空物體體所造成的國際責任公約》(以下簡稱《損害賠償公約》)中第一條以一款第四項規(guī)定:“稱外空物體者,包括外空物體之構成部分以及該物體之發(fā)射器與發(fā)射器部分?!?/p>
空間碎片和外空物體是有關聯(lián)的。從此項定義來看——
第一,它針對的是人類所有以人類力量進入太空的物體。而空間碎片作為因人類科技而進入外空的物體,也應屬于此范圍之內。
第二,它并不強調外空物體的所在位置。只要發(fā)射進入到了外空,不論其是否停留在外空或是墜入地表,都屬于外空物體。這與空間碎片的情況相似??臻g碎片既可能在外空中高速飛行,也可能因引力作用墜入地表。
第三,空間碎片本質上也是外空物體。目前沒有某個國家會斥巨資將地表上的垃圾運上外空。空間碎片是外空物體的特殊狀態(tài)。
綜上所述,空間碎片應當屬于外空物體的外延之內。
但同時,針對外空物體的定義不足以概括空間碎片的特殊性??臻g碎片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
一是來源多樣性??臻g碎片主要有三個來源:(1)有意或無意爆炸產(chǎn)生的航天器殘?。唬?)宇航員的遺失物或丟棄物;(3)衛(wèi)星和火箭的殘骸。 而外空物體強調以發(fā)射方式進入外空,或從已進入外空的發(fā)射物脫離。
二是無使用功能性??臻g碎片在民間又被稱為空間碎片,本身無使用價值。外空物體可能有使用價值不同,從《損害賠償公約》對外空物體的定義來看,外空物體是可以包括航空器的脫離部分,如我國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的返回艙,返回地面,經(jīng)歷了被研究和被展覽的歷程,又可以發(fā)揮其價值。而因碰撞、宇航員遺失或火箭和人造衛(wèi)星的殘骸而產(chǎn)生的空間碎片,因其巨大危險性,和組成材料的單一性,使其喪失了被研究的價值等。
三是不易歸責性。以上三種來源的空間碎片一經(jīng)形成,空間碎片即脫離原航空器的整體,在外空中以每小時17500英里 高速飛行。目前看來,空間碎片保留難度極大,造成侵權后難以取證。因而難以以具體的侵權國家、單位或個人進行侵權責任的歸責。
四是極其危險性。因空間碎片脫離航空器整體后,除經(jīng)空間碎片清理工程請除外,無其他方式對其進行控制,如今專門用于探測和監(jiān)測空間物體的新系統(tǒng) 并不完善,給在航空器對于空間碎片的預防工作帶來極大不穩(wěn)定性。又,空間碎片速度極快,造成的損失往往是不可修復的,這與《損害賠償公約》中所規(guī)定的外空物體很不相同。《公約》中的“外空物體”是一個中性名詞,強調的是進入外空的物體的客觀狀態(tài),只要通過發(fā)射進入了外空,就是“外空物體”。可以是正常使用的航空器,也可以是脫離外空物體整體的部分。
通過對于空間碎片與外空物體特征的比較,我們可以給空間碎片確定定義??臻g碎片是沒有使用價值的、具有極大危害性的、不易確定歸屬的外空物體,如有意或無意爆炸產(chǎn)生的航天器殘骸、宇航員的遺失物或丟棄物、衛(wèi)星和火箭的殘骸。通過開放式外延與列舉的方式下定義,目的在于準確定義空間碎片與減少為主要類型空間碎片的下定義的繁瑣。同時,其屬性是外空物體,因此目前所有針對外空物體的法律文件或公約對與空間碎片我認為應當同等適用。
二、空間碎片的損害賠償?shù)呢熑沃黧w
根據(jù)《責任公約》規(guī)定,發(fā)射國對其發(fā)射的空間物體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規(guī)定發(fā)射國承擔責任,而非真正發(fā)射外空物體的主體。
實踐中,有能力發(fā)射空間物體的主體有政府、公司、個人。但是由于的探索外層空間具有高度危險性、專業(yè)性,根據(jù)1974年《關于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國家有義務登記進入空間的空間物體。由此可以推斷,國家對空間物體進入外層空間具有嚴格的管理義務。因此,因為空間物體與空間碎片的性質的關聯(lián),發(fā)射國應對空間碎片的侵權進行賠償。而相應的,對于空間碎片所造成的侵權請求賠償,也應由國家,而非個人或法人提起。
三、空間碎片的侵權行為劃分
空間碎片的侵權狀態(tài)是多樣的。要探討空間碎片的侵權問題,首先就是要將空間碎片的侵權狀態(tài)做區(qū)分。以明晰責任的劃分。(本國空間碎片對本國在空間或地面的侵權不在本文章討論范圍內,只為與國際空間碎片侵權作對比區(qū)分。)
(一)國內空間碎片侵權和國際空間碎片侵權
根據(jù)侵權主體和侵權客體的關系,可分為國內空間碎片侵權和國際空間碎片侵權。以此標準劃分侵權狀態(tài)的目的在于沖突規(guī)范的選擇與準據(jù)法的適用。
