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圖書館開庫展覽了館藏的文津閣《四庫全書》。這是清代編撰而成的七部《四庫全書》中唯一一部原書、原函、原架保存至今的?!端膸烊珪肥俏覈鴼v史上的著名叢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記者采訪了首都師范大學(xué)中國四庫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陳曉華教授以及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蹤凡教授,他們講述了編修此書背后的故事。
曾有一部熱播電視劇中有過這樣的橋段:深夜,宅院中,乾隆皇帝命大才子紀昀(紀曉嵐本名為昀,字曉嵐)焚燒某因言獲罪的文化名人之藏書,否則將以同等罪責(zé)論處紀昀。緊急之下,紀昀心生一計,便求皇帝許他有四部書的“豁免權(quán)”,皇帝應(yīng)允了。紀昀得意地對皇帝說,請命人挑出這堆書中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即包含了所有的書——書自然是不用燒了。
這個橋段很可能是杜撰的,不過其中透露出的兩個信息卻是真實的:其一,“經(jīng)史子集”的分類方法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的中國書籍;其二,紀昀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可以讓他“肆無忌憚”地對皇帝提出一些關(guān)于書的要求。紀昀的這個身份便是《四庫全書》編修總纂官。
古代中國的統(tǒng)治者們都注重“立言”,所以,乾隆皇帝需要這樣一部縱貫古今而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來彰顯自己的文治之能。這部抄錄了3500多種書籍的叢書是一部近乎傳奇的圖書集成。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這部書在保留珍貴文獻上作了貢獻,但是因為一些進獻給朝廷的典籍反被禁絕、焚毀,大家對其也有異議,魯迅先生對于《四庫全書》甚至有“《四庫全書》出而古書亡”的評價。
乾隆在修書過程中的“寓禁于征”也多為人指摘,陳曉華特別指出:“要客觀對待‘寓禁于征’開館修書與禁書對乾隆來說也是并行不悖的,如果書籍攻擊朝廷等并不多,對乾隆來說,是可以接受。但是,隨著征書越來越多,違礙驚心亦越來越觸乾隆之目,征書也就自然走向禁書,此謂‘寓禁于征’。不過,禁書是歷代封建王朝皆有的事情,改書亦是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慣用的手法,并非乾隆一個人的專利?!?/p>
乾隆帝于1773年下令成立《永樂大典》輯佚處,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與《古今圖書集成》(康熙皇帝所集)互為校核,擇取繕寫,各自為書。并把這些書匯總起來,名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編撰即由此開始,至嘉慶初年才結(jié)束,實際上用了大約20年的時間。由于全書共謄抄7部,分藏7處,能有效避免各種條件下的“書厄”。
兩位專家介紹,《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很多來源,最主要的有六種:內(nèi)府本,即政府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內(nèi)廷各處藏書;敕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進本,即各省督撫征集來的圖書;私人進獻本,即各省藏書家自動或奉旨進呈的書;通行本,即采自社會上流行的書;《永樂大典》本,即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
除了必須是善本足本之外,一部書若想收入《四庫全書》,需要符合諸多條件,例如這部書的作者必須是已經(jīng)故去的人。蹤凡告訴記者,這條規(guī)定還引發(fā)了一件趣事:紀昀作為總纂官想利用“職務(wù)之便”將自己所作的《玉臺新詠考異》收入《四庫全書》,但是礙于這條規(guī)定,只得將這部書署上了自己已經(jīng)故去的父親紀容舒的名字?!暗歉鶕?jù)后來學(xué)者的考證,這部書就是由紀昀所作。”蹤凡說。
陳曉華介紹,乾隆非常重視四庫修書,自始至終一直關(guān)注,對修書有功之人給予了獎勵。蹤凡介紹,《四庫全書》在當代有兩次較大的續(xù)補:第一次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季羨林先生領(lǐng)銜,對《四庫全書》的存目書進行搜集,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二次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顧廷龍、傅璇琮領(lǐng)銜,對《四庫全書》進行大規(guī)模的續(xù)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