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楷書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通過《九成宮》分析了后人對楷書理解的偏差之處,摒棄書法傳承過程中存在的詬病。旨在讓臨習者突破法度概念化,追求奇正結合,把歐體楷書寫出生氣與神采。
關鍵詞:《九成宮醴泉銘》;奇正;險絕;歐陽詢
歐陽詢?yōu)樘瞥跗诩蟪烧叩囊晃粫遥镊攘χ鳌毒懦蓪m醴泉銘》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后世,此碑并非天成,乃是精力所作,是歐陽詢通過吸取諸家之長,并加以有度的融合而產生的獨特藝術風貌。歐陽詢由隋入唐,即便在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的陪襯下,也擋不住“率更體”被稱為“精能之至”。王文治講:“歐陽以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睔v代書法評論都點明歐陽詢的名作《九成宮醴泉銘》是有得“險勁之趣”的?!杜f唐書》云其書法“筆力勁險,為一時之絕”。歐陽詢寫此銘時已有七十六歲,晚年書藝已經駕輕就熟,還是奉敕用心之作,此碑書法,“平正”與“險絕”的巧妙相合,讓觀賞此碑者瞻望咨嗟。這位“八體盡能”的全面書家,雖然出身貴族,可命運多舛,能在書法藝術上有這么相當?shù)某删?,除了先天聰敏好悟,也少不了后天刻苦好學。《九成宮》歷來深受世人所推崇,因為它經得起推敲,不俗不媚,精氣內含。
一、后人學歐陽詢楷書的弊端——僵化性
唐楷令世人矚目又嗟嘆不如,后世人習楷都取法于唐,但也都詬病于唐,從而難以逾越,在唐楷中,歐陽詢的楷書占有很大的地位,《九成宮》被說是初學書法者最為適合的良好范本,多以其入門,但歐字事實上并不好學,如果不得法,弄不好就會刻板、俗化。后世人對歐楷的認識是有偏差的,《九成宮》并不只是“四平八穩(wěn)”,“四平八穩(wěn)”只能說是它一個基本的藝術程式。凡是藝術都有一定的藝術程式,它可以讓人們更快地、更訊速地了解這門藝術的特性,但這“程式”一定意義上卻束縛了書法者的觀念,后世人在對楷書的理解上就是這樣,這高度概括的表象里往往會忽略一些細部特征,一味地去循規(guī)蹈矩,個性化的東西抹殺全無。清末黃自元臨摹的《九成宮》就風行一時,效仿者不計其數(shù),成了人們競相追捧的蒙本,但我認為他所書的《九成宮》過度僵化,程式套住其字,千篇一律。藝術程式在初創(chuàng)之時對于確立書法的規(guī)范性確實很有必要,但過度嚴密化就會背道而馳,楷書并不都是“踢正步”,方正只是一方面,楷書當然應該從八面取勢的字法、頓挫提按的筆法等各方面因素去考慮才對。技法是很嫻熟,可用筆處處趨同,過于工整亭勻。一個書法家可能把技法掌握的很充分,這只是書匠,過度的技術化是對藝術人文精神的壓制。
史書記載,黃自元已成:“書名滿天下,婦孺皆得知”。他的楷書漸漸成為社會上的通用字范,但從某種程度來講,實用性的上升就意味著藝術性就會有所缺失,漢字結構固然有其自身的規(guī)則,但如果筆法單一,字字雷同,那也就不叫書法了。因此,學《九成宮》不可過于求同,也絕不能過于求異,這個“度”的掌握當然由帖所生,由心所悟。
二、我對《九成宮醴泉銘》臨習、創(chuàng)作的理解
1.臨習:取勢連貫、折中合度
虞世南曾說:“歐陽詢寫字不擇紙筆,皆得如意”。我們所見《九成宮》是碑石,書寫之后的再次翻刻必有相當層面的失真,而且年久風化、漫漶,最大的弊端是《九成宮》為碑版石刻缺少書寫感,臨習時更容易誤導習者強化它方勁瘦硬單方面特點,所以點畫間彼此映襯、相互呼應就尤為重要,如果像行書一樣連續(xù)地運筆動作貫穿楷書始終,以筆意連帶決定入筆的取勢,以入筆的方向決定點畫的形狀,使楷書更自然更有變化,從而避免了死板。從某種意義上講,楷書只不過是筆斷意連的行書而已,它們之間是沒有那么大障礙的,王羲之尺牘中楷行草都在一起,并沒有分的多清,書寫楷書也是需要韻律和節(jié)奏的,縱筆、留筆、斷筆、連筆使取勢得當。由此來說,臨習時完全可以將歐陽詢的楷書和行書結合,它可以說是避免僵板的絕佳方式。當代一些書者就有欠缺取勢連貫,陰陽相融等問題,造成脫節(jié)。
2.創(chuàng)作:奇正結合、旨歸神采
以平正為基調,以奇險為趣點,以神采為旨歸。是我深覺歐體創(chuàng)作應遵循的三項重點。毋庸置疑,學《九成宮》必先入帖,取法于帖,抓其風貌,形真神和??蓵ㄖ械男我驗榭梢姡砸讓W,而神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難捕捉,學習《九成宮》就是學形和悟神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走這過程的必須要點則是用心??照劇跋瘛笔遣粚Φ?,這必將入主書奴,力求形神俱似,才是研習《九成宮》的正確方法,通過不斷的臨帖掌控其神,才能讓生發(fā)出的新神有據(jù)可依,而后達到“得其意而忘其形”,注重神韻才可以避免成書奴?!毒懦蓪m》的正奇隸屬于其形的范圍內,那它的神是什么呢?其實“神”就是你自己對帖的理解,在修養(yǎng)和閱歷不同時,對《九成宮》的理解就會不同,若想發(fā)出新枝必須在形神畢肖的基礎上,“突破”才有望。雖說學古人,但不能被古人所桎梏,那種“刻意古范”是不可取的,出帖是極其難的階段,會因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不同而顯出差異,歷來學習《九成宮》者密如繁星,但終不能成,真正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的人寥寥無幾,稍有差錯,創(chuàng)造就會變?yōu)橐茉欤屑杉庇谇笮?,刻意弄怪,要循序漸進為自己所用,并建立在中國書法傳統(tǒng)基礎上,否則,會丟失的更多。
結語
隋、唐代楷書得以成熟的姿態(tài)崛起于世,《九成宮醴泉銘》得以形成“戈戟森嚴”“險峻莊重”的書風,學者單方面過度強化原碑的一處特點,容易與《九成宮》漸行漸遠,陰陽相交,折中合度方能取其精髓。創(chuàng)作中注重神韻才可避免成為書奴,急于求新刻意弄怪,也是極不可取的。奇正結合,旨歸神采,毋庸置疑是歐體創(chuàng)作的重要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北宋]《廣川書跋》董逌 卷七至卷九
[2][北宋]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3][東漢]《九勢》蔡邕:《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作者簡介:周琦(1994.07.04)女,籍貫黑龍江省,遼寧師范大學,2017級研究生,美術學書法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