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企業(yè)的經營模式是什么樣的?
對于屠宰企業(yè)來說,大部份采用的是“市場導向、以需定產”的模式,也就是說,屠宰場通常都是市場需求多少,就屠宰多少。當然,在生豬價格低迷時抄底備貨,不屬于按需生產。
首先,屠宰企業(yè)的銷售部、財務部、生產部會根據當前市場的各種豬肉產品的價格信息和公司各類產品毛利率,結合公司訂單情況,制定產品結構,并形成生產方案后再組織生產。而一旦市場上某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尤其是當市場上出現一些熱銷或高毛利的產品時,銷售部、財務部、生產部一般會重新計算生產方案,制定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結構。比如偏肥的豬肉熱銷,或者是瘦肉消費大漲的情況。
其次,生產方案做出來了,接下來就要開始采購生豬。整體上的采購流程如下:制定生豬采購計劃→比價→確定采購商→獲得當地動物檢疫部門合格證明→準備車輛→裝豬→入場前動物檢疫部門駐場檢疫→公司質檢部門再次檢驗→過磅入欄、靜養(yǎng)待宰。
比價這個環(huán)節(jié),到底是怎么比的?
根據農業(yè)農村部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年屠宰量在2萬頭以上的規(guī)模屠宰場為2937家。就屠宰企業(yè)的分布來看,最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四川、遼寧、內蒙古、吉林、江蘇、石家莊、北京、黑龍江這10個省份。而其中,不同地區(qū)又有不同的龍頭企業(yè)存在。比如雙匯在河南,大眾、龍大在山東,高金在四川,雨潤在江蘇。這樣一來,這些龍頭屠宰企業(yè)的生豬收購價格就成為影響全國豬價的風向標。
河南一屠宰產能150萬噸的屠宰企業(yè)曾表示,在進行生豬收購進行比價的時候,根據生豬品種及價格,實行比價采購。以河南當地雙匯發(fā)展和眾品食業(yè)為參考,確定生豬市場基礎價。在基礎價內同供應商接洽,確定生豬采購具體價格,確保所采購的生豬價格低廉,質量過關。
屠宰場之間,既存在競爭,也存在合作。而競爭還是合作,取決于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如何。比如在豬源缺乏的時候,屠宰企業(yè)之間為了能夠獲得豬源,競爭關系更為明顯;而一旦豬價較高,消費又不明顯的時候,屠宰企業(yè)之間壓價,則是此起彼伏,相當默契。
對于屠宰企業(yè)來說,生豬收購的價格為其生產成本的60%。因此控制成本,成為全國屠宰企業(yè)的首要任務。對于屠宰企業(yè)來說,壓價收購是常態(tài),而非偶然。但是,壓價收購也僅是因為要控制企業(yè)的成本,并非是針對養(yǎng)豬人這個群體。因此在面對眾多關于壓價的指責時,屠宰企業(yè)都一再否認。因為在其看來,控制采購成本,這是公司經營的方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屠宰企業(yè)是如何壓價的?
屠宰企業(yè)壓價行為中,最常見的是不收大豬。超過一定的體重范圍的大豬,就賣不上價格,尤其是當下豬價低迷,很多屠宰場都對超大豬有歧視,同比標準體重的豬降低幾毛錢,但也有部分屠宰場專收這樣的豬。超過240斤的豬,就算是超重豬,所以過度壓欄,不一定多賣錢。
對體型、品種不好的豬出價低。比如:現在外三元在各地還比較好賣,但是土雜豬出現滯銷問題,同一地區(qū),外三元與土雜豬的價格差異可能在0.5元/斤以上,換句話說同樣體重的豬可能相差100元利潤。
目前,頭皮肉結算方式在國內比較流行,頭皮肉結算和毛豬結算方式不一樣,這增加了豬販子的風險。如果品種不好,或者屠宰后出肉率低、背膘過肥,內部器官有病變,都可能影響結算價格。目前國內生豬的出肉率在75%~80%,宰后按照出肉率進行定級,每一級都有價格差異,所以小散戶直接往屠宰場送豬,風險比較大。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這里說的病豬,不是病死豬,而是因為某些疾病,雖然不影響肉質,也不影響出肉率,但是同比健康豬,差價很大。所以當某些地區(qū)出現疫情后,一般會帶動豬價下滑。
疫情對豬價的壓制行為有多大?
疫情對豬價的壓制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像口蹄疫、流行性腹瀉這樣的疫情,一旦爆發(fā),基本就會帶來一波跌價潮。首先疫情帶來的集中拋售現象,我們不需再分析,最主要的是帶病豬拉動價格下跌,稍微帶病豬賣不上好價錢,還會拉動健康豬價格下跌。當然,疫情的影響更多是區(qū)域性的,是每個散戶難以規(guī)避的。
總而言之,屠宰場收豬之前,以其他屠宰企業(yè)的收豬價格為參考,再集合屠宰場本身的訂單需求來制定收購價格。對于屠宰場來說,壓價是常態(tài),沒有任何一家屠宰場不想降低成本的。而壓價收購能否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市場的需求以及生豬供應關系。就整個生豬市場來說,屠宰場占據了市場的主導權,但是最終決定市場方向的,還是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