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明 張國玉
扶貧干部不僅需要管理能力,更需要領導藝術。管理能力注重提供項目和資源,效率導向;領導藝術重視提升志氣和能力,效果為先。
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到現(xiàn)在,成效的鞏固到底靠什么?如何才能讓脫貧變成一股勁兒,一股大家都來動手、掙脫貧困的勁兒,這是現(xiàn)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化解“咽喉之痛”?
近年來,在多項惠農政策出臺的同時,“養(yǎng)懶漢”的情況不斷出現(xiàn),干部在走訪和幫扶中傳來不少抱怨之聲:“貧困戶只想等著救濟卻不愿意自己動手”、“每次見面就是哭窮”。甚至還有些成為新的上訪戶、老大難,就像穿衣吃飯一樣,每天往鎮(zhèn)里跑個一兩趟。如何有效化解這樣的“咽喉之痛”,關系到精準扶貧工作最終能否取得勝利。
特別是,精準識別貧困戶中的“邊緣戶”,精準退出貧困戶中的“堅守戶”。很多時候,我們到村里聽到的議論就是“同樣有子女,同樣有病,同樣的家庭條件......為啥他就能當貧困戶,我們就不行?!薄鞍臣业姆孔硬缓?,收入不高,俺家的......反正我不想脫貧!”
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鎮(zhèn)村干部依然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解釋,但偶爾會覺得部分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愿意努力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但是試想,又有誰愿意在貧困中生活一輩子?
現(xiàn)在,國家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貧困戶也想早點甩掉貧困帽,過上幸福的生活。說白了,他們也是窮怕了,所以看到好的政策才會一心想往“照顧”堆里鉆。這正是我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意義所在。
“當貧困戶光榮”誰之過?兩年的幫扶工作中,出現(xiàn)的很大誤區(qū)就是大家普遍認為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是與村干部關系“鐵”的象征,這是“不良民風”的折射,是過度集中的優(yōu)惠政策疊加下的相互攀比,是各級嚴厲考核機制助推下的“眾人捧月”的現(xiàn)實寫照。因為,我們現(xiàn)在通過驗收和考核還需要貧困戶滿意度的“一錘定音”。
最近網上出現(xiàn)一句流行語,叫“我只愿做你的貧困戶”,更多反映的是基層工作的一種無奈。
專家點評:
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要從規(guī)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要從政策上找原因?!梆B(yǎng)懶漢”現(xiàn)象、“等靠要”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往往是多種主客觀因素綜合的結果。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扶貧政策出現(xiàn)了偏差,干得多、干得好的和不干的、干得少的,最后的收入差不多,導致在扶貧中出現(xiàn)這種“獎懶罰勤”現(xiàn)象。扶貧政策的精準性不足帶來的“逆向激勵”,最后帶來的結果是“養(yǎng)懶漢”。
就當前的扶貧政策來說,一些政策是解決“魚”的問題,認定為貧困戶的直接給錢給物;還有一些政策是解決“漁”的問題,對貧困戶進行幫扶創(chuàng)業(yè),扶貧政策的重點是以物質提供和產業(yè)幫扶為主。這種政策導向在大規(guī)模扶貧階段是必須的,在幫扶貧困戶脫貧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貧困戶類型的變化,相應的扶貧政策的導向和重點也應隨著轉變。在解決貧困戶基本衣食住行的基礎上,應及時調整到建立以“扶志”為主的扶貧政策體系上,在鄉(xiāng)村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民風民俗,以長期不脫貧為恥,以盡快脫貧為榮,真正激發(fā)貧困戶的內在脫貧心理,減少“等靠要”的心理,從“要我脫貧”轉到“我要脫貧”。
“扶不起的阿斗”如何扶?
