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秋玉 陳海艷 李艷艷 韋秀珍
(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觀察及護理
卓秋玉 陳海艷 李艷艷 韋秀珍
(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目的:觀察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療效及護理方法。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配用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兩組療程均為14天。結果:治療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RA具有較好的療效。
壯醫(yī)藥;竹罐療法;護理
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是一種進行性、破壞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筋骨肌肉和關節(jié)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腫大,甚則關節(jié)變形,行走困難或累及脊椎等。該病纏綿難愈,病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們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配用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護理,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8例、女22例,年齡18~65歲,平均(44.23 ±11.15)歲,病程 4 ~20 年,平均(7.27 ±3.63)年;對照組男6例、女24例,年齡20~65歲,平均(43.6±11.46)歲,病程2~15年,平均(5.65±3.3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商品名:戴芬)”口服,75mg/次,每日1次,14天為1個療程。
1.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配用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每2天拔罐1次,14天為1個療程。
壯醫(yī)藥物竹罐液藥劑組方:藤杜仲、三錢三、八角楓、大鉆、小鉆各40g,雞矢藤30g,伸筋藤、丟了棒各20g,粉碎裝入布袋,加水5000ml煎成藥液。然后投入竹罐和消毒藥巾,同煮5分鐘后用長鑷子取出竹罐,甩盡水珠,趁熱迅速扣在患病關節(jié)部位上,每次拔5~10分鐘。第一次拔出竹罐后即用三棱針在罐印上迅速淺刺3~4針(按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再刺),再次取出熱藥罐在針刺部位上拔罐,拔罐完畢,用消毒棉球擦凈針刺部位的滲出液或血液,取出藥巾擰成半干趁熱敷于拔罐部位上,換2~3次藥巾即可。
1.3 療效制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痹病”的療效標準擬定。治愈 :癥狀體征消失,關節(jié)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試驗指標恢復正常;顯效:全部癥狀或主要癥狀消除,關節(jié)功能活動明顯改善,試驗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進步,試驗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1.O1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3.1 拔藥罐護理:拔罐前與患者溝通,詳細解釋治療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選擇飯后1小時左右進行;治療前排盡大小便;盡量取患者舒適而又利于操作的體位。拔罐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經常詢問患者的感覺,特別是首次拔罐的患者,如遇到患者出現(xiàn)不適癥狀,難以耐受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并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位,必要時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施罐時應盡量甩凈罐上的水珠,并用消毒毛巾捂一捂罐子口,以吸凈罐口的水珠和降低罐口的溫度,避免燙傷;熱敷時,治療毛巾擰至不滴水后敷上,如感覺過燙時,可提起治療毛巾稍等片刻待溫度適宜時再敷上;治療女性患者時,注意遮擋,保護患者隱私;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直接吹風;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避免交叉感染。起罐時手法要輕柔且緩慢,以防疼痛或損傷皮膚,起罐后給患者喝一杯溫開水或淡鹽水,以補充水分;用2%的碘酊消毒針刺部位(碘過敏者用75%酒精),每天2~3次,當天不能沾水,以防感染。
3.2 心理護理: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因長期受病痛的折磨以及生活的壓力,易出現(xiàn)情緒低落或消極的態(tài)度,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關心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之間多交流;要善于捕捉患者的內心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使其心理上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要求患者家屬進行配合,在心理、生活上給予更多的安慰和照顧,消除悲哀情緒,樹立生活的信心。
3.3 飲食護理:壯醫(yī)認為,RA為風寒濕三毒夾雜侵入機體,因此,飲食以熱食為主,宜清淡,以免積濕生痰而加重病情,常吃豆豉、絲瓜、蠶蛹等以袪風,吃苡薏仁、扁豆、赤小豆等以袪濕,平常膳食中可適當添加桂皮、花椒、生姜、茴香、酒等助熱散寒,但服用辛溫燥熱之品不宜過多,以免化燥傷陰,濕邪較重者忌酒。藥膳可用:雞血藤、雞矢藤各20ɡ,全蝎5ɡ,甲魚肉250ɡ燉服,有補陰血、祛風毒、通火路的功效;或用肉桂10ɡ,附子15ɡ,全蝎 5ɡ,羊肉 500ɡ 燉服,有補血補陽氣,散寒毒,通火路的功效。
3.4 功能鍛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藥物治療外,還需要患者積極鍛煉身體,可采用語言引導、暗示、談心、聽愉悅歡快的音樂等方法,鼓勵患者堅持功能鍛煉[2]。有明顯關節(jié)腫痛伴發(fā)熱時要臥床休息,并指導患者保持關節(jié)功能位,以防關節(jié)畸形。癥狀控制后,要適當進行治療性鍛煉,以促使龍路、火路氣血舒暢,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失用?;顒忧瓣P節(jié)局部可進行熱敷或理療,緩解肌肉痙攣,增強伸展能力,有晨僵癥狀的病人應在服鎮(zhèn)痛藥后出現(xiàn)疲勞或發(fā)僵前進行活動。肢體活動可從被動向主動活動漸進,有計劃地增強活動力,防止攣縮,活動度以患者能承受為限。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程度,適當選用鍛煉方式。如自我按摩、作關節(jié)的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外旋、上舉或雙手指互相對抗,雙腕關節(jié)背伸,雙手合十做拜佛狀等動作,也可做操、散步、打太極拳等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預防和改善關節(jié)周圍肌肉萎縮。對已發(fā)生關節(jié)畸形致殘的病人,鼓勵患者發(fā)揮健側肢體功能,維持正常生活狀態(tài)。
類風濕關節(jié)炎屬壯醫(yī)“發(fā)旺”,中醫(yī)“痹證”范疇。本病之成因,是由于風毒、濕毒、寒毒乘虛而入,阻滯三道兩路,使天地人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邪毒入侵四肢關節(jié)肌肉,使關節(jié)“兩路”(即龍路、火路)不通而重著、疼痛,日久可致功能障礙、關節(jié)畸形甚則殘廢。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通過局部吸壓刺激、配合藥力、熱力作用,直接作用于患部關節(jié),疏通“兩路”,達到祛風除濕、祛瘀消腫、散寒止痛的目的。藥罐液方中的藤杜仲有祛風、通火路、止痛兼強筋壯骨之功;三錢三及八角楓能疏風除濕、消腫鎮(zhèn)痛;大鉆又名黑老虎,小鉆又名鉆骨風,二味藥均擅于祛風活血、散瘀消腫、理氣止痛;丟了棒長于除濕散瘀止痛;伸筋藤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雞矢藤有散瘀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3]。諸藥合用,可提高療效。同時,采用適宜的護理方法和措施,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可提高護理效果,改善預后,有利于患者身體盡快康復,減少復發(fā),減少致殘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1 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12.
[2]于紅梅.中風病證候分布變化及辨證施護[J].護理研究.2009,23(2):410.
[3]鐘鳴,梁啟成.中國壯醫(yī)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77-175
R291.8
B
1006-6810(2014)04-0006-02
2014年2月25日收稿
調查研究