國內空間碎片侵權指,可以確定歸屬國的空間碎片對可以確定歸屬國的外空物體或外空物體內的自然人或物造成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和其對歸屬國地面的自然人或法人造成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行為。與之相對應,國際空間碎片侵權指,可以確定歸屬國的空間碎片對可以確定另一歸屬國的外空物體或外空物體內的自然人或物造成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和其對他國地面的自然人或法人造成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行為。
(二)單一空間碎片侵權和共同空間碎片侵權
根據(jù)發(fā)生侵權的主體是否唯一,可劃分為單一空間碎片侵權和共同空間碎片侵權。以此標準劃分侵權狀態(tài)的目的在于,解決侵權行為發(fā)生后,被侵權客體對侵權主體的求償方式以及侵權主體的內部責任劃分問題。
單一空間碎片侵權,指空間碎片可以確定歸屬國為具體一個國家,且其對本國或他國有空間內的或地面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侵權行為。
共同空間碎片侵權,指空間碎片可以確定歸屬國為具體多個國家,且其對本國或他國有空間內的或地面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侵權行為。
(三)有歸屬國的空間碎片侵權和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侵權
根據(jù)侵權主體是否明確,可劃分為有歸屬國的空間碎片侵權和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侵權。以此標準劃分侵權狀態(tài)的目的在于,解決在發(fā)生侵權行為后,被侵權客體得向何侵權人請求賠償?shù)膯栴}。
有歸屬國的空間碎片侵權,指空間碎片可以確定歸屬國為一個或多個具體國家,且其對包括已經(jīng)確認歸屬國的國家有空間內的或地面的人身或財產(chǎn)侵權損害的侵權行為。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侵權,指不可以確定其歸屬國或只能確定其部分歸屬國,且其對包括這些國家在內的他國有空間內的或地面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侵權行為。
四、空間碎片侵權的歸責原則
目前,國際社會上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關于外層空間侵權的公約。與其關系最密切的公約莫過于上述《損害賠償公約》。公約第二條規(guī)定:“發(fā)射國對于其外空物體在地球表面及對飛行之中之航空機所造成之損害,應付給付賠償之絕對責任”和第四條第一款第一項中:“倘對第三國之地球表面或飛行中之航空機造成損害對第三國應負絕對責任”。 以上兩條,明確規(guī)定發(fā)射國對于其外空物體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設立的目的并不在于對不法行為的懲罰,而在于對“不幸損害”的合理分配。 我對《侵權賠償公約》外空物體的歸責原則持肯定觀點。理由如下:
從其發(fā)展的必要性來看。空間技術關乎人類目前的生存與未來發(fā)展和存續(xù)。空間技術讓人類當今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如記憶金屬,無線通訊,衛(wèi)星定位等我們已經(jīng)融入我們生活的技術??臻g技術也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運?;艚痤A言地球或早或晚將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探索外空也成為了解決人類生存的難題的必要途徑。
從其對他國或他人的危險性來看??臻g技術的危險性不言而喻。針對目前大多數(shù)外空物體都是圍繞地球高速飛行,既可能對同在飛行的外空物體造成損害,也可能對地面任意第三國或其法律關系主體造成損害。并且因為其特殊性,往往會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害。
面對一個管領危險之物或從事危險活動的企業(yè)組織,被害人有所謂結構上的弱點,即難以取得必要的證據(jù)(包括科技信息),以證明加害人的過失,采無過錯責任,在一定程度可解決舉證責任的困難。
空間技術發(fā)展的必要性與危險性并存?;诜峙湔x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僅該所有人或持有人能夠控制這些危險;獲得利益者,應負擔責任,乃正義的要求。 因此,不管是在地面或是在外層空間,侵權人都要承擔無過錯責任。
五、空間碎片侵權責任的承擔
責任的劃分是侵權行為的種類區(qū)分后的必然要求。侵權責任的正確劃分是真正貫徹落實正義原則的過程。
(一)對于單一空間碎片侵權的規(guī)范模式