在實際走訪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貧困戶致貧原因不是因病、因殘、因學,而是因懶、因賭、因酒......歸其根本,是缺少志氣。
最難走的是上坡路,最難行的是逆水船。個別貧困戶正值壯年,卻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屬于村里“破落戶”。更有甚者,熱衷于“酒賭毒”,“油瓶子倒了不扶,鍋臺上小雞跳舞,因賭派出所里常去,一頓不能缺酒”是他們的現(xiàn)狀和寫照。
如何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航向,找到自身的價值定位,是個難題。解開這把鎖的關鍵就是要“扶志”。扶志既要制定詳細的幫扶計劃,為貧困戶謀劃合適的產業(yè)發(fā)展項目,又要強化宣傳力度和宣傳方式,要從過去“高大上”的照本宣科轉變?yōu)榻拥貧獾摹靶∏逍隆薄?/p>
“小”就是要縮小宣傳范圍,聚焦到個體,量體裁衣,抓住要害,解決梗阻難題;“清”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簡單務實地告訴貧困戶,要燃起生活的希望和斗志,扶貧不是發(fā)錢,徹底的脫貧靠的是誠實勞動和辛勤的汗水;“新”就是不同于過往鋪天蓋地的動員講話和號召,而是采用正反面案例剖析,用身邊人說身邊事,并結合配套政策,幫助貧困戶獲取新實惠、新路徑、新經驗。
專家點評:
精準把握貧困戶的類型,是實施精準扶貧脫貧政策的基礎。
如何扶志?依靠貧困戶自身把志氣立起來,短期內很難做到,關鍵還是要靠扶貧干部的傳幫帶,靠扶貧干部的激勵鼓勵,這就要求扶貧干部應當及時轉變扶貧方式,從管理導向的扶貧轉到領導導向的扶貧。過去的扶貧方式更多是管理導向的,關注的是產業(yè)和能力,強調短期考核;扶志的扶貧方向應當更多是領導導向,關注的是人心和激勵,重視長遠發(fā)展。
扶貧給項目,短平快,見效快;扶貧給志氣,見效慢,但影響更深遠。二者相比較,扶志更根本,更困難。這需要扶貧干部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氣,費更多心血。扶志難以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扶貧干部更多的細心、耐心、愛心、恒心。
因此,扶貧干部要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到貧困戶和熟悉貧困戶的群體中間,了解掌握導致這些貧困戶喪失志氣、游手好閑的深層原因,及時疏導貧困戶的心理和情緒,合理引導貧困戶的方向和目標,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貧困戶的優(yōu)勢和特長,通過提供合適的崗位和平臺,讓這些貧困戶在生產工作中發(fā)現(xiàn)和彰顯自己的亮點和價值,從而建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志氣,充滿正能量走進新時代。
如何避免“好心辦壞事”?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提倡的是因戶因人精準施策。但是實際制定措施過程中,好心辦壞事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干部看見獎補資金到了,下定決心要讓老張家養(yǎng)羊、老李家養(yǎng)牛、老王家養(yǎng)雞,結果羊瘦了、牛病了、雞死了。不但沒有得到貧困戶的理解,還可能會給沒有能力的貧困戶帶來極大的麻煩和問題。養(yǎng)雞衛(wèi)生環(huán)境臟了,養(yǎng)羊防疫防病不懂,費神費力,成效并不顯著。
當務之急,應該要相信群眾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尊重他們的自主權,不去搞大包大攬,讓他買啥他就得買,這是嚴重的一刀切、拍腦門。扶貧工作應該是指導、扶持和宣傳,貧困戶才是主體,要給他們充分的選擇權,讓他們真正參與到這場攻堅戰(zhàn)中,靠自己的智慧和想法收獲甜美的果實。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尤其是特色產業(yè)的帶動,可以為貧困戶拔掉窮根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源泉”。在田營鎮(zhèn)我們非常注重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利用姜樓村的果蔬種植、田營村的米花球加工和生產、李能村的苗木花卉栽種、魏窯村的林下藥材種植以及吳橋村的剁椒深加工等產業(yè)鏈條,持續(xù)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的后勁,以“企業(yè)+貧困戶”、“大戶+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黨員+貧困戶”的模式,拓寬精準扶貧的道路。