侵權屬于法定之債,債權人得向債務人請求賠償損失。在單一空間碎片侵權的情況下,侵權主體單一而且明確。上文已分析過,對于空間碎片的侵權應采無過錯責任。根據(jù)《侵權責任公約》,侵權客體有權向發(fā)射國請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空間碎片侵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已經(jīng)確定歸屬的空間碎片,為具體一個國家,且其在外空內,對其歸屬國外的外空物體或外空物體內的自然人或物造成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情況。第二個部分為:已經(jīng)確定歸屬的空間碎片,為具體一個國家,且其在其歸屬國外的領土內,造成其領土內的自然人或法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侵權行為。(空間碎片的墜落)
第一種情況,因為侵權發(fā)生地在外層空間,根據(jù)1967年《外空條約》,外層空間不屬于任何國家,所以任何國家不得對此主張主權。所以不能適用具體某個國家的國內法,而應根據(jù)《侵權責任公約》,由受侵害方根據(jù)實際的損害情況,請求侵權方進行具體的賠償額。
第二種情況,即“禍從天降”。這種情況類似于《民用航空器》所規(guī)定的情況,承擔無過錯責任。即使存在著不可抗力的情況,亦應當承擔全部責任。舉一個案例,類比說明:
中華航空公司于1994年4月26日由臺北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機場)飛往名古屋機場的CI140班機(注冊編號為B-1816,機型空中客車A300-622R)搭載271名乘客及機組人員,在名古屋機場降落時不幸墜毀,造成264人死亡,僅有7名乘客生還。事故發(fā)生后,其中87位罹難者的家屬236人組成“統(tǒng)一原告團”,向名古屋地方裁判所控告華航與空中客車公司,要求賠償196億日圓。在經(jīng)過將近十年的纏訟后,名古屋地方法院于2003年12月26日做出一審判決,認定華航具有重大過失,必須賠償原告50億2641萬日圓的損失,2008年2月28日,日本名古屋高等法院做出判決,要求華航賠償由于空難而失去親人的一對日本姐弟高達9800萬日元的賠償金,相當于新臺幣2800萬元左右。 同樣,也有被害人在臺灣法院訴請損害賠償。
通過此案例,我想要解決的是法律適用和對侵權主體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問題。關于法律適用,根據(jù)國際私法關于侵權的通說——“場所支配行為”原則。在本案中,侵權行為地在日本,如果沒有保留原則,則應當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從本案例來看,在判決書中,法院采用了日本關于侵權責任的法律;關于對侵權主體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問題,則是“誰侵權,誰賠償”的原則。且采用無過錯責任。即“天外來客”,華航,承擔絕對責任。
讓我們假設一下,不受控制的華航空中客車A300-622R就是可以確定歸屬的空間碎片,日本就是歸屬國外的其他國家,而空難的受害者就是歸屬國外的其他國家的公民,其受損失即為空間碎片的所造成的損害,適用的日本法律是被侵權地的國內法。不難類比出,單一空間碎片侵權的應當根據(jù)被侵權地的法律進行賠償。
(二)共同空間碎片侵權的規(guī)范模式
空間碎片的侵權往往是由不同發(fā)射國的空間碎片所造成的。而如何劃分它們之間的責任,恰恰是最重要的。
在此種侵權模式下,因外層空間侵權的特殊性,應當采債權理論中關于共同侵權的客觀說的“加害行為‘共同性”,即,各發(fā)射國在無意思聯(lián)絡的情況下也可構成共同侵權。
《侵權責任公約》中規(guī)定,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共同發(fā)射外空物體時,對所造成之任何損害應負連帶責任和個別責任。 類比到空間碎片之中,如果兩個以上國家的空間碎片共同造成了侵權,也應相應承擔連帶責任和個別責任。侵權的空間碎片,作為整體,其責任是不可劃分的,由其在外層空間這種難以取證的極端情況下,其承擔連帶責任,最具實踐意義。
1.共同空間碎片侵權的外部責任
共同空間碎片侵權由多個侵權主體。在外層空間中,雖然侵權證據(jù)難以保留,但是受侵害方亦應在一定程度上負一定的舉證責任,但是其舉證責任的責任不可以過于苛刻,只需足以證明侵權主體即可(此問題屬于技術問題,本文不做討論)。至此,加害行為與權益的被侵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被侵害方得向共同侵權方任何一個主體請求債務履行全部或部分支付。
2.共同空間碎片侵權的內部責任
傳統(tǒng)侵權理論,主要將共同侵權責任的內部責任劃分為:平等承擔或者依各加害行為對損害的原因力及有過失之輕重進行負責。 在共同空間碎片侵權責任中,如果將責任不論大小平等劃分,則顯失公平。因此應采后者觀點:各發(fā)射國依據(jù)自己所造成的實際損害對受侵害方進行賠償。
但是空間碎片侵權難以取證,也同時導致了各發(fā)射國難以具體測算各自所造成的損害,這該怎么辦呢?
上述情況正廣泛存在實務之中。技術上無法突破,可以先擬制另辟蹊徑。而擬制的根據(jù)可以在于另一項具有特殊性的制度——空間物體登記制度。
1974年《關于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第二條規(guī)定:“凡發(fā)射進入或越出地球軌道的空間物體應進行登記”。 這規(guī)定中應當?shù)怯浀奈矬w,大多數(shù)成為了空間碎片的來源。
《登記公約》中建立起來的登記冊有兩種,分別為國家登記冊和聯(lián)合國登記冊。我認為應當以聯(lián)合國登記冊記錄為主,國家登記冊為輔。這是因為在聯(lián)合國登記冊上進行登記對于締約國來說是一項強制性的義務 。每個發(fā)射國應當有自己的國家登記冊。在聯(lián)合國登記冊中沒有記錄或者難以查找時,應當依據(jù)發(fā)射國的國家登記冊進行責任劃分。
具體銜接到空間碎片侵權責任承擔之中,對于共同侵權責任內部劃分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已經(jīng)確定侵權的發(fā)射國所登記的外空物體的數(shù)量相加,得出數(shù)個侵權國的總同的空間發(fā)射數(shù)量,再用各侵權國已登記的外空物體數(shù)除以發(fā)射總量,得出各侵權國在本次侵權行為中所占比例【A國所承擔比例=(侵權國A已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鰨ㄇ秩ü鶤已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侵權國B已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侵權國C已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
即A國對其他侵權責任國的求償權以其所應承擔比例為限。
(三)空間碎片在外層空間的侵權和對地面的侵權
針對歸屬國明確的空間碎片,其在外層空間的侵權和對地面的侵權,同單一侵權責任機制相同,在此不論證。但是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在外層空間的侵權和對地面的侵權仍具有討論意義。
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侵權的規(guī)范模式:
雖然《外空條約》規(guī)定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應是全人類的事情 。但是囿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客觀或者主觀因素,探索外層空間目前還是一項被航空強國壟斷的領域。換言之,即有能力進入外層空間的國家并不多。而這些探索宇宙的先驅們似乎并沒有給我們起什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在軌的人造衛(wèi)星中,大約有95%都是空間碎片,根據(jù)來自Business Insider的圖表顯示俄羅斯/前蘇聯(lián)目前擁有最多的太空物體,總數(shù)超過6500個。美國贏得了太空小邋遢的稱號。與俄羅斯的3961個可追蹤太空碎片相比,美國共創(chuàng)造了3999個可追蹤的空間碎片。 這些國家似乎只忙著發(fā)射,并沒有在情理上多下功夫。通過所幸這些能壟斷航空的國家并不多,這就給我們目前對于歸屬國不明的空間碎片的侵權行為提供了實踐上可以操作的解決思路。為了使其完成其外層空間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督促其履行國際義務,我構想了以下模式。
共同空間碎片侵權行為應被定性為共同危險行為。其理由如下:(1)此種行為屬于一般侵權行為。即各有加害行為、違法性及過失。(2)在此種侵權行為中,數(shù)發(fā)射國的行為皆具侵害他國權益的可能性,但不確知孰為加害人。因為空間侵權本身的特殊性,我們應當采用德國學者Canaris稱之為所羅門氏的解決方法 ,即為了減輕被害人的舉證責任,由數(shù)參與危險行為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而在危險行為者中產(chǎn)生互相求償關系,分擔危險。
當被侵權國在窮盡各種方式也無法舉證的情況下,同樣是通過運用《登記公約》的發(fā)射國登記義務,可以解決上述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
1.外部責任
對于已經(jīng)向太空發(fā)射過外空物體的國家,依上文已論述內容,包括其本發(fā)射國在內的國家,都可以成為共同侵權行為的危險行為者。所以,受侵權方可以向任一危險行為人請求不包含本發(fā)射國在內的侵害的賠償。(自我侵權不視為侵權)。通過空間登記冊,可以得出如下比例。
假設A國為世界上眾多發(fā)射國的其中之一,則:
A國賠償比例=A國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所有已登記外空物體數(shù)。
所以,A國賠償額=造成的總損失額* A國賠償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