此外,我們還借助黨組織、黨小組、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員為扶貧工作建言獻策、參與貧困戶家庭環(huán)境改善、帶動貧困戶致富脫貧的形式,為脫貧攻堅工作加油助威。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發(fā)展村集體經濟可以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金鑰匙”。
專家點評:
貧困戶是扶貧脫貧工作的主體,做好扶貧脫貧工作,扶貧干部的角色和作用是發(fā)揮領導力。扶貧干部不僅需要管理能力,更需要領導藝術。
管理能力注重提供項目和資源,效率導向;領導藝術重視提升志氣和能力,效果為先。扶貧干部在扶貧脫貧工作中既要能夠“示強”,貧困戶沒有能力做到的,扶貧干部多做一些;同時,扶貧干部也要學會“示弱”,貧困戶有能力做的,“跳一跳”就能做到的,扶貧干部應當多引導貧困戶的想法,激發(fā)貧困戶的能力。
因此,扶貧干部要學會退后一步,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重點放到對貧困戶的指導、扶持和宣傳等方面,要給貧困戶充分的選擇權,讓他們真正參與到這場攻堅戰(zhàn)中,調動內生積極性,在脫貧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凸顯自己的價值。扶貧干部對貧困戶應當是“幫扶”,幫助扶助,而不應當成為“幫辦”,幫著干替著干。
很多時候,扶貧干部“示強”相對容易,自己替貧困戶干好,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少,得到的短期結果也更好。“示弱”相對更不容易,扶貧干部主要是引導、激發(fā)貧困戶干,自己花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會更多,見效也會更慢。但示強和示弱兩種扶貧方式比較起來,扶貧干部的適度示弱更有助于對貧苦戶的“扶志”。
如何防止“雨過地皮濕”?
2018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一年。兩年的扶貧工作中,我們也會看到幫扶聯(lián)系人“不到年底不見面,見面就要先拍照”、“一袋米一桶油,臨走再塞兩百元”、“匆匆的來,正如他匆匆的走”這樣的現(xiàn)象。
這種“雨過地皮濕”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農村貧困的久旱之苦,反而連累群眾滋生觀望等待的苗頭。這就要求幫扶干部當好政策的宣傳員,帶著感情去走訪,“一回生、二回熟”,不要到了就拍照,拍照就拜拜。重形式、輕感情的表面功夫不能要。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難中煉。幫扶干部要徹底地靜下心、定住神,用心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需求,成為貧困戶的好朋友,真親戚。另外,要結合幫扶對象的情況,掌握好政策和業(yè)務知識,不給貧困戶增加負擔,為脫貧致富開出良方。要明白,“門外漢”是成為不了群眾的貼心人和領路者的。
專家點評:
扶貧脫貧效果究竟怎么樣,關鍵看扶貧干部。扶貧干部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扶貧脫貧效果就更好。
扶貧脫貧需要“精兵強將”。但實際選派中,不少扶貧干部是因為單位有扶貧指標被指派下去,有的有意愿沒有能力,有的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導致的結果是“老幼婦孺”去扶貧。
這就要求通過各級政府組織搭建平臺,建立貧困戶和幫扶干部之間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的機制和方法,實現(xiàn)幫扶對象需求和幫扶干部意愿能力之間的精準匹配,把真扶貧的干部和真貧困的貧困戶放到一起,讓他們彼此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催生1+1>2的扶貧效果。
同時,建立起扶貧干部為一線總指揮的“倒三角”作戰(zhàn)隊形。扶貧干部在一線和貧困戶交朋友、識別貧困成因、提供脫貧方案,然后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呼叫社會支持網絡的“炮火”精準定向解決貧困問題。
(郭新明,安徽省界首市田營鎮(zhèn)黨委書記;點評專家:張